“明知不问”是修养,“知而不言”是智慧

标签:
明知不问知而不言豁达包容以德服人闫涛老师 |
分类: 人性情感杂谈 |
篇首语: 每个人都会遇到难处,每个人也都需要关心和安慰。但有些时候,只需心里明白而不一语道破。而此时,明知不问,知而不言,才是人格魅力的真正体现。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是我们羞于在众人面前提起的,一旦被人指出,恨不得藏在地缝中。我们不会感激那些在不恰当的时候献出关心的人,因为伤疤在众人面前被揭露的感觉并不好受。
看破不说破,是高情商、好教养
汉景帝时有个丞相叫田鼢,并无什么真才实学,而有一个叫灌夫的将军当着田鼢的面说道:“你田鼢算个啥,不就是靠阿谀奉承起家的吗?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这番话顿时让田鼢恼羞成怒,一气之下斩了灌夫。随后,田鼢到同僚徐冲那里抱怨别人轻视自己。徐冲听后,看出了田鼢傲慢肤浅的本质,但碍于他睚眦必报的性格,没有直接说破,而是劝道:“灯笼高挂,虽引人注目,但无重力;铁球躺地,虽有重力,但不被瞩目,倘若您将铁球高高挂起,不就镇住螃蟹了吗?”田鼢听后心领神会,面露笑意,微微颔首。
不顾谈话对象,尤其当面对心胸狭隘之人时,看破就说破,很容易祸从口出,好心变成驴肝肺。
有时不直接将问题说破,隐晦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给人以启迪,不仅维护了对方的面子,还让其感觉到了你的真诚。
在不伤人自尊的情况下,使人领悟自身的缺点,领会你善意的良苦用心,既体面地下了台阶,又能够借此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较好地改掉了自己的毛病。
曾国藩以大学士、两江总督治军于安庆,开幕府揽人才,一时称盛。有个叫杨长年的幕僚,写了篇 《不动心说》呈给曾国藩,曾国藩读完,置于案头。
当时曾氏门下有一得意门生李鸿裔,看后就从旁题诗予以讥讽:“二八佳人侧,鸿胪大鼎旁,此心皆不动,只要见中堂。 ”
结果挨了曾国藩一顿狠批。曾说:“那些人以此为名,我就以此来要求、拘束他们。何必道破他们内心的想法呢? ”
人性本身就有弱点,至纯而豁达之人原本就少之又少。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作之不止,乃成君子。智者在给予批评或建议的时候,总能很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既达到了目的,又顾全了对方的面子。
人生旅程中,没有人会一直保持顺风顺水。没有几个人,不是一路跌跌撞撞,磕磕绊绊的行走,谁都难免有败走麦城的时候,也难免有陷入低谷的时段。
有时候,有些笑容的背后,其实是饱含着泪水和辛酸的,你要学会理解他的软弱,他的痛苦,和他的不容易。
千言万语,不如不问,不如不言,才是最大的安慰。
有些人的不幸,需要你的关心和安慰;而有些,却只是需要别人不知道最好。需要帮忙时,自然会和你诉说。如果人家不愿说,你装作一无所知,是最明智的。而此时,明知不问,才是你人格魅力的绽放;和善的无声挥洒,也是你最好的修养。
有个成语叫“灌夫骂座”。灌夫,西汉著名将领,因看不惯丞相田蚡骄横跋扈,借酒大骂,致使矛盾激化,恼羞成怒的田蚡一气之下斩了灌夫。三国时的杨修,聪明擅长揣测人心,能看破曹操的想法,要命的是他管不住嘴,屡次把曹操的意图解释给别人听,搞得领导很下不来台。最后曹操找了个机会,将杨修杀了......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俗话说:“揭人不揭短。”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要揭别人的短处,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一点过失都没有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虽然他们时刻都能看到,但是他们想尽量把短处隐藏起来,因为这是他们最不想让世人知道的事情。
总而言之,真正的修养,不仅表现在高尚的道德,更体现在处理事情的细节。有了这细节之温,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温情,生出了暖意,有了这细节之温,凡事更加完美,更能感受到人性的尊严。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对的时间说对的话,即便知道真相,也不会贸然出口,因为知而不言才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