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先自知,胜人先胜己

标签: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始己自信自省闫涛老师 |
分类: 养生保健修身 |
篇首语: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释义: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老子指出人生当自知、自胜、自强。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天地之志,并与世长存。
鬼谷子说,“知人始已,自知而后知人也。” (释义:所以,要想掌握情况,必先从自己开始,只有了解自己,然后才能了解他人。)鬼谷子所说的知己是为了刺探到对方的情况,先了解自己的情况,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探知对方,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情报。这是一种心理战术,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中被纵横家们广泛使用。
《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已被人们所熟知,孙子所说的是在作战中了解自己和对方的情况后,才能作出下确的作战方案。
具有自知之明、自省之心,有自信心、执行力,是一个人创造人生奇迹的充分必要条件。
历史上的楚汉相争,无论个人的武功,还是军队实力,刘邦都远不及项羽;刘、项之间历经百余战,起初刘邦屡战屡败。后来终于转弱为强,反败为胜,夺取天下。究其原因固然种种,但其中有一条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刘邦是一个“学人长,补已短,贵有自知之明的人”。
项羽虽有过人的武功,但不过是匹夫之勇。刘邦与群臣议论战胜项羽的原因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边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就是说:在出谋划策方面,我的能力不如张良;在治理国家,管理百姓,筹措粮饷方面,我的能力不如萧何;在统帅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方面,我的能力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的人物,我能够恰当地使用他们,这是我能夺取天下的原因。而项羽呢?手下只有一个范增是个人才,还不能发挥他的作用,这就是项羽失败的原因。
刘邦的豁达大度,知已识人,对他事业的成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楚霸王虽力拔山兮气盖世,但由于骄矜轻狂,刚愎自用,却落得" 四面楚歌,自刎乌江" 的下场。
知人不易,自知更难
我们想要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有多大的能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甚至比知道别人能干什么,有多大能力更困难。
曾有人说过:人才其实有两种,一种叫“自用之才”,这种人能够自己搭建舞台,周围的环境对他影响不大;另一种叫“被用之才”,他需要借助别人的舞台来唱戏,所以他是否能成功取决于有没有适合他的舞台。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被用之才,而大多数的悲剧也正是本来是被用之才却偏偏要做自用之才的事。
少数人属于“自用之才”,这种人大多可以成为老板,他们善于扬长避短,能独立创建一个舞台;多数人都是“被用之才”,必须借助于一个舞台;两者之间的选择一旦错位,结果不言而喻。
我们不管做什么都要和别人打交道,所以说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对待也是一门学问,这就是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有人说自己最了解自己,也有人说自己最不明白自己。很多人总是习惯地把对自己不友好的人,当成是自己的敌人,其实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
正如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能认识,了解别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能认识,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明白人。一个能战胜别人的人,只能证明他有能力;而一个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人。
总而言之,一个人只有既具备“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和“自胜”之“能”,才能够能成为真正的智者和事业的胜者以及享受人生的幸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