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善积福,虚心纳福,守正养福,平和蓄福,自律惜福

(2017-10-16 20:39:20)
标签:

向善积福

虚心纳福

守正养福

五福临门

闫涛老师

分类: 养生保健修身
向善积福,虚心纳福,守正养福,平和蓄福,自律惜福

篇首语:“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和《洪范》。是古代中国民间关于幸福观的五条标准。五福的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注:《尚书》上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寿数绵长 ;“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内心安宁;“好德”是心性仁善而且顺应自然;“善终”是安详离世而且饰终以礼。

 

    “五福”的因果:根据方海权著作《日行一善》对五福的记载,第一福:长寿;因是好生护生之德,施他饮食。第二福:富贵;因是施财施恩于他人。第三福:康宁,果无病;因是施药戒杀,心慈无害。第四福:好德,果子孙满堂,孝顺贤良;因是多结良缘,爱惜大众。第五福:善终。因是有修有养,修行福德。


      向善积福

  传统文化对“善”非常推崇,“从善如流”“上善若水”等等。

  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又云:“心向善,福未至,祸已远;心向恶,祸未到,福已去。”

  人心向善,“向”这个字是关键,它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选择一种向善的生活,随时把善意传达给别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别人也会把更多的善意回应给我们,久而久之,我们就积攒下了福分,自己的快乐有人分享,也能够分享到他人的快乐。

虽然有些时候,我们的善意并不能得到善意的回应,但这并不是弃善扬恶、以牙还牙的理由。老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可以作为退一步的选择。

 

  虚心纳福

  古训云:“虚心能纳福,和气自生春。”

  一个不可一世的人,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肯定,往往会孤立无援,四面楚歌,坎坷一生。

  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他的几个弟弟“最要虚心”,指出恃才傲物的人往往“潦倒一生”,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动谓人不如己”,总是认为别人不如自己,目中无人;一个是“不肯反求诸己”,也就是不懂得反省,凡事喜欢在别人身上找毛病。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切莫将张狂作傲骨,应学麦穗能低头,翠竹到凌云处仍虚心。虚心待人,脚踏实地,自然福缘多多。

 

  守正养福

  《菜根谭》:“守正安分,远祸之道。趋炎附势之祸,甚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长。”

  趋炎附势者,能得到一时的好处,同时也会有不测之祸。历史上那些奸臣、宠臣、佞臣趋炎附势,一时荣华富贵,作威作福,然而失势之后,转眼之间家破人亡,有的甚至被灭全族,其祸真是又惨又速。

守正安分者,保持独立人格,固然清贫寂寞,却可以得到持久的平安、平淡之福。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人最难得是问心无愧,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平和蓄福

  古人云:“躁急无成,平和得福。”

  性情急躁、粗心大意的人,做什么都不容易成功,以至一事无成;性情温和、心绪平静的人,往往各种福分会自然到来。

  一个盛满水的容器,如果放得不平,倾倒了,里面的水就会流出来,同样,人要有平和的心态才能储蓄福报。

  平和的心态使我们心中满是优美的风景,给我们一种超然的境界:春风得意时,不会欣喜若狂;命途多舛时,不会自暴自弃;高朋满座时,不会昏眩失态;曲终人散时,不会寂寞孤独……

 

  自律惜福

  古人云:“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尽。”

  事物到了极致就会走向反面,祸福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得意到了极点,往往就是失意的开始;最辉煌的时刻,就意味着将要开始走下坡路。

  所以古人“花看半开,酒饮微醺”,就是要惜福。

  弘一法师是一个能自律、惜福的典范,他说:“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

     惜福,就是要珍惜所拥有的幸福。要知足常乐,不要总是抱怨,对人生要有积极的态度和追求。人在福中不知福,有几多人能够珍惜现在呢?古人有谓:‘井涸而后知水之可贵,病而后知健康之可贵,兵燹而后知清平之可贵,失业而后知行业之可贵。凡一切幸福之事,均过去方知。’幸福之事过后方知,除了徒增悔恨与追忆外,于事何补?我们何不珍惜现在,果能一念知足,约束个人无止境的欲望,当下娑婆即是乐土。但是,此种境界,只有智慧高的人才能体会得到。世间芸芸众生,以先天无明所覆蔽,迷闇无知者多,多又有几个人能体会得‘少欲知足’、身心自在的安乐呢?

    古称“五福”齐备为福。《书经·洪范篇》,有‘五福’之说,五福者,一曰长寿,二曰富贵,三曰康宁,四曰好德,五曰善终。“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寿数绵长 ;“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内心安宁;“好德”是心性仁善而且顺应自然;“善终”是安详离世而且饰终以礼。寿者长寿,富者富有,康宁者、健康平安,修好德者做善事,以积德行善之因,才能获得富、寿、康宁之果。既寿且富,耄耋之年,寿终正寝,就是考终命。如果以佛教‘因果通于三世’的道理来解释,就是以前生善业之因,招感今生之乐果,乐果就是福报。以前生恶业之因,招感今生之苦果,苦果就是灾殃。再者,以今生之善业,招感来生之乐果;以今生之恶业,招感来生之苦果。此即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善恶因果,丝毫不爽。

 古语有云:“生在福中不知福。”虽然社会上有贫富差距,但人人丰衣足食,人人可以由个人的自由意志开拓前途与发展,但是,有几个人安分知足,珍惜现有的环境呢?人生价值观迷失,心灵物化,以金钱为唯一追求的目标,攫取占有,无所不用其极。有了金钱以后,竞相奢侈豪华,追求感官上的满足与享受,造作无量恶业,趋向自我毁灭之途。这是世人的‘共业’——共同造作的恶业。有了恶业之因,未来必将承受恶果。

    如何惜福呢?惜福首在约束欲望——知足,次在生活有度——勤俭。以知足而言,人生也有涯,而欲壑难填,如果不能约束欲望,任由欲望放纵扩张,攫取追求,这不是惜福,而是取祸。老子谓:‘祸莫大于不知足’,无奈世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是以“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

总而言之,福、是前生善业感得的果报。是弥足珍贵的!一定要珍惜,继续向善,以积蓄来生的福报;如果不知珍惜,再多的福气也会被消耗掉。所以,做人一定要珍惜拥有,感恩知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