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善积福,虚心纳福,守正养福,平和蓄福,自律惜福

标签:
向善积福虚心纳福守正养福五福临门闫涛老师 |
分类: 养生保健修身 |
篇首语:“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和《洪范》。是古代中国民间关于幸福观的五条标准。五福的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注:《尚书》上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寿数绵长 ;“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内心安宁;“好德”是心性仁善而且顺应自然;“善终”是安详离世而且饰终以礼。
传统文化对“善”非常推崇,“从善如流”“上善若水”等等。
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又云:“心向善,福未至,祸已远;心向恶,祸未到,福已去。”
人心向善,“向”这个字是关键,它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选择一种向善的生活,随时把善意传达给别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别人也会把更多的善意回应给我们,久而久之,我们就积攒下了福分,自己的快乐有人分享,也能够分享到他人的快乐。
虽然有些时候,我们的善意并不能得到善意的回应,但这并不是弃善扬恶、以牙还牙的理由。老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可以作为退一步的选择。
虚心纳福
古训云:“虚心能纳福,和气自生春。”
一个不可一世的人,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肯定,往往会孤立无援,四面楚歌,坎坷一生。
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他的几个弟弟“最要虚心”,指出恃才傲物的人往往“潦倒一生”,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动谓人不如己”,总是认为别人不如自己,目中无人;一个是“不肯反求诸己”,也就是不懂得反省,凡事喜欢在别人身上找毛病。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切莫将张狂作傲骨,应学麦穗能低头,翠竹到凌云处仍虚心。虚心待人,脚踏实地,自然福缘多多。
守正养福
《菜根谭》:“守正安分,远祸之道。趋炎附势之祸,甚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长。”
趋炎附势者,能得到一时的好处,同时也会有不测之祸。历史上那些奸臣、宠臣、佞臣趋炎附势,一时荣华富贵,作威作福,然而失势之后,转眼之间家破人亡,有的甚至被灭全族,其祸真是又惨又速。
守正安分者,保持独立人格,固然清贫寂寞,却可以得到持久的平安、平淡之福。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人最难得是问心无愧,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平和蓄福
古人云:“躁急无成,平和得福。”
性情急躁、粗心大意的人,做什么都不容易成功,以至一事无成;性情温和、心绪平静的人,往往各种福分会自然到来。
一个盛满水的容器,如果放得不平,倾倒了,里面的水就会流出来,同样,人要有平和的心态才能储蓄福报。
平和的心态使我们心中满是优美的风景,给我们一种超然的境界:春风得意时,不会欣喜若狂;命途多舛时,不会自暴自弃;高朋满座时,不会昏眩失态;曲终人散时,不会寂寞孤独……
自律惜福
古人云:“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尽。”
事物到了极致就会走向反面,祸福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得意到了极点,往往就是失意的开始;最辉煌的时刻,就意味着将要开始走下坡路。
所以古人“花看半开,酒饮微醺”,就是要惜福。
弘一法师是一个能自律、惜福的典范,他说:“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
总而言之,福、是前生善业感得的果报。是弥足珍贵的!一定要珍惜,继续向善,以积蓄来生的福报;如果不知珍惜,再多的福气也会被消耗掉。所以,做人一定要珍惜拥有,感恩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