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闫涛老师
闫涛老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771
  • 关注人气: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切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2017-09-18 10:25:58)
标签:

反躬自省

反求诸己

不断学习

修行精进

闫涛老师

分类: 养生保健修身
一切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福。’”
(译文:  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爱是否不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礼貌是否到家——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诗经》说:‘常思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天理,以求美好的幸福生活’”)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求诸己,凡事求之于己,首先从自己方面来要求,这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具体说来,可以表现于几个方面。

       人们工作不如意,往往怨天尤人,埋怨别人不了解自己,总觉得自己是怀才不遇,大材小用,于是对工作采取消极态度。不从自己方面去想,只是埋怨别人,这就是「求诸人」。正是针对这种情形,孔子提出要「求诸己」。他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意思是不怕没有职位,怕的是自己没有能够任职的才能;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问题是要使自己有可以为别人知道的才能本领。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无能。他还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君子忧虑的是自己无能,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他反复说明,最重要的还在于自己究竟能不能自立,能不能担当大任,真正可怕的不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自己的无能。「求诸己」,在这里就是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能,「求为可知也」。

       因此,孔子又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愠怒,是君子的品格。

       这是一种现实而积极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总免不了会有不为别人了解,甚至被人误解的情形。

       面对这种情况,怨天尤人无补于事;而一个人在社会中立身的根本,还在于自己有无能为人所知、所用的德和才。所以,「求诸己」也就是立身处世的根本立足点。

       人与人相处,常会发生种种的纠纷和冲突。一般情形下,「求诸己」是应该采取的基本态度。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自己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爱,就要反省自己在仁爱方面是否做得很好了;管理人事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就要反省自己是否足够明智;待人以礼却得不到别人同样的回报,就要反省自己是否足够敬了。凡事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都从自己方面找原因,自己做正了,天下人就都归心于你了。有矛盾、有问题先从自己方面检查起,这是「求诸己」;反之,眼睛盯着对方,只责备对方,不检讨自己,则是「求诸人」的态度。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双方都能从自己方面检查起,责己严而责人宽,有利于矛盾的化解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社会关系的和谐,对居于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要求。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十分注意这一点,对各种人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父慈子孝;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兄友弟恭,等等。为了求社会关系的和谐,每一个人,都要从自己所处的地位出发,要求自己,首先做到自己所应该做的,这也是「求诸己  」。在处理军民关系、军政关系中,我们对地方和军队分别提出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的不同的要求,大家都从自己的方面,做自己应做的,互相体谅,互相支持,关系就融洽、和谐了。家庭关系亦然。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是写给子女晚辈的。子女在外学习、工作,老父老母在家,要常回家看看;尤
其是父母身体不适,更应回家照顾。我的一位同事,因中风生活不能自理,几年来全靠妻子照顾,妻子也身心交瘁。可是他的两个儿女,竟没有回家看过。一次与学生们讨论到这个问题,有一位同学说,儿女一心在国外学习工作,事业有成,正是父母最大的心愿。此话看似有理,老人的心情确实如此,希望
儿女一心一意专注于学业事业,不愿拖累儿女。现在不少老人不靠子女赡养,主动选择进养老院,就是出于这样的心情。可是从子女的角度来看,这样说就违背了「求诸己」的原则。父母对子女的爱心是无私的,为了抚养子女成人,付出了一生的辛劳,到老还体谅子女的困难,不愿增加子女的负担,子女又
要怎样回报呢?这是为人子女者所应认真考虑的。这也就是「求诸己」。

       一位年轻人向清净苦述,由于自己性格耿直,心直口快,处处得罪人,事事不顺;大学毕业后踏上社会,却越来越厌世,感慨现在社会上的人不喜欢听真话,总喜欢阿谀奉承,虚情假意;未来的路不知怎么走,真希望走进深山,远离这个世界…

       清净给这个年轻人讲了一个故事:
       当年南岳怀让禅师欲传灯与马祖道一。看到马祖道一终日打坐,怀让禅师跟他打招呼,马祖也不理不睬。怀让禅师便拿一块砖在马祖面前的地上磨。
       马祖忍不住问:“老法师,您在干什么?”
     “磨砖做镜。”
     “砖头怎么能磨成镜子呢?您开玩笑!”
     “那我问你,你在干什么?”
     “打坐!”
     “打坐为了什么?”
     “为了成佛!”
     “砖头磨不成镜子,难道打坐就能够成佛吗?”
      马祖怔住了,问:“怎么做才对呢?”
      怀让说:“譬如牛拉车,车不走,是打牛还是打车呢?”
     “当然是打牛了!”
      怀让说:“你现在明明就是在打车嘛!”

      清净说:我们自身是牛,客观条件就是车,是打牛还是打车,显而易见。《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们生活在世间,就像开车在路上,路直直着走,路弯就弯着走。发生交通事故,或者翻进沟里,就要反思自己操作不当。如果抱怨道路太多曲折,是没有价值和任何意义的。外在的客观条件或许我们无法决定,而改变我们自己则是完全可以的。

      年轻人说:我天性耿直,心直口快,不好改!

      清净说:天性耿直和心直口快都不是缺点,甚至是修行的极好资质。只是,与不同人沟通需要注意态度和技巧:与老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自尊;与男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面子;与女人沟通不要忘了她的情绪;与上级沟通不要忘了他的尊严;与年轻人沟通不要忘了他的直接;与孩子沟通不要忘了他的天真
。一种态度走天下,必然处处碰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即可四海通达。

       年轻人说: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恐惧和悲观。感觉几乎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很虚伪、奸诈、自私……不知怎么做能改善这种状态呢?

      清净说,世界上最浪费生命的三件事:
      ㈠ 评论——别人不靠你活着,何况你未必了解他的全部,论人长短不如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㈡ 责怪——责怪人人都会,却无法改变现状。共勉之所以好过责怪,在于既提高了自己,也欢喜了大家。
      ㈢ 担忧——准备不足或者无力改变时才会担忧,前者需要行动,后者需要放下。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当别人对我们不尊重了,就要自我反省,一定是我对别人没有至诚的恭敬心,一定是我自己做得不够好。有人说,人际关系真是太复杂了,其实不然。只要我们时刻存有“爱人敬人”之心,时刻“反求诸己”,就一定会赢得大家的尊重。

       做学生的,如果成绩不好,被老师判了不及格,就要自我反省,是我平时学习不够努力,日后一定要加倍努力学习,而不应该埋怨老师。做老师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甚至打瞌睡,就要自我反省,一定是我的课讲得不好,学养不够,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就要努力提升水平,认真备课,而不是
气得火冒三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日后要提升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古人说:“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反求诸己”,那么,建设和谐社会就不是一句空谈。如果遇事都是互相埋怨,推诿扯皮,把责任尽往别人身上推,那么,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了一句空话。

       所以人与人相交往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而且这一门功课可能你学一辈子都还觉得不够,所谓“人情练达皆文章”,但是也有一个核心,只要你能处处替人着想,相信你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能够做到礼让、忍让、
谦让的功夫。

       总之,一切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常常想想自己应该怎样做,做什么,想想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对自己提出要求,而不是总是盯着别人, 要求别人。这就是求诸己而不求诸人。很多时候做事并不是别人限制我们,而是我们自己限制自己。很多困难,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真的去做了,发现也没有那么难,一切都是源于自己内心的恐惧!所以,凡事一定要静下心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有如此才能准确地发现问题所在,从而清晰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素材源自于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