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爸妈学会这十招,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2016-10-30 09:58:43)
标签:

言传身教

榜样力量

心的交融

倾听鼓励

闫涛老师

分类: 亲子教育指导
爸妈学会这十招,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篇首语: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不合适的教育方法。很多家长都为孩子调皮、不听话、学习成绩差等问题烦恼,事实上,只要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每个孩子都可以变得更优秀。在这里给大家分享10种亲子教育方法,初为父母者来学习一下吧。

 

 爸妈学会这十招,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一、扮弱——让孩子充当一次“小大人”

  有些爸妈常常抱怨孩子对父母漠不关心,缺少责任感。其实,孩子的责任感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如果你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副风雨无惧的样子,孩子就会认为父母是不需要他们关心照顾的。因此,爸妈们不妨偶尔扮一次弱,向孩子求助,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竟因此变成了懂事的“小大人”,而你也可以从孩子的帮助中获得很多东西。

 

 爸妈学会这十招,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二、补强——让孩子由自卑变自信

  美国加州大家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林提出了“补强法则”。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因此,当孩子受到认可时,他()的自信就会被激发出来,不断重复令人满意的行为,直至摆脱自卑,成为自信上进的好孩子。

 

爸妈学会这十招,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三、冷淡——让孩子有一点自控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然而这样的生活却让孩子养成了任性的习惯,这个坏习惯将给孩子未来的生活埋下巨大隐患。小慧建议爸妈在孩子任性时不妨试试冷处理,这会使孩子因得不到关注而自动收敛脾气。

 

 爸妈学会这十招,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四、放手——培养孩子独立能力

  不要什么都为孩子做好,爸妈们应当试着放开手,让孩子自主地去做,第一次也许做不好,但以后就会做得又快又好。千万不要做包办父母,放开手为孩子创造做事的机会和平台,孩子才能有自立能力,父母们也会少些麻烦。




爸妈学会这十招,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五、“纵容——帮助孩子开发潜能

  一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太淘气”,是“破坏狂”,其实这类孩子往往很聪明,求知欲、好奇心都比较强,意志力也比一般孩子来得坚定。因此,聪明的家长要试着“纵容”孩子的淘气和“破坏”行为,并借机挖掘潜能,培养兴趣,说不定你的孩子就是另一个“爱迪生”。

 

爸妈学会这十招,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六、榜样——父母要给孩子当好第一任老师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孩子。因此父母要严于律已,处处事事以自己的正确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爸妈学会这十招,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七、鼓励——给孩子不断进取的力量

  孩子很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也很容易因为困难而放弃努力。因此,家长要不断地鼓励孩子,给他们前进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这样孩子就能带着父母的期待改正缺点,不断进步。

 

 爸妈学会这十招,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八、倾听——认真了解孩子的感受

  孩子再小,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家长一定要耐心地去倾听,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才能对孩子生理及心理上的问题、变化做出及时而细致的引导。有了这样的基础,亲子之间才能良好沟通,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爸妈学会这十招,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九、包容——让孩子感受父母无条件的爱

  孩子也许不够聪明,也许有很多缺点,可是作为父母,你绝对不能对孩子存有偏见,羞辱或嫌弃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一定要包容,要有耐心和信心。

生活中,孩子总难免有些过失、错误。有的是无意,有的是有意的。如果孩子所犯过错的性质不是很严重,那么家长就不妨给予包容、谅解,这样孩子不仅会在内疚自责中更认真地改正错误,还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宽容心态。

 

 爸妈学会这十招,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十、点拨——巧妙地引导孩子自觉走向正途

  絮絮叨叨的说教,凡事替孩子包办的父母是孩子最不喜欢的,聪明的家长只会在孩子遇到难题或行为错误时,从旁稍加提示引导,帮孩子解决疑难问题。这样,孩子明白了道理,家长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亲子教育是一门艺术,是非常讲究方式方法的,因为亲子教育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附录:

  亲子教育的技巧:

    不代替

  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在亲子关系中,有二句话对孩子的伤害最大,后遗症最大:第一句是“我这样做是对的。”第二句是“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

    给选择

  允许儿童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去做事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帮助他们成功的最佳途径之一。如果你让孩子感到她有选择去学芭蕾舞或是去练健美操的自由,她就会更卖力气地去做这两件事中她所选中的那件。

    明智奖赏

  父母会许诺,如果孩子考试考得好,他就会得到一辆自行车;如果考得不好就什么也得不到。事实上,这样对待孩子是一种可怕的态度。建议各位父母不要给你的孩子许以大奖赏 

    接受当前

  如果你感兴趣的仅仅是你的孩子是否是全班最好的朗诵者,那么,你的期望就太过分了。每个孩子都是按照自己的速度来发展、成长的。把你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较会让他认为,如果他没能按某一特定标准去学习、做事的话,他就是一个失败者。

    解释理由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放弃钢琴教育,因为你很肯定这是对他有好处的,那么你会怎么做呢?无论你想怎么做,决不能冲你的孩子大喊大叫、声嘶力竭地训斥他。因为大叫后没几分钟,他就不再去听你在说些什么了。

    询问事因

  你是否问过你的孩子为什么突然间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或不愿做家庭作业了吗?也许他会在你的询问下说出心里话——他被坏孩子欺负了,他不喜欢他的老师等等。如果孩子变得毫无动力了,通常他会有一个正当的理由。

    重视赞扬

  赞扬必须是有的放矢的。你仅仅说了句“干得不错”,他就会知道,你并没有真的注意到他和他的成就。

    商量对策

  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并用语言描述孩子的感受,取得他的认同并使他产生信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与他一起商量对策。

 

 “亲子教育”必须具备“四心”:

  一位心理治疗大师说过:“不会玩的人,是不懂自由的人。”而且,应该“把‘玩’的哲理融入工作及生活的艺术中去”。的确,“好玩”的父母,通常在生活中就是好奇心强、热爱生活和有着无穷无尽创造力的人。如此“好玩”的父母养育出的孩子,不仅也爱玩、会玩,还会更加幽默、乐观和豁达。

    有心

  有心的父母,知道孩子从小婴儿起,很多不经意的动作就是在玩了。为了让孩子玩得更好,可能会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关注。比如知道了孩子往地上扔东西玩的意义,就会很乐意地帮他捡起来让他再扔;也许孩子还会在某一时间段里“陷”进某种玩法,比如藏猫猫,有心的父母则会乐此不疲地陪着他玩一遍又一遍。有心的父母还知道,玩就像个万花筒,随时都可以变化,所以具有变通性和灵活性,在孩子兴趣转移时,不会强行让他接着玩,而是善于用各种新鲜的招数来吸引宝宝,比如用废包装箱,几块地垫拼搭起来,把棉被卷成筒,完成“寻宝”任务等花样使孩子爬着玩的乐趣大增。

   童心

  回想我们自己的童年,没有那么多的玩具,没有那么好的物质条件,几片树叶,一根铁丝,一打烟盒,几个玻璃球……都能让我们玩出那么多的花样。为什么好像不带玩具出门宝宝就没得玩呢?!寻找一下自己的童心吧!有了童心,我们就能知道孩子喜欢玩什么,孩子喜欢怎么玩。有了童心,我们也会跟他玩得更投入。有了童心,我们就不会再只关注有没有给他买新玩具,而是能把生活中的任何物品变成玩具有创意地玩。虽然我们不能再回到自己小时候那种充满野趣的童年,但是相信,只要童心在,依然可以让孩子玩得够尽兴。

   耐心

  这里的耐心,不是指耐心地教孩子怎么玩,而是说有时候我们可能更需要耐心地站在一边看孩子自己玩,不必给予孩子大量的言语指导。比如,我们经常会“耐心”地告诉孩子该怎么拍球、怎么跳绳、怎么转呼啦圈,甚至是怎么玩玩具,总觉得这样他能更快掌握其中的技巧,能玩得更好。但实际上,很多种玩,要依赖于“实感体验”,也就是说,耐心的语言指导是教不会的,必须由他自己在实践中掌握技巧才行,比如接球、拍球。而且,在教的过程中,孩子还可能完全失去了玩这种游戏的兴趣。“教”得越多,孩子可能就会变得什么都不爱玩。耐心等待,孩子就能在自己玩中体会到更多探索的乐趣。孩子在玩耍中能自己探索的程度越大,就会玩得越带劲。

  另外,耐心还指我们对小淘气们的宽容。在我们关于“宝宝们的淘气事儿”的征集中,翻垃圾桶,把手机扔进鱼缸,把床单剪了窟窿的小家伙很多,面对孩子的这种淘气的玩法,我们大可不必用怒吼和说教来建立规则,耐心地问问他为什么这么干,然后帮他找到一种替代玩法也许效果更好。也许在这些淘气事儿的背后,都藏着一个小小爱迪生的发明之梦呢!

   用心

  我们要用心陪伴孩子玩,用心给孩子营造一个能玩得尽兴的环境。比如我们可能需要想想,给孩子买的玩具,他为什么不爱玩?是太简单了还是太复杂了?是不是该和他一起玩,他才能体会到其中“变化”的乐趣?用心的父母,一定会适时地帮助孩子玩得更好,而不是做旁观者或指导者,而应该是自由玩耍舞台的搭建者、孩子兴趣的调动者和实时调试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