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语: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便是德;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便成德。
“善”具有深刻的伦理学、哲学和佛学内涵。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从“德”字的构型来分析,这里已包含有禁忌:要遵从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就是对德的最好总结。孔子当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复礼”就是因为以德为核心的西周之礼是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道德标准,而“厚德载物”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遗产。是我们构建平安和谐文化的准绳。周人制作礼乐,隆礼重仪,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周人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福”。“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家族、国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顾,成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国”。周人认为殷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无德,天命转移到了有德的周人身上。《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木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善”的本意“吉祥”,做形容词用有“完好、共同满足、吉、美好、善良、慈善、应诺、慎重、高明、熟悉”等义项,做动词用有“擅长、修治、羡慕、认为好、赞许、友好”等义项,做名词用有“好人”义,还做姓氏。还有“好好地;多;常;易”等义项。中国传统伦理有丰富的劝善内容,如《太上感应篇》等。“善姓”为罕有姓氏。《吾思/圣神贤》诗曰:深思熟思,必有奇思。信师行师,自可名师。圣学博学,方成绝学。知善致善,是为上善。性勿恶,形勿舍。省勿止,神勿折。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古人说: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修炼口德,就是修炼自己的气场,一身正气才能好运多多。口德好才能运势好,运势好才能少走弯路,多些成就。恶言不出口,苛言不留耳。这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修养,有了这样的修养,你就能化腐朽为神奇,风生水起好运来。出言不慎,驷马难追。
不知而说,是不聪明;知而不说,是不忠实。君子言简而实,小人言杂而虚。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刀剑。语言切勿刺人骨髓,戏谑切勿中人心病。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快乐之时说话,没信用的多;愤怒之时说话,失礼节的多。面责人之短,人虽不悦,未必深恨。背地言其短,令人不悦,怀恨甚深。不必说而说,是多说,多说易招怨;不当说而说,是瞎说,瞎说易惹祸。君子一言当百,小人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对失意者,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喜闻过者,忠言日至;恶闻过者,谀言日增。
言不可轻说,若说话更改,不如不说;言不可轻诺,若应诺更改,不如不诺。所以一言半诺,俱宜谨慎为要。有道德、信义、智谋者,必不多言;惟小人、狂人、妄人者,必会多言。言不中理,不如不言,一言不中,千言无用。口舌祸之门,灭身之斧也。
与善人言,暖如布帛。伤人之言,痛如刀割。刀疮易好,恶言难消。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舌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好。得人善言,如获金珠宝玉。见人善言,美于诗赋文章。
所以,人活于世,须要行善积德,有慈悲心、责任感,自省修行,不辱此生之使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