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行,简而言之,就是磨炼心性,养德修身。其核心就是:断恶修善,提升内心。修行源于对生命真理的渴望,是一种通过修正自己心念及行为的方式,来达到提升精神或自我反省及匡正的目的,从而达到反璞归真的境界。
修行,发展到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和道家两大派。以孔子为首的儒家继承和发扬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入世之法。其门徒曾子所著的《大学》,子思所著的《中庸》,阐述儒家的养生修身心法。曾子谓:“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子思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曾子的“止于至善”和子思的“致中和”都是要求调适性情,使之处于中和、至善之地,有益于心身的健康。又如孟子所说的:“人有鸡犬放,而知求之,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儒家养生之道要懂得“收放心”,“养吾浩然之气”。
道家以老子为首,老子之道其大则无所不包,其细则无所不入。生天地,育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道生“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提倡“虚无”或“无为”,虚中有实,无中生有,认为万物从虚无中来,在养生上则是虚其心而实其腹,从而强其身而壮其骨。“无为”实是无不为,指存无为之心,而行有为之法(或存有为之心,而行无为之法),即存无守有:“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
修行,总会让人想到偏安一隅的山林隐士,幕天席地、禅坐、行脚,苦苦思考宇宙中生的意义。然而修行的定义绝非如此狭隘,在生活中修行,不知要比那些“躲起来”独善其身的人勇敢多少倍,平衡工作与家庭、压力与健康、与欲望、无常与情绪苦乐……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寻求平衡,反而更能让我们看清生活如实的本貌。当生活出现了问题,我们总感觉是生活的问题打乱了我们的修行。其实修行与生活是一体的,修行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生活即是修行。离开了生活谈修行,不过是痴人说梦……
真正的修行并不拘泥于修行的环境。所以,修行未必在寺庙、未必在道观、未必在禅堂、未必在山林、未必在修行者聚集的地方——真实的修行之所就是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眼前的存在、每一个念头。简而言之,只要用心于当下,煮饭、洗碗、做家务,也是一种修行。
所以,只要如实、认真、带着觉察去生活,试着时时刻刻检查、反省和鞭策自我,丢弃自己的傲慢、贪欲、嗔心、懈怠、恐惧,以一颗清净心,从实际问题入手,在生活中具体烦恼或痛苦的事实中进行。
如果你婚姻有问题,有问题的婚姻就是你的道场;如果你和同事发生矛盾,这矛盾就是你的道场;如果你陷入无聊的状态,这无聊的困局就是你的道场;如果你出现了钱的问题,如何解决经济问题就是你的道场。如果畏惧生死,生死问题就是你的道场。道场在你每一个面临考验的地方,修行必须从那里进行。
总而言之,修行不是为了遇见佛,而是为了塑造更好的自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