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家教》,邮发代号78-40)
http://s6/bmiddle/67f19f7atca94a51c3165&690
文 / 开 欣
让孩子见世面、长见识,是很多父母旅行教育的想法。但理想虽好,实行中却常常“走味”。衣食住行的忙乱、走马观花的赶场、东拍西摄的照相……累得够呛,教育效果却甚微。旅行,是折腾还是教育?如何才能提高旅行中的教育效果?
旅游,不但能让孩子接受大自然的熏陶,也会给孩子的心灵成长带来不少好处:扩大知识面,不管是自然风光还是古迹建筑,往往都有悠久的历史,旅游过程给孩子进行讲解,能无形中丰富他们的历史和地理知识。同时还可以锻炼孩子意志,孩子出门旅游必定会尝到旅途的辛苦,要克服一些困难,这对其意志力是种很好的锻炼。此外,可以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很多孩子都是在家人的保护下成长,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旅游是一个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好机会。关于和陌生人交流、坐车的安全、旅途中饮食的安全等内容都是孩子需要掌握的。
多看博物馆
和孩子一起旅游,除了游览大好河山,欣赏美妙的风景以外,还有更值得去的地方,那就是各地具有特色的博物馆。冬冬小的时候,我们的经济条件还不是很好,那时候领孩子旅游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即使这样,我还是借着出差的机会带他去了北京和大连等城市,最大的收获就是几乎看遍了京城的主要博物馆。冬冬不但开阔了眼界,还将许多书上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了,这对儿子的成长起到了一定作用。第二次带冬冬去北京的时候,他10岁,是在他小学四年级毕业要升五年级的暑假,我带他上北京玩了一个星期。那一次,我们俩把北京比较大的博物馆几乎全部参观遍了,我和儿子都受益匪浅。算起来,冬冬这一次北京之行和5岁时来北京那一次大不一样。那次孩子还小,记不住什么,更多的是带他玩一玩,乐一乐,见见世面。可这次他即将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到北京来最大的收获还是在博物馆里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这对儿子后来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冬冬妈)
和当地人相处
如果跟团旅游,你就会天天和一起去的人待在一起,因此和当地人相处的机会很少。但是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你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当地人在一起。浩浩去美国犹他州旅游的时候,和美国小孩一起照相,闲暇时一起做饭,一起搭帐篷,还一起打工。正是因为和他们在一起,浩浩才幸运地游览了科罗拉多大峡谷这个自己原本不太清楚的名胜。受美国孩子的影响,浩浩确立了自己以世界为舞台,做一番大事业的梦想。另外,和当地人融洽地相处,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树立说英语的自信。第一次搭飞机去加拿大时,浩浩就用英语和飞机上的外国乘务员对话。到了加拿大之后,他又和公园的警卫员、当地的导游、其他乘客等用英语对话。这让他对英语产生了自信,也弥补了自己不足的地方。若想使海外旅行发挥最大效果,你一定要尽量创造机会和当地人相处。当然,为了使英语水平不高的孩子不胆怯,你应事先对他讲一下海外的语言环境,给他一些鼓励。和当地人的相处不仅外语进步得最快,而且孩子还会学到很多其他的东西。(浩浩爸)
别给太多的钱
小宇去参加冬令营时,最让我放不下心来的一件事,就是不能给他足够的零用钱。送孩子去旅游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我只能给他能满足他最低需求的钱。事实上给孩子太多的钱去旅行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听小宇说,有钱的孩子们不是逛街,就是随便离开原本的行程去自由活动。在还不能赚钱的年纪,就大手笔地花钱,对孩子毫无益处。它会滋生孩子的虚荣心,让其在旅游地像小皇帝、小公主一样颐指气使。送孩子旅行,不是为了让孩子去逛街,而为了让孩子学点什么。所以你应该尽量避免给孩子很多钱,避免让他们丢掉了学习东西的机会。(小宇妈)
练胆教育
外出野游时,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当“先锋官”,让他们在前面为家人“逢山开道,遇水搭桥”。遇到危险地段,家长让孩子自己判断危险程度,然后让他们想出化险为夷的办法。这对于培养孩子的涉险、冒险精神不无益处。凯文7岁时我就鼓励他独自参加“野外夏令营”,独自在野外生存一周。当然,在去之前我都偷偷对所有安全问题做了详细的了解和准备。我认为“练胆”并不是让孩子从小就“胆大妄为”“无法无天”,而是让孩子从小就远离那种懦弱的性格,放大生活思维。(凯文妈)
旅行:爸妈如何带孩儿看世界
1.首先,参观和游览时,应该边走边与孩子谈话。看到什么,就给孩子讲什么。发现孩子对某些事物发生兴趣,就针对那些事物进行恰如其分的知识教育。讲解时要注意知识的准确性。
2.如果是有目的性的参观和游览,则应针对要看的主要内容,事先准备一些资料,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如果无从查找,也应依据说明牌讲解给孩子听。
3.父母应该明白,除了游玩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观察,获得一些知识。因此,观看植物时,对不同的花和不同的树要提醒孩子区分。观看动物也同样如此,以培养他们比较与鉴别的能力。
4.游览名胜古迹,参观古代建筑时,要让孩子注意建筑物的形体特征。比例和色彩等,并让其懂得,这些壮观的建筑和秀丽的风景,是人们用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以此培养他们勤劳之心和对创造活动的向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