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编辑
雁雯
她是郜莹,她是台湾电视台、广播电台资深主持人,她曾获得台湾广播电视最高荣誉—金钟奖;她有28本个人著述,获得过台湾中国文艺协会报导文学奖。她也是郜妈,如今儿子家石在上海做建筑设计师,女儿沈妮在赴美国纽约担任中医针灸师。她说做妈妈,永远都不要放弃容许自己和家人追逐梦想的机会。
做自己“不悔不弃”
她曾经最想做的“是一个丈夫能替我撑起一片天,我可以躲在这片天下,安逸地做个伺候丈夫孩子起居生活的家庭主妇”,可却不曾想,35岁的时候,三岁半的女儿被确诊急性骨髓炎,生死不定。
在女儿病榻前,郜莹不眠不休地守候了女儿整整42天,在那些无眠的日子里,她常常想起10岁的时候,早上刚和大姐吵完架,晚上年仅14岁的大姐就因突发心脏病就离去;大学毕业的时候,要结婚的对象却车祸过世。老天时时刻刻跳出来提醒她,人生无常,不是你想活多久就活多久,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
女儿病所幸终于好了,可她却变得不确定起来。曾经想过等儿女长大后,她要去寻回自我,要去各地旅行,要好好写书。可自己能活到那一天吗?而即使自己能活到那一天,她会不会变成一个可怕又讨嫌的老太太,向丈夫孩子唠叨追讨“花费在他们身上”的时间、心力。
她不甘心,她想做好妈妈,又活出自我。
郜莹决定把儿女长大后,要全国各地旅行的梦,提早实现。做出这个决定后,朋友打电话来骂她“你不要这么不守妇道”,儿子也哭着说:“为什么你不能像别人的妈妈一样留在家里照顾我们,要这样跑来跑去?”
妈妈也不曾舍得啊。好不容易上了飞机,轮到她眼泪滴滴答答:“我一直哭,哭到香港。又怕别人笑话,头一直转向窗外,不敢回过来,旁边那人一定以为我扭到脖子了。”
在独身一人于大陆偏远地区从事旅行采访的这段日子里,她每天背着二十多公斤的行囊走上几个小时的山路,清晨摸黑搭车赶路,常深夜深始抵另一陌生之地,与跳蚤臭虫同眠,和蛆虫共厕,以极简食物果腹,必须将旅途中的挫折辛酸与孤独害怕独自吞饮…….
而回到台湾后规定自己每天一定要写出5000字以上的作品,往往写得头颈肩膀坚硬如石,即便躺卧于床,脑中回旋的都是写作之事,久久难以入眠,而结下失眠痼疾。也因为长时间的“钉在”书桌前,和旅行中背提重物,造成脊柱变形经常腰酸背痛。
而这一切努力,都化成累累硕果:《因缘人间》获中国文艺协会报导文学奖,在台湾警广主持的节目《民族的花朵》连续两年分获文建会“优良节目奖”及“特别报导文化奖”,根据自己的旅行经历陆续出版了《新疆的太阳不睡觉》《行走在美丽的最深处》《美丽心世界》《信物》等多本著作。
问到对于这一年有几个月都不在家的太太,她的丈夫是否曾经也有过不满。郜莹很直率地说:“即使我尽心尽力在家当个传统的好太太,也不可能让先生百分之百满意,那么何不干脆做我自己!”她的丈夫沈亮则说:“我其实很羡慕她,有时真想和她交换一下角色。”
而2011年年初的时候,在美国纽约刚考上针灸师的女儿打电话说:“妈妈,我真佩服你,去年替偏远区的孩子募集了七万多本图书,居然还有时间写了四本书,你真是了不起!有你活得这么带劲的妈妈,让我也有信心能努力向上,让自己过得好!”
是啊,女人想要成为一个好妈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优秀的女人,因为妈妈是儿女最佳的示范,有了优质妈妈作典范学习,何愁儿女不优秀呢。
做母亲需“用心不用力”
而在当初做好要离家的心理准备时,回头检视自己的一对儿女,郜莹十分愁闷,这样的孩子,无论托给谁,都会成为别人的负担吧:每天早上,儿女闭着眼睛躺在床上,等着妈妈帮他们穿好衣服,抱去洗手间,漱口刷牙。而这一切回想起来怪谁呢?还不是怪她自己当妈妈钟,到了吃饭睡觉的时间,百番提醒那“懒”于动弹的孩子;当“爱”的雷达,孩子轻轻的一声咳嗽,就能激发自己进入战备状态。她做太多,手太长,没有让孩子感受到什么是孩子应该有的责任和义务。
好妈妈,该如何当?还像以前一样,这当然不是郜莹的选择。她要做一个能“用心不用力”去爱孩子的母亲。
以前随传随到的妈妈,变了!儿子找不到东西,问妈妈,在哪里时,她用“等一下”“忘记了”来拖延;4岁的女儿上完厕所,手上衣裤上都沾染上了粪便,无所不帮的妈妈,却不理不问,任孩子自己处理,变得“没时间”“不知道”“我不会”起来。
而这一切,说着容易,做得难。女儿曾恶狠狠的抛下:“你以为你这个妈当得有多完美吗?你是没有去看看别家的妈妈对孩子照顾得有多周到。”
如同那扇被女儿猛力关上的门一样,这句话,深深震惊了母亲的心,那天直至凌晨四点她始昏昏睡去。
可不理解又能怎样?有些事情,妈妈每多做一件,孩子就失去了一次锻炼的机会,生命的温室只会诞生出生命的灾难。在看着孩子由事事需要仰靠父母照养,到放手让他们跌跌撞撞的学习自理的过程中,郜莹的心非常痛苦。因为她很明白,此时的她要做的一切,无非就是帮助孩子有离开自己的能力,
但只有这样,养育出来的孩子才是“合格品”,真正的母爱就是看着孩子渐行渐远,看着孩子越出母亲的“树篱”,走向属于自己的世界。
即使到了现在,儿子女儿已经长大成人,拥有各自的天空。可这个把“装懒”“装傻”用上瘾的郜莹,依然常常跳出来,对着一对儿女大喊“不要问妈妈为你做了什么,要提你为妈妈做了什么!”先生要“顺便”帮儿子修暖气机,她很严厉地警告先生:“你不准给我动,让他自己去想办法处理。”
不仅如此,还很“委屈”地在儿子面前苦诉:“你的抽水马桶坏了,都是老妈我,挽起袖子修的耶。这明明应该是你们男人做的事情嘛,为什么让你妈,一个女人做。”女儿从纽约大老远打来电话,她跟女儿要求,“你以后工资的十分之一要孝顺给我哦!”先生要过六十大寿了,她更是唠唠叨叨,要求在美国和上海的孩子,必须回台湾给爸爸贺寿。因为爸妈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拼搏,这代的孩子常常看不到爸妈的辛劳,如果自己都不“辛苦”一点,时时提醒孩子,父母养大她是很辛苦的,孝敬父母是儿女应尽的义务。那孩子说不定真的会忘记哦。
给孩子爱的饱足
看到了太多妈妈将孩子当做生命的全部,却又怨恨儿女将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团糟后,郜莹有些喋喋不休,有机会就宣扬自己这一套“轻松的做妈妈也做自己”的观点。可没想到在一次演讲结束后的提问环节,一位“找麻烦”的先生很严厉地指责她,带坏妻子:“就因为听了你的演讲,我太太放着正需要关心照顾,要准备中学考试的孩子不顾,自己一个人跑去外面旅行了一个月,说是在追寻自己的梦想。劝她能不能消停一段时间,等到孩子考完中学后再去追梦,她却说你讲:人生有梦需及时追寻!郜老师妳自己说你这是不是在教坏妈妈!
她不是在教坏妈妈,只是担心那些做妈妈过程中的泪与汗,会将台下妈妈们刚刚萌生的追寻自我的决心统统吓回去。
很多人都听说过她“抛夫弃子”自私狠心去追寻自己梦想的事,却很少人知道她在儿子要考中学的那一年,放下一切要忙的大事,默默陪伴他一起准备考试的往事。
那一年,陪儿子是她生活的第一要务。郜莹每天早上5点起床为孩子做早餐与午餐,每天晚上还要做好夜宵等夜读儿子归家。
夜归的孩子,只要一打开门,就能看到精神抖擞的妈妈,用充满元气的声音对儿子说:“回来啦,今天辛苦啰!想要吃些什么妈妈帮你去做。”儿子不知道的是,在他把钥匙插入门孔的前一刻,郜莹可能正因为白日工作繁忙劳累,忍不住在客厅沙发上打盹,不过再累,耳朵仍惊醒地竖在那里,听他回家的声音。而在孩子短短十几分钟的沐浴后,妈妈却神奇地变出既营养又便于消化,口味每天都有所变化的食物。当然,最关键的是,她还是一个好听众,听孩子一面吃夜宵一面跟她说些今天心情的喜怒哀乐。每每等他吃完说完,郜莹再把那些残羹脏碗收拾清爽上床,往往都已到凌晨一点钟。
所有人都劝她,没有必要,不妨给孩子多点钱,让他在归家的路上买些他自己喜欢东西来吃,搞不好还更能博其欢喜,自己也可以省心省力,但郜莹却不以为然。
因为她认为孩子想要的,不仅只是那可口饱腹的食物罢了,他更需要的是一种“父母爱的饱足”:当孩子带着满身疲倦甚至挫折回到家时,最需要的是一盏明灯、一张妈妈温暖迎向他的笑脸、一对安静聆听他抱怨诉苦的耳朵,与“我并不孤独,有妈妈陪伴我面对困难险阻一起作战”的温暖吧?!”
后来儿子大爆冷门考上一所名校中学,不仅让当初不看好他考试成绩的学校老师大感惊讶,这段为儿子留盏灯,灯下候着个妈妈的往事,也成为稳固他们母子感情的一块盘石。
因为儿子知道,虽然妈妈不会像其他妈妈那样,随伺身旁给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妈妈会“看见”他的需要,在他的人生关键期,给予他最贴近他心意的真正支持与帮助。
在访问的最后,我问郜莹说,为何在网路上她的粉丝都喜欢昵称她为“郜妈”?郜莹笑呵呵地说:“‘郜妈’,就是不论有烦心或开心的事都来告诉妈妈嘛”。而问最想要告诉妈妈的是什么?她说:“做妈妈也能做自己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妈妈们不要去惧怕革新改变,要给自己与孩子都能把自己做好的能力和机会。
郜妈答《家教》问:
1.您和孩子聊得最多的话题是?
聊天的范围很广,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聊什么,不太有忌讳。比较劲爆的话题是:儿子6岁时和他同赏《小美人鱼》动画片后,与他聊死亡;儿子7岁时,女儿问我为什么我有大奶奶,爸爸哥哥和她却没有时,跟儿女聊有关男女“性”不同之事。谈得最多的还是有关待人处事做人的正确观念以及如何认清自己,期待过什么样的生活,如何活出属于自己的生活,什么叫做“幸福”等等。在聊天的过程中,即便孩子年龄再小,我都有他们也是我的“老师”的感受,从聊天的过程中,除了增进彼此的了解,亲密感情外,我还从孩子身上学习到不少新知识与观念。
2.哪件事情,让您很骄傲有这样优秀的孩子,孩子很骄傲有您这样的父母。
我有一双不是“啃老族”和“靠老族”的孩子,他们有自己工作的本事,能与旁人和睦相处,肯吃苦耐劳为自己的未来理想打拼。我的女儿曾对我说:“我真的很佩服你不同于常人的坚毅精神!”我的儿子曾对不希望有我这老妈伴他们一起逛街的同学说:“我妈跟别的妈妈不一样,很好相处的!”
我认为这是儿女对我的最高礼赞。
3.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您希望和孩子之间哪件事情可以重来?
再多些时间陪他们玩,跟他们聊天。
4.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父母最常走入的误区是?应该如何避免。
自己怠于学习,不肯努力求上进替孩子“长脸”;却希望儿女用功学习,“样样都不输人”的能替父母“长脸”。认为舍得替孩子花钱就是好父母,而不肯花时间与心思去认清自己孩子究竟是那块料,然后因材施教陪伴孩子一起学习成长,而是只想花钱将孩子送去教学机构“工厂”去打造。
5.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妈妈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绝大多数大陆妈妈还是相信“唯有读书高”,台湾家长较多可以接受,学习成绩优秀不是成就孩子唯一的一条路,因此在对于孩子学习要求上,没大陆妈妈们来得焦虑。另外在孩子的教养问题上,两岸的妈妈还是多迷信“开药方”式的解决方法,当发生教养或学习上问题时,多半还是会去看看专家或别家妈妈是怎么处理的,然后照搬方法来教自己的孩子,而不肯动脑去探究孩子出问题的原因,再消化吸收别人方法后,琢磨出自家一套的育儿方。
http://s13/middle/67f19f7ahbb056af418ac&690
邮发代号:78--40,购买地址:http://ktnwts.tmall.com/search.htm?spm=11040CkH.1-6rfzP.6-3mtDI*&scid=377320018&scname=vNKhoaGhvcw=&checkedRange=true&queryType=cat&prt=1331531813953&prc=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