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诚者,天之道也;城之者,人之道也。

(2014-12-30 11:51:38)
标签:

佛学

历史

分类:

诚者,天之道也;城之者,人之道也。

 

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语得当。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此语出自《孟子·离娄上》。诚,真实无妄的意思。天指自然,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或自然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没有虚假;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所以说诚是天之道。人之道,是http://img.baidu.com/img/iknow/qb/select-search.png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道与天道一致,人道本于天道。《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教”;《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都反映了这种思维方式。讲到诚也是这样,既然诚是天之道,人之道就应该思诚;思诚就是追求诚。思诚者,人之道,就是说追求诚是做人的根本要求。这段话是从宇宙万物存在的现实和规律上说明了诚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因此也是为人的根本,这就从根本上论证了诚的意义

 

主要思想围绕中心概念“诚”而展开。“诚”这个在孟子和荀子那理得到重视的概念,在《中庸》里得到了较全面的论述。“诚“者,实也,“诚”是具有本原性、创生性的实体,故为“天之道”;“诚之”是“人之道”。“诚”的关键是发自内心自然毫不勉强而中道,不假思虑而得道,从容中道,是圣人品格。诚之,则是择善而固执的有思虑参与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均是讲“诚之”。

 

庸中潜藏的这一核心理念早已被朱熹所点破,朱熹在注解《中庸》时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见朱熹《四书集注·中庸章句》)依朱熹之见,中庸精神或者说是中庸之道是建立在"真实无妄"的天道之"诚"的基础之上的。那么,"真实无妄"是什么?真实无妄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客观事实。钱穆先生在其《朱子学提纲》中也说道:朱子认为:"诚只是实。""诚是理。""诚是实有此理。""诚在道为实有之理,在人为实然之心。""不观中庸,亦有言实理为诚处,亦有言诚悫为诚处。"③ "诚"就是"真实无妄",就是" 天理之本然",反之," 天理之本然"亦是宇宙本体之"诚"的体现。而作为体现"诚"之本体的宇宙之道,不是凭空而来,乃是基于圣人君子"格物"、"致知"的思维成果。圣人君子通过"格物"、"致知"获得的知识和思想,这些知识和思想即是对宇宙万物的规律,以及圣人君子对自我的认识规律的把握而形成。然而,更重要的是代表宇宙万物的规律以及圣人君子自身认识规律的所谓"道",都是圣人君子不可背离的与不可违逆的,正如《中庸》所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真实的宇宙,诚信的自然,即是圣人君子不可背弃的"道"的本体,而这一宇宙万物的本体--"道",其核心精神即是"真实无妄"的"诚"的显现,同时它又以"真实无妄"的"诚"为归宿。而认识了"道"即是"诚"的本体性与真原性的同一时,才可以确定圣人君子必以"至诚"和"诚明"的正确心态与姿态,来应对万事万物的变化与发展。
所以说,中庸精神来自于圣人君子对"道"的"真实无妄"的深切体悟,来自于圣人君子对" 天理之本然"的真诚信奉和遵循,而不是流于表面形式的"执两用中",更不是纯粹以平衡矛盾为手段,以妄顾事实为能事的所谓"中庸之术"。因之,如果失去了对宇宙之道"真实无妄"的"诚"的本体精神的体悟,中庸之道必然会被误解为肤浅的明哲保身、八面玲珑,甚至是两面三刀、损人利己的"中庸之术"。因为在孔子和儒家的先贤们看来,不能达于"至诚"和"诚明"的智慧境界,则不能达于"至德"的中庸之境。

"诚"不仅是万物本源,生命之根,更是宇宙的永恒动力,故《中庸》中说,宇宙之道"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四书集注·中庸章句》)王船山《思问录》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从生哉!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废然之静,则是息矣。'至诚无息',况天地乎!"(《船山思问录·内篇》)有动才有"化成"的过程,有了"化成"的过程,才有宇宙万物。所以,动是宇宙之"诚"的表现方式,也是宇宙之"诚"的存在形式,"无息"与永恒运动则是宇宙的"至诚"之性决定的。"至诚无息"遵循着对立与互补的天道原则,那就是恒久执一与辟阖化成。恒久执一是宇宙之诚的根本,辟阖化成是阴阳之转化与演变,如此,宇宙万物才得以繁衍无穷。
"诚"作为存在宇宙的根本动力是无形的,是无声无息的,变化无穷而又不露痕迹。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篇》)《诗经· 大雅·文王》中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礼记·哀公问》中说:"无为而物成,天之道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说:"天不言,使人发其意;弗为,使人行其中。"《张子正蒙·天道篇篇》中说:"不动而变,无为而成,为物不贰也。"还说:"已诚而明,故能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张子正蒙·天道篇篇》)船山《思问录》中说:"诚斯几,诚、几斯神。'诚无为',言无为之有诚也。"(《船山思问录·内篇》)天道无为是宇宙至诚赋予万物自身的神秘力量,这种神秘力量即是"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四书集注·中庸章句》)的注脚和说明,同时,它又把宇宙之"诚"作为圣人君子认识能力之外的一个神秘的真实存在来对待。这说明宇宙之"诚"不是圣人君子能够完全把握的一种伟大力量,圣人君子只有通过自我的努力奋斗,才可以赢得和拥有这种"至诚"精神力量的智慧以及它的支撑,才可以一步一步逐渐地接近"至善",达到"化成天下"目的。因之,《中庸》中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其实,"至诚如神"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故作高深,它真实反应了万事万物,以及人生、社会、国家政治及其发展的必然规律。只有那些禀赋了中庸至德之性,且能够"诚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修身以俟命
后一篇:大明终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