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1/mw690/67efb4d4gdd44886338ca&690
静心分享时,S问了这个问题,走了一段成长道路,会较敏感的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反应模式,但要突破模式,等於离开舒适圈,那会带来很大的恐惧。
我们一路带领S挖掘这个恐惧深処是什么,还是源自於想要父母的关注以证明自己值得存在。"从发展来看,自我起於童年,那时你得到的讯息是你並没有因自己的原貌就足夠了,需要以某些方式行事为人才能得到爱,并确保你的生存。例如,父母可能带著最好的意图告诉你,好女孩不能生气,要开开心心,乐於助人,或是大男孩不能哭,要压抑感受,表现刚強。当你的行为表现出某些可被接納的方式,就给你正向的注意,结果你开始假装自己是快乐或坚強的,即使你并不真觉得如此,於是你的內在经验(被视为不被接納的),和外在的人格面具(即自我)之间,产生裂痕。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你可能花费一生假装成你所不是的某个人,试图以此赢得爱和赞同,或确保你的生存,但內心深処却自觉不足,因为你永遠无法真的变成你投射在自己身上的影像。"(当下觉醒,Stephan Bodian)?
当S看见这个恐惧的来源以及行为反应模式,仍得选择要不要面对这个挑战,突破自己的模式,我常说,这是上帝的慈悲,因为你可以选择要不要,而其实外在的选择并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內心能否接納真实的自己,但弔詭的是,我们往往须透过外在的行动,改变自己的心态。
欢迎关注"生命花园心灵俱乐部(微信号lifegarden-),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共同成长,累积面对生命的智慧!
Q群:121416103;
网站 www.lifegarden.me
新浪微博:语禾的生命花园
http://s7/mw690/67efb4d4gdd448cab4ef6&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