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卵巢内有多种结构相互作用,维持妇女的生殖周期。因此,具有"盆腔钟(pelvic
clock)"之称。根据卵巢结构功能的变化,分为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
卵巢周期:
1.卵泡期:卵巢内一组窦状卵泡群脱离了静止的卵泡库,进入“生长发育轨道”,这个现象称为募集(recruitment)。约在周期第七天,在上述发育的卵泡群中,有1个卵泡优先发育成为优势卵泡(dominant
follicle);其余卵泡皆逐渐退化闭锁。这个现象称为选择(selection)。正是募集与选择机制精确地控制了人类卵巢自然周期排出卵子的数目。
2.排卵期:血LH/FSH峰是卵巢排卵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一般出现在卵泡破裂前36小时。血LH/FSH峰与孕酮协同作用,激活卵泡液内蛋白溶酶活性,使卵泡壁隆起尖端部分的胶原消化形成小孔,称排卵孔(stigma)。排卵时随卵细胞同时排出的还有透明带、放射冠及小部分卵丘内的颗粒细胞。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卵子可有两侧卵巢轮流排出,也可有一侧卵巢连续排出。
3.黄体期: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腔内压下降,卵泡壁塌陷,形成许多皱襞,卵泡壁的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向内侵入,周围由结蹄组织的卵泡外膜包围,共同形成黄体(corpus
luteum)。黄体的功能主要是在LH的作用下,利用来自血运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生成与分泌P及E2,使子宫内膜转变为分泌期,为接纳孕卵着床及维持早期胚胎发育做准备。
卵巢功能衰退会导致以下疾病:
1.生殖系统:月经不调、阴道萎缩干涩、排卵率低、性生活障碍和性冷淡等;
2.植物神经系统:潮热、易怒、抑郁、失眠等;
3.体形:发胖,小腹臃肿、臀部下坠、水桶腰等;
4.皮肤、毛发:干燥、失去弹性等、脱发、光泽减退;
5.免疫力降低:易感冒、感染炎症或患慢性病等;
6.心血管系统:动脉粥样硬化如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7.泌尿系统:尿道萎缩,尿多、尿频、尿失禁等;
8.骨骼:颈椎病、风湿病、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
9.消化系统:胃部不适、食欲减退、便秘等。
30岁以后的女性,步入了卵巢功能衰退期,卵巢早衰是引起体内一系列变化的根本原因。卵巢功能改善后,从本质上解决了女性衰老的相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