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东亚的国家,日本和韩国都已经经历过负增长,中国也逃不掉周期轮回。当年,新加坡和北欧国家偿失过各种方式,甚至用直接发钱的方式来改变这种趋势,事实呢,根本没用还反受其害。新加坡的孩子从出生就开始发钱了,搞了个婴儿花红,生育第一二胎可分别获得8000新元,约折合4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现金补贴,在儿童保健储蓄账户中存入4000新元,折合2万人民币;此外,多生孩子的父母-可以多减税,在学费这块,一个新加坡孩子18岁以前的基本学费为320新币,折合人民币为1600元。
尽管这样,新加坡的生育率并没用提高,一直在1%的低位徘徊,新加坡如此连我们的香港也如此,我们的台湾也如此,北欧十几个国家更是如此;韩国从2021年首次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而日本是从2011年开始进入负增长,此过程中,这些国家和地区想尽办法延缓人口负增长的到来,但结果事与愿违,事实表明,有些事不是靠努力和强权就改变的,我们不愿意生孩子不是单纯某个问题的激化导致的,二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的必然趋势,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面对人口逐渐减少的时候,提亲做好心理和规划准备。
此外,我们的另外一条养老方向,是传统的靠小孩养老,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已经40多岁,后边又全是独生子,年轻人比例越来越少,老人越来越多。2020年我们国家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是19.7%,比2010年还高出7.8%。也就是说现在我们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近20个老人。
再现在看看80后的家庭构成模式。28岁成婚的时候,一般双方父母4个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身体好的话,那还有8个老人。8个老人+4个父母+2个年轻人+1个孩子,要买房凑首付的时候倒是有很多钱包可以掏。但一旦老人生病呢,就算不用贴身照顾,也得找个陪护吧,也得偶尔去医院看看吧,如果同时8个老人都轮班入院呢。
这种场景不敢想,爷爷奶奶辈的子女多,或许轮不到自己陪护,但自家父母就生了自己一个,生病的时候只有自己,如果2个父母、2个岳父母如果同时病了呢,就2个年轻人还带一个娃,怎么跑?
父母生病,孩子接送,自己上班,所有事情撞一起的时候,真的是陷入人生噩梦,就算花钱请人能放心吗?有可能你负担的会更多,现在3-40岁的青年人,还没轮到你拿养老金呢,未来干活的人都没了,锅里都没米了,你还分个啥?
另一个问题,你们以为人少了,社会就不会那么内卷了?更错了,可能更内卷。人口数量减少,需求就会减弱,需求减弱,工作岗位就会减少,要竞争少数的工作岗位,只能深化内卷。
比如,剑境去年曾指出3年后,将冲击教师职业,别看现在城镇学位紧老师好搞。孩子都越生越少了,哪来那么多学生?很快小学生源锐减缩编裁员,中学高中随后一片清退下岗潮,小学招生不足,教师行业衰退一波一波往上蔓延,这一天就在不远的前方。
而且,越是经济落后、人口外流地区的,这种现象过不了几年就会出现,这些地方的老师只能提前转岗或者换地区。剩下来的那批教师,想保住铁饭碗的,只能拼命评级,考研考博才能在浪潮席卷之下留下来,也只是暂时保几年宿命难变。
所以那批因为逃避社会工作内卷而靠教的那批人,只是换个行业继续挣扎而已。还有社会这几年,疯狂逃回家乡县城考公考事业编制的人,也以为是长久铁饭碗?有大家没有想过,随着年轻人口外流,多数村落县城沦为空城,我们一大批县城都面临人口收缩了。
据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2020年,全国共有1507个收缩的区县,总面积为440万平方公里,覆盖了中国近46%的领土。对于一部分人口外流的县城而言,撤县并区是大势所趋。撤县并区影响最直接的也是体制内的公务员,对公务员需求不那么大了,招聘就会减少。
这几年舆论反复宣扬一二线房子如何保值,试看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就像曾经大盘指数腰斩前,有人有大佬坚称茅台如何好不会跌多少一样可笑。未来人工智能将取代许多人工岗位,比如售票员、售票窗口、生产线上的普工、流水线工人、快递员、外卖员等等。
最后,对于快速面对急剧的人口下降趋势,剑境在此给一些方向性的建议吧。
1、如果你正在一二线城市工作,请坚持下去。努力留在一二线城市,很难很苦,但为了下一代,咬咬牙坚持,因为你的孩子以后要想到一线城市工作并扎根,比现在的你难多了。
2、在三四线城市拥有房产的你,留下一套回乡居住,剩下的赶紧抛,尽快变现。水泥钢筋支棱起来的框架,你还期望给你什么温暖。
这2-3年时间,是你抛售非核心三四线城市房产的最后机会,往后的每一年,都可能面临贬值和变现难的问题。
3、如果你拥有多城的多套房产,请抓紧时间做优化。2022年我们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之后,城市之间只会进入更加内卷的进程。谁能抢到人,谁的房子才有价值。房子多没有用,得优质的同时多套。所以你既得优化城市,优化类型,甚至还得优化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