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槐花香
(2022-12-17 14:27:37)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情感教育 |
看过很多描写五月槐花香的文章,而我第一次看见槐花盛开,却是在四月的山城重庆。
1978年的四月,结合党史教学安排,系里组织我们赴渝参观学习。听到这个消息,便一直按捺着那份激动和期盼,在心里悄悄地计算日期。终于等到了启程的日子,一大早就打好行李背包,收拾好了要带的东西。火车是晚上的,我们一行老师学生五十多人,几乎占据了半节车厢。
清晨6点多,山城还处在朦朦胧胧中,火车停靠在站台上,同学们整齐有序的出站,登上大巴车到了重庆大学。一夜的硬座火车,大家丝毫不觉疲惫,略作休息把行李安顿好便开始了参观学习活动。
重庆这座城市,在中国现代史中,有其重要意义。此次我们要参观的几处地方,都与我们目前所学的专业紧密相关,所以我们此次行程基本都是围绕着红岩村活动。
位于渝中区化龙桥虎头岩村的86号是《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它与红岩嘴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曾家岩50号周公馆一起,被合称为“红色三岩”,它们都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活动基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中心。
在周恩来和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下的《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部分沦陷区开展统战工作的主阵地,以犀利的笔锋,报道真实情况,传播革命真理,向全国人民乃至向世界宣传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介绍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同时揭露国民党的黑暗,揭露国民党统治的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被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盏灯塔”,成为国统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新华日报》总馆旧址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历史见证,也是抗战大后方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运动的历史见证,更是当年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重要思想舆论阵地。
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姐姐买回一本小说《红岩》,好不容易等姐姐看完了,我便抓在手里恨不得吃饭睡觉都在看。书中的江姐、许云峰、成岗、“疯老头”华子良、双枪老太婆,还有“白公馆”、“渣滓洞”,以及那封面上的红岩,还有红岩上象征着共产党人傲风凌霜的松树,都在我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象。而此行在渣滓洞、白公馆亲眼所见,更令我无比震惊、无比沉痛。
隐藏于歌乐山半山腰的渣滓洞、白公馆,是国民党专用来关押革命者的特殊监狱,被称为两口“活棺材”。渣滓洞三面环山,一面是沟,位置非常偏僻。1943年抗战即将结束时,国民党军统局把这里开辟成看守所。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仓皇逃跑前,由蒋介石亲自下令对两处关押的300多名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进行疯狂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11、27”大惨案。这些革命志士倒在了山城天亮之前,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歌乐山。生而为英,死而为灵,为了新中国成立而牺牲的革命烈士是永远不灭的红岩魂,必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由于受地理环境影响,重庆年平均雾期有100多天,所以重庆也称为“雾都”。而我们在山城的几天,却天天都是春光明媚。紧张的参观学习之余,我们还顺带着去了北温泉游玩。出了城区,大巴车沿着山路蜿蜒而上,路两旁、山坡上,一片片的槐树林,树下面摆放着一排排的蜂箱,满树的槐花开的正盛,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素雅的清香,引来蜂飞蝶舞,一片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
走进景区深处,是一条深邃幽长的峡谷,嘉陵江水横穿境内湍急而过,两岸峭壁上藤萝垂蔓,各种树、藤的枝干纵横交错缠绕在一起,流水、鸟鸣和着艄公的川江号子,在峡谷、在烟雾缭绕里回荡。
距重庆之行已经过去44年,每每翻看老照片回忆起来,有些情景依然清晰如昨。山城那一片片盛开的槐花,让人们尽情享受着生活的香甜;而歌乐山黎明前的镣铐声声却犹在耳畔,警示我们历史不能忘记,幸福来之不易。人生,不仅仅是诗和远方,那面在女牢里含着热泪绣成的五星红旗向后人昭示着共产党人坚定地信念。如果这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