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韩村河镇上方山的文物古迹(一)

标签:
上方山接待痷上方山云梯庵上方山瓣香庵上方山圣泉痷上方山斗泉痷 |
房山韩村河镇上方山的文物古迹(一)
韩村河镇是2002年1月根据房山区行政区划调整,由原韩村河镇和岳各庄镇合并建立的。
原韩村河镇历史沿革:1961年从长沟人民公社划出,成立赵各庄人民公社,1980年更名为东营乡,2000年更名为韩村河镇。
原岳各庄镇的历史沿革为:1953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并为长沟人民公社,1960年成立五侯人民公社和天开人民公社,1964年五侯、天开两公社合并为岳各庄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岳各庄乡,2000改为岳各庄镇。
韩村河镇的文物古迹较多,先介绍上方山的文物古迹。
乘公交房15路上方山东门下车,到达上方山东门。
上方山的开山祖师是东汉的华严法师。其实,上方山的佛教始于北朝东魏时期,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邺水赵广度大师到上方山建寺,距今已有1460多年的历史了。隋唐时期,以兜率寺为中心,上方山诸寺初具规模,辽金时期进一步兴旺,到了明代进入全盛期,上方山寺庵达到120座之多,清代康乾时期,上方山寺仅存寺庵72座。民国时期进一步衰落,所存寺庵不足50座。现在有迹可寻的只有五十七座,其中寺庵建筑四十九座,洞居八处。
在四十九座寺庵建筑中保存基本完好的有:云梯庵、瓣香庵、红桥庵、兜率寺、华严洞华严庵、舍利殿、毗卢殿、向阳庵、藏经阁、法华庵、退居庵、斗泉庵、尊圣殿等十三座,此外还有兜率寺山门、青龙峰钟楼。
残存的寺庵有:下佛殿、堂子庵、文殊殿、观音殿、净业庵、朝阳庵、吕祖阁、望海庵、弥勒殿、圣泉庵等十座。
已经倾圮,尚可找到残址的寺庵有:接待庵、菩提庵、药师殿、延寿庵、贤圣庵、东朝阳庵、送子庵、昙花庵、塔院庵、十方院、因果庵、福德庵、永亨庵、福吉庵、大悲庵、地藏殿、弥勒庵、西方庵、兴隆庵、苹果园、大藏殿、松棚庵、势至庵、普贤殿、普兴庵、普济寺等二十六座。
此外尚有延寿洞、文殊洞、九环洞、金刚洞、白牛洞、西方洞、背阴洞、观音洞等八处洞居。
1985年修复了兜率寺大雄宝殿、藏经阁、钟楼等,1993年修复了兜率寺山门、瓣香庵、云梯庵,2001年修复了红桥庵、舍利殿、毗卢殿,2002年进行了兜率寺大雄宝殿抢险工程。
先说明一点:“庵”本意是茅屋、小庙,未必都住尼姑。上方山大部分寺庙,除了兜率寺、舍利殿等以外,都称“庵”。





东门牌坊内,有一块顺天府示碑,字迹清晰。
碑阳碑首:顺天府示;
碑身已残。但碑文可见:
经筵讲官礼部尚书教庶吉士兼管顺天府尹事物加五级随带加一级已录二十二次万」
钦命二品顶戴顺天府尹加上级已录十次汪
严禁晓谕事,照得房山县。上方山兜率寺建自前朝越今二千余载,住持方丈僧众人等均各」遵守清规,相传已久。此寺山峦耸翠松柏青葱实为」国家之祥瑞。前因不法僧人本参等勾串附近匪徒偷伐树株,隐匿契披,以及兇酒兹事不守清」规,经明宽之徒真轮来」辕呈业经訉明本参等实不守清规。即经照例治罪,断令真轮充当兜率寺方丈,掌管」上方山一切僧众,合行出示谕禁,为此示仰上方山兜率寺所管各寺僧人並附近乡民人等」知悉:嗣后倘敢偷伐上方山树株以及勾引不肖匪徒在寺兇酒骚扰,一经兜率寺方丈真」轮查知或被告发,即行严拿惩办。如系僧人故犯,立即勒令还俗。若系乡民藐法,定即加等治」罪。各宜凛凛,毋违特示。
遵右仰知悉。
同治七年(1868年)六月 初九 日。
告示。
实贴兜率寺方丈 监院真修监刻 石匠赵建彦。
碑阴:额篆:芳名万古。
碑文可见: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提督两司房掌司礼监事」兼掌御用鉴印总提督礼仪房御马监太监马」保李志义并议重修兜率寺下院」接待痷正殿三间、东西两庑六间、韦陀殿、」山门一座。」内府各衙门太监信官(以下为人名)」大明天启六年岁次丙寅五月吉日立」原碑历久,字迹剥蚀,谨照原文重刻并将兜率寺历经重修新建各处工程附列于后:嘉庆十七年合山僧众由京都宝禅寺敦请博闻和尚至兜率寺住持,因年老…」缘和尚道光六年新建斋堂五间,十二年新建钟楼一座,十四年新建退居五间,配殿十二间。建舍利殿三间,配殿十二间。二十八年重修接待痷关圣殿三间,配殿、马殿共九间。…」传授 瑞云和尚同治元年装修大殿,九年五月吉日 住持方丈法孙真轮敬誌。

























小院内存有二碑一石。
刻石:


重修上方兜率寺接引弥陀殿碑:
碑高1.71米,宽0.81米,厚0.14米;圆首,碑首边以线刻花纹为饰,中部刻一圆形背光,内尊坐一佛,左右为两侍。左竖刻“开山华严佛祖”,右竖刻“假菩萨正宗派”。碑首下端自左向右刻“广通、妙普、洪胜、禧昌、继祖、续宗、证道、惟方”。
碑文:
重修上方兜率寺接引弥陀殿碑记
盖闻弥陀佛者,出于西方极乐世界,是大圣人也。巍巍乎不言而自信,荡荡乎不化而自善。指人」而即佛心,举世兴崇。今者上方兜率寺梯头,寔弥勒之圣硛,乃接引之处所,山势嵯峨,境险峻。」自永乐年间,开山比丘然义并」内官监太监向福善等发心建造弥勒宝殿,塑画完备,今已年久,栋梁摧毁。是以发心比丘昌友,同」住持常文、檀越陈普寿等,募化众缘重修,殿宇顶新,塑画弥陀绀像,观音势至、童子善财、十六高僧、」观音八难、地藏十王一堂,并钟鼓磬板、香炉花瓶俱全。晨夕礼诵,焚香秉烛,祝」皇图而永固,祈黎庶以清宁,五谷丰登,万民乐业。涓取成化二年(1466年)岁次丙戌四月八日刻石立碑,以见」功德圆满,表当来之福果,普[耳頁]含灵,同生净土者矣。远近檀那请著芳名,开造于后。
涿州上庄村(人名略)、寺家庄(人名略)、房山县长沟店(人名略)、重义村(人名略)、韩村信人(人名略)、次盔村(人名略)、周口村(人名略)、下中院(人名略)、上中院(人名略)、胜水峪(人名略)、金台善人(人名略)、涿州信女(人名略)。




万历四年碑:
方首方趺,通高1.96米,碑高1.54米,宽0.61米;碑座高0.40米,宽0.73米,厚0.40米。额篆:芳名万古。
碑文:
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提督两司」房掌司礼监事兼掌御用监印总」提督礼仪房太监冯保,施财修建」接引」佛殿、静夜堂、石梯等处。
万历四年(1576年)四月初八日立”












六碑之一:应该是放反了,碑阳朝东,碑阴朝西:
碑阳:上方山供众地亩碑:
方首方座,通高1.57米,碑高1.19米,宽0.47米,厚0.11米;碑座高0.39米,宽0.70米,厚0.34米。
碑阳碑首双沟阴刻:万古流芳
碑文:
上方山供众地亩碑记:
盖闻舍身而算跻无量,普心而泽周万物,见泯人我功被尘刦。是以克诚胜果光映名山。舌轮先转,法轮常覆也。本山药师殿住持上穆下然开头为弘深,施洽无尽也。同徙通经、通律、通论、同徒孙佛住捐银贰百柒拾伍两肆钱契置旗地,东西贰段壹顷陆拾亩,坐落涿州西北杨胡屯,岁取租钱捌拾吊均散阖山供众,日后倘有眷属争兢,阖山证盟。於若原主回赎,仍将地价银两阖山共议,另置地亩供众。红契大小贰张并存文殊殿自如师收执。自雍正陆年将银托人置地,因为地契不明,至乾隆三年立碑为证,示冀于后矣。
乾隆叁年岁次戊午拾月吉日立。
三楚沙丘明跃撰。
碑阴额篆双钩:阖山供众。
碑文:
兜率寺 隆字,房山城内信士李友德。
毗卢庵 觉利,小营村观音庵住持照现。
大藏殿 洪贵,药师殿 善德。
文殊殿 自如,辨和痷 慧勇。
观音殿 行锳,昙花庵 通方。
大乘庵 普润,崇宁庵 宗泰。
淡远庵 福缘,云水洞 沙宾。
西域庵 照心,十方院 行实。
兴隆痷 寂鑑,接待痷 法晟。
西方痷 普焚,普济寺 实宝。
地藏殿 圆鑑。
宋慈痷 姓贵。
大悲庵自修。





六碑之二:
邰世贵舍地契约碑(邰氏兄弟捐地碑),方首圆角,通高1.18米,碑身高1.03米,宽0.40米,厚0.13米;碑座高0.16米,宽0.59米,厚0.28米。
正面碑额:万古流芳
碑文:涿郡顺天府宛平县属住奉信心弟子邰世贵、妻周氏暨二男一女邰尧相、邰光臣、女瑞妲、官家赵来,同议发心将自置旗地壹段计地肆拾亩坐落襄驸马庄村东南角,东至姚胜西至本主,南至本主,北至官地,四至分明。诚心施舍于上方山众僧承管屡年,自施之后,恐有亲眷户族等争竞者,故立此舍契文约,永远存照。为记。康熙六十一年九月贰拾柒日立 施舍人邰世贵。
碑阴额无字,碑文刻:承管住持兜率寺、兴隆殿、文殊殿、观音殿、大悲殿。




六碑之三:
通高1.59米,碑身高1.24米,宽0.56米,厚0.12米;碑座高0.35米,宽0.78米,厚0.34米。
碑阳和碑阴分别为两则碑记:
碑阳为《华严米会碑》。
碑额:华严米会。
碑文:夫上方华严开辟,唐宋兴隆。皇恩浩荡,檀越信心建立兰若七子有二。乙未春有金台善人光降拈香,睹此名山胜境,为是慨然将自置田地二顷拾亩,落顺义县南廓冢地方,情愿喜舍上方,永远供众,勒碑铭石俾后之览者一知所种之福田,万古不朽示尔。
舍地主:傅有光、朱士奇、朱门卢氏、会首魏德俭、吴恩问……大清乾隆四十年四月
碑阴为《上方山施舍供众地亩碑记》:
碑额双钩阴刻:万古流芳。
碑文:上方山施舍供众地亩碑记。
房邑西南五十里许有上方山,内有茅痷古洞七十二座,亦系古迹。原为罢密老衲止棲之所,早晚苦志焚修。旧有香火地亩,以为养道之资,靡费艰难。不料遭逢岁月,众将云散,无奈,故将本山香火地典当得价以为大众资助,即多年不能备价赎,只可叩募大檀越,念其山中僧众资助淡泊勤苦,情愿将典当价值悉作布施,并将契纸义得奉还本山,诚恐后来遗漏,勒于碑碣以垂不朽。
檀越名目众善人等开列于后:
以下为人名,住址,施地数量及捐款数额。
助善人:(以下为人名)
京都西护广济寺宗公和尚撰
修建碑亭功德人武举张其珵,住瓦井村
大清嘉庆肆年岁次乙未孟春吉日立兜率寺住持了业、了常、广和同阖山僧众诚立。



六碑之四:在山门外西侧:
建立供众斋僧碑记
方趺方首,通高1.65米,碑身高1.19米,宽0.56米,厚0.15米;碑座高0.47米,宽0.65米,厚0.40米。额题:万古流芳。首题:建立供众斋僧碑记。


六碑之五:在山门外东侧:
明贤圣修尊宿供众碑记
通高1.65米,碑身高1.29米,宽0.59米,厚0.14米;碑座高0.36米,宽0.74米,厚0.33米。额题:万世永久。首题:明贤圣修尊宿供众碑记。
大清乾隆岁次丁丑春月 吉日
兜率寺长老慈光、普济寺监管实住、文殊殿耆旧自如、观音殿耆旧福澄




六碑之六:在山门外东侧:




进山门有碑一通: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上方山寺义田碑记》:
通高2.17米,碑身高1.62米,宽0.74米,厚0.15米;座高0.55米,宽0.85米,厚0.34米。
额题:万古流芳。
碑文:上方山寺义田碑记。
都城以西,西山其巨镇也,而上方山之名特著。余以丁丑冬岁来宰是邑,窃自幸探奇讨胜访幽,庶几如愿以酬,则官事羁牵,卒不果。去年春案牍稍闲,又邑中同志二三辈适有游山之约,遂偕往焉。余闻之,是山旧结痷七十二处,僧尔住持其间,岁入不足,卒以募缘为生活计。其闭关静摄者,则僧众公给之。香积萧然,斋僧或且不充矣。夫释氏之言慈舍,犹儒家之言施惠也。念此一邑中老有饥、幼有寒,为之宰者斯不得不经营措置。偶无或失其所,彼居吾土均吾民耳,而独能恝然乎哉?爰是即取俸所得聊与捐助,特念斗升之水难济辙鲋,乃谐诸同官,同官曰然。又告诸邑中之有力而乐施者,几十数人,各出余赀共襄盛举。计置地一倾八十余亩。田在上方山下之孤山口,地甚近,殊便僧也。从兹修真无恙,有赖宝地常宁。护法有功,福田益广。虽诸同志勇于为善,生平可纪之行当不独此而即此已,足为邑人劝。是亦宰是邑者沂深幸也!于是乎书。
大清乾隆二十六年崴次辛已四月初八日立。







从兜率寺山门上行就是瓣香庵,为兜率寺东南诸寺第一寺。背北面南,保存最为完整,正殿三间,原奉玉皇大帝神像,左右耳殿各一。东西配殿各三间。










瓣香庵的门前过一小桥,有路西行去往兜率寺南塔院,北行即为红桥庵。
瓣香庵的西南,过小桥有一片空地,原为延寿庵。已圮,遗址仅存。背北面南,原有北殿三间,山门东向。目前尚未复建,为一片空地。
瓣香庵的东南角,有一条山谷,一直沿山谷上行,可去往天坑以及钟楼,是一条上山的近路。稍东北行右侧坡上(其实就在瓣香庵的东侧)有药师殿。药师殿坐东面西,山门内有影墙一道,正殿三间,南北配殿各三间。尚存四周围墙、正殿山墙及后墙、南北配殿殿基。现正在整修、复建中。


瓣香东北有菩提庵。背北面南,原为三间规制,唯存残基。山门西向。这处遗址目前尚未清理、复建。
瓣香庵后面高处有东朝阳庵。背北面南,山门南向,残存。前有古柏一株。正殿三间,已圮。孤山口普济寺开山圆银和尚初居于此,现正在整修、复建中。

东朝阳庵的西北侧有贤圣庵。其实就在红桥庵的东侧坡上,与红桥庵隔兜率寺东涧相望。有小门楼一座,院内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古称竹子园,现正在整修、复建中。



北行到达红桥庵。





红桥庵院内有一块石碑:
碑阳碑首,万古垂青。
碑文:盖闻福自善修诚愿如获绵延超创成比崇德巍奕兹上方山旧禧松庵一所年久失修十方老衲缺之栖止过有新城县马官屯王善人九兹……香月庵上零落因发心捐银贰十金并萧官管会有善人尊客宝户会共捐钱六十余千付主僧从起修葺俾该罢参去祸来者答诚前不浅古爷遗风威全养道坛场主僧估计工程敬谨修饰盖得正殿楹及西房二门群墙均克月工竣焕然新界殊积檀即得功焉助以领圮成为采碧大觉之场从得经络矣捐花篆另为不专用所去后常伍措盛举已成勒石永表将善德誉矣
诸上善信芳衔碑于碑阴……
大清光绪十八年清佛诞日
碑阴额题篆字,可能是“笔下芳永”:











再北行,到达斗泉庵。斗泉庵坐落于山峪尽头,上有斗泉岩,下为一斗泉。斗泉庵背北面南,凹于绝崖之内,院内正殿一间,为悬山筒瓦屋面。殿堂东西两壁绘华严开山与毒龙斗法的故事。后壁绘怪石,左为玉净瓶插柳枝,右绘《在法华妙莲经》一部。正殿两侧各有耳殿一间。东西配殿各二间。东配殿内侧一间为穿堂门,于此进庵。
院内有古石碑两通:
第一通为一块卧碑,上镌两首诗:
其一:
春游上方晚眺
春来无事与偏长,蹑蹬穿云到上方。
山树有情容我乐,世途无限任他忙。
逢僧且问三声话,礼佛先供一住香。
随喜不妩天色慕,漫劳钟声出回廊。
其二:
一斗泉
一斗清泉出自然,红尘不染自涓涓。
流来净土钟云秀,造化生出不计年。
落款:万历已未孟夏八日邑尉李宗希诚勒石以识一诗之胜倘请君子观览望为俯原。
第二通:圭首方座,朝外的一面应该是碑阴,刻捐款人姓名及地址。







斗泉庵东南,攀山而上,一庵矗于岭巅,这是尊圣庵。尊圣庵为茅庵草寺,一间规制,坐东朝西,内开一龛,山门北向。现已被改建为三间,一明两暗。内供佛像。
回到圣泉庵三岔口东南行即到达阴阳洞,阴阳洞背东面西,洞为天然形成,洞门规整,砖石砌墙,清灰涂表,木门框长方形,原设有木门,现已失。洞内为半圆形。南北各筑一室,南侧有明室一间,向北开窗,早年为僧人居住。北侧有暗室一间,原供有佛像,现仅存基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