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长沟镇的文物古迹(一)

标签:
南甘池村和硕敬谨亲王西甘池村斗垣杨公之墓重修慧聚寺记碑清初铁帽王(二)顺承郡王家族墓 |
房山长沟镇的文物古迹(一)
这篇文章介绍房山长沟镇西甘池村附近的几处文物古迹。
公交836、房12、房16、房18、房19、房31、房41路长沟沿村下车(917、917快长沟检查站下车南行一站也可以到达),西行去往已完成拆迁的沿村,路南侧有沿村娘娘庙(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该庙始建于明代,清代中期重修,2011年在拆除村办企业大棚后显露出来。依地势坐南朝北。原为四合式,由于时代的变迁,周围建筑已不存,现仅存前、后两进殿宇,前殿为硬山筒瓦卷棚顶,前后出廊;后殿为硬山筒瓦大式,前出廊。两进殿均为石望板顶,廊心墙处为软心,梁檩彩绘及壁画仍清晰可见。
西行去往南甘池村,南甘池村村南的一座院子内有和硕敬谨亲王碑(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敬谨亲王的园寝在房山区长沟镇南甘池村。民国《房山县志》卷三·陵墓:“清敬谨亲王陵,在东甘池村西”。分东西两区,共占地80余亩。东区为首葬之地,俗称老坟地,葬有敬谨庄亲王尼堪和尼堪第二子敬谨悼亲王尼思哈;西区为再建之区,俗称西坟地,葬者乃尼堪长子兰布,现西区已无存了。东区“老坟地”原占地40余亩,园寝南向,园寝首有宫门3间,周围建有墓墙,宫门门首有石狮一对。进宫门有甬道伸向陵区,甬道两侧各有碑亭一座,碑亭内各树墓碑一方,碑亭两侧各有出廊朝房三间。闲道正前方通月台,月台上有享殿五间,享殿后有墓冢两座,分别葬着敬谨庄亲王尼堪和敬谨悼亲王尼思哈。墓冢为两座土坟,地宫不是汉白玉石券,这在清代王陵中是很特殊的。当年墓冢旁栽有松柏,成材者200余株。20年代,敬谨亲王园寝内的树木被全公府砍伐变卖,陵区建筑和墓墙逐渐破败。1925年,东西府又将陵区建筑拆除变卖,只留下墓碑、墓冢和残破的墓墙。1936年该园寝被盗。解放初期,政府拟建张坊铁路,设计经过敬谨亲园寝,遂将陵内墓冢平毁。现在就剩下两座龟趺螭首、汉白玉质石碑了,东碑为尼堪碑,额题:敕建,首题:和硕敬谨亲王碑文,落款为: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十六日立。碑侧雕升龙,赑屃侧面雕奔马。西碑是尼思哈碑,额题:敕建,首题:和硕敬谨亲王碑文,落款为:顺治十八年(1661年)六月十二日立。碑侧雕升龙,赑屃侧面雕梅花鹿。
继续西行去往西甘池村,村南有西甘池王爷坟(为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多罗顺承郡王家族的园寝。和硕礼亲王代善三子萨哈璘次子勒克德浑因战功,于顺治五年(1648) 授封多罗顺承郡王,可惜顺治九年,年仅34即病逝,由四子勒尔锦继爵位,后遭到削爵,顺承郡王爵位相继由其四位儿子勒尔贝、延奇、充保及布穆巴继承。布穆巴因不法被削爵,顺承郡王爵位又改由勒克德浑之子、勒尔锦兄长诺罗布继承。自此,诺罗布后代相继袭得顺承郡王爵位。顺承郡王共历10代15位,自第一代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始,历代顺承郡王墓址几乎都选在今天的长沟镇西甘池村、韩村河镇二龙岗村一带。
顺承郡王分别是:恭惠郡王勒克德浑(1619-1652年)、勒尔锦(1651-1706年)、勒尔贝(1678-1682年)、延奇(1681-1687年)、充保(1685-1698年)、布穆巴(读音奔巴,1682-1751年,未葬于西甘池的老南府,而葬于北京西直门外二里沟顺承郡王府坟地)、忠郡王诺罗布(1650-1717年)、慎郡王恒昌(1753-1778年)、简郡王伦柱(1772-1823)、勤郡王春山(1800-1854年)、敏郡王庆恩(1844-1881年)、质郡王讷勒赫(1881-1917年,无宝顶,只有土坟一座)。据冯其利先生《清代王爷坟》一书考证,西甘池村葬有除布穆巴以外的11代顺承郡王。二龙岗村葬有3代顺承王,分别是:锡保(1688-1742年)、恪郡王熙良(1705-1744年)、恭郡王泰斐英阿(1728-1756年)。
对照冯其利先生所绘制的《顺承郡王园寝平面图》可以看出:按时间顺序,顺承郡王园寝分别为:老府(现存勒克德浑碑及宝顶)、老南府(现存勒尔锦宝顶)、老府(现存诺罗布碑及宝顶)、二龙岗(现存泰斐英阿碑)、北府(现存伦柱碑)、南府(现存庆恩的宝顶)。
如今顺承郡王墓仅剩下4座宝顶、4通石碑。皆为坐西朝东。其中4座宝顶和3通石碑位于西甘池村。二龙岗村仅余一通石碑,为泰裴英阿墓碑。
院内南北两侧各有一通石碑。相比之下,南侧的体量稍小,为勒克德浑(碑文作棱德弘)墓碑,额篆:敕建,首题:多罗恭惠郡王碑文,落款:顺治十二年(1655年)十月初八日立,水盘四角浪花处雕有江崖海水以及螃蟹、海螺、海马等小动物,碑侧无雕饰。北碑较大,为诺罗布墓碑,额题:敕建,首题:多罗顺承郡王谥忠诺罗布碑文,落款: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初七日立。水盘处雕有盘龙,内有小鬼,浪花处有很多图案,如夜叉、鱼虾、乌龟等。碑身侧面雕有升龙,碑座两侧雕有麒麟。
北侧百余米的居民院内有伦柱墓碑。从外可见赑屃头已经被砌于院墙内,而高大的碑首从很远就可望到。额篆:敕建,首题:多罗顺承郡王谥简伦柱碑文,落款:道光四年(182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立。碑身侧面雕有升龙,碑座两侧雕有团龙。
三座宝顶中居中的是勒克德浑宝顶,北侧为诺罗布宝顶,南侧是庆恩宝顶。根据入葬的时间可以看出:这三座宝顶前后相差近230年。这三座宝顶往南200余米的农田内有勒尔锦宝顶。
康熙末年,第七代顺承郡王锡保到西甘池祭祖,路过二龙岗村(现属韩村河镇),看中这里的风水。二龙岗葬有锡保、长子熙良、长孙泰斐英阿。现仅存泰斐英阿碑,在二龙岗村南的农田内。2013年公布的“三普”中称为多罗顺承泰斐碑(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碑身侧面雕有升龙,碑座两侧雕有麒麟。碑阳额篆:钦赐。碑文为:多罗顺承郡王泰斐英阿碑文
西甘池村北有斗垣杨公之墓碑(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又称杨斗垣墓碑,坐西北,朝东南,据村民说:原有墓碑一通,花岗岩石供桌一个,现仅存墓碑一通。龟趺圭首,青白石质。规格不高,赑屃瘦小,头高不足0.8米,有明代的风格,圭首浮雕瑞云拱日,碑通高3米有余,宽1.15米,厚0.38米,碑阳边缘浮雕仙草纹饰,上下部无雕饰。碑阳额题:皇清,碑文为:康熙十八年岁次己未八月吉日旦
立,通议大夫浙江布政使司参议加一级仍管台海道事斗垣杨公之墓,吏部候选通判孝男天枢/吏部候选知县孝男天机/吏部候选知县孝男天柄/恩生孝男天柱/孝孙文耀仝奉祀。碑阴无字。
杨斗垣墓碑的西南侧百余米有西甘池泉,是一个圆形水池。另外其东北方百余米有北甘池泉,又称胜泉、玉涌泉,是一个长方形水池。可以顺路看一下,在缺水的北方地区能有这样的泉水,还是不太多见的。
从西甘池泉西北行,穿过京昆高速,在一个地名叫做轩辕寺(不知这个轩辕寺与慧聚寺有何关系,是否就是一座寺院的不同名称?)的地方有长沟林场护林队,这里应该就是慧聚寺的原址,现仅存南侧院外的重修慧聚寺碑以及院子西北侧坡上的严行大德灵塔。
东碑,龟趺螭首。额题:慧聚禅寺碑记。碑文首题:慧聚禅寺重修记,落款:成化十年岁次(1474)甲午季春吉旦住持比丘文欢置。住持僧文欢号无极,万寿戒坛寺住持知幻之徒孙,碑文记录了文欢将当时的慧聚寺遗址重建的始末。慧聚寺当时为万寿戒坛寺下院,因此戒坛寺对重修慧聚寺极为重视,碑文中亦记载此事。碑阴无额,碑文分十数列刻捐资人名。
西碑,方趺螭首,额篆:重修慧聚寺记,碑文首题:重修慧聚寺记,落款:正德十一年(1516)十一月吉日立。碑文记录了当时的住持成明重修慧聚寺的经过,正德元年开工,正德十一年完工。成明,别号宝珠,乃文欢之徒,师徒二人相继重修此庙,真可谓心诚。碑阴额题:檀越芳名,刻捐资人名。
严行大德灵塔(为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塔幢六角七级密檐式,下部须弥座。通高550厘米,幢高135厘米,六角等边,每边上宽45厘米,下宽47厘米,幢文后部漫漶严重,其中第三、四两面下部完全磨蚀。幢身正面四框及另五面上下框均饰以平雕卷莲纹。正面额下并以线刻饰菱花对窗及须弥座饰,额题:严行大德灵塔,首题:大金故慧聚寺严行大德闲公塔铭并序。落款为:贞元元年五月二十四日。附近还有至少一座塔幢的残件,目前倒地。
西甘池村北有西甘池村革命烈士陵园(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原位于村西,南水北调时迁到岗东侧,北面紧邻岗北的韩村河镇罗家峪村。
为坐西朝东的两进院落,前院有一块西甘池烈士陵园重修碑记碑,立于2007年,记录了烈士陵园因南水北调工程而迁建至此的事宜。
后院有一座黄琉璃瓦方亭,内有烈士碑,碑阳额题:万古流芳,碑文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碑阴为:
红旗引导,曙光即前,军民同心逐鹿房燕。辟建国之宏业,擎正义之火炬,除京西之顽障,解民众于倒悬。我察哈尔军区独立四旅于公元一九四七年八月鏖战周口店镇。暗堡突袭,弹林虐淋。勇士无畏,浴血奋击,敌兵裂胆,我军杨威。群众冒弹前沿抢救伤员。后方石门医院中转于西甘池村。时五十二位英灵长眠于甘泉河畔。
十之一二有姓之士于初荣移故里,十之八九佚名英杰迄今光耀此地。
前辈之志后人承启。移址建碑早有夙愿。适逢村级整党之时,党团员首倡捐款,即得全乡人民响应。重修墓寝,缅慰英烈,述诸子孙,激励永进,抚今忆昔,固本思源,青史流芳,万古永垂,后世昭然。是为记。
撰文
书写
镌工
中共长沟乡委员会
长沟乡人民政府
乘车回城,长沟镇西甘池村附近的文物就算看完了。
备注:
我曾写过博文:“清初铁帽王(一)肃亲王家族墓”,总结了我对肃亲王墓的寻访,这篇文章中的顺承郡王家族墓部分实际也可以作为:“清初铁帽王(二)顺承郡王家族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