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觉寺以南的文物古迹

标签:
西观音庵王奶奶墓大觉寺南塔院莲花寺太监茔地塔院 |
大觉寺以南的文物古迹
乘公交633路在大觉寺站下车,向西约900米到达大觉寺。大觉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今后有机会将另文介绍。
从大觉寺门前广场的西南角左行,有沥青路可去往莲花寺(为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军事单位不开放,只可远观)。据记载:莲花寺位于大觉寺南侧,始建于明代,清末为太监所有,作为其养老送终之所。寺坐北朝南,依山势分为三层。最下层为水池,第二层为院门及马圈等,第三层为四合布局的殿堂。中院有殿两进,前为山门殿,面阔三间,旋子彩画。两侧耳房各2间,南北配殿各3间。如今,这里大多建筑均已改建。寺内尚存清代《重修莲花寺碑记》数块。寺南约1公里的南水地有莲花寺太监茔地一区,立有民国十三年(1924年)《莲花寺茔地碑记》碑一块(后文将介绍)。
回到水泥路向西进村,路南侧有西观音庵(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尚存座北朝南的卷棚顶三间正殿及院内的两棵粗大的银杏树(有没有配殿情况不详)。每次走到这里时,我都感觉这里是一座古迹,但始终无法弄清是什么。《北京名胜古迹词典》中提到了西观庵,但并没有任何介绍(包括后文提到的于大爷也没有告诉我这里就是西观庵)。关于西观庵的文章,我在网上也没有看到专门介绍,只有一篇与此不相关的文章的配图上,在这一位置有“西观庵”三个字。因此我认为这里就是西观庵,或称西观音庵,但与此相对的东观音庵,却没有任何消息。驴友在穿行妙峰古香道中道的路线中经常提到:从大觉寺,途经徐各庄、观音庵、关帝庙、栗子台、寨尔峪……观音庵应该指的就是这里。
在大觉寺南墙的最西头的山上,有“南无阿弥陀佛”(面朝东)及“阳台山”(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面朝南)两块刻石。
刚出村由南转向西的弯道处南面可见两棵大树,其东面有王奶奶墓(从路南那两棵大树下向东看,你会看到一间约2米见方的石棉瓦顶小房,小房内即王奶奶墓,面朝东,墓是新的,刻碑为光绪壬辰年间的,从那个院子的南侧绕过去即可看到。我看到老北京网上的王奶奶墓的照片,以前的坟前还有一块高大的刻于同治十三年的石碑,但现在那里只有光绪年间的石碑了)。此处路北侧也有两棵大树,树下有农田,为妙峰香道中道的关帝庙茶棚(敬善长春茶棚)遗址即王奶奶庙遗址,尚存房基等。
继续向西,过一小桥(很不明显,在水泥路的转弯处)——王奶奶桥,桥边即可走上古道,这条路就是妙峰古香道中道(走几十米即可斜穿过水泥路一直沿古道走,到达金顶妙峰山)。不走上古香道,从桥南面的水泥三岔口向东有小路,进入约三十米左右的南侧,有一新立(约四、五年)的汉白玉石碑,面朝东,刻“王爷之墓”。
当地一姓于的老大爷(2010年78岁)这样介绍:那是徐各庄村一男子立的,那男人得了乳腺病,于是到王奶奶墓前许愿,如能医好将为其立碑。后果然痊愈,他在此处立“王爷之墓”碑作为还愿。
水泥路三岔口南侧路西的元宝状残坟,于大爷这样介绍:那是建大工村刘瑾墓(当地人都叫刘瑾墓,实为高时明墓,后文将介绍)的工匠的墓,在大工村墓即将竣工时,他自知末日已到,于是趁黑夜逃跑,准备到大觉寺出家,跑到大觉寺南的此地附近被人追上,被就地正法。刘瑾感其功绩,为他建了墓。据说当时是用银头安葬,因此盗墓者将其挖开寻找银头。盗墓者未找到银头,当地百姓倒是在旁边捡拾到许多碎银。
从水泥路三岔口沿水泥路向南可以到达大觉寺南塔院(位于水泥路西侧),此塔院已毁于文革期间,仅存一片高大的松柏林(有几十棵)及塔基、刻石残件等。
继续沿防火道南行,经过路西侧一个有蓝顶房屋的人家,从一个三岔路口向西转向南,可到达周云端塔(为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明弘治三年(1490)建,高约15米,是一座七层八角密檐式实心砖塔,塔基为双层须弥座,座上有斗拱平座及三层砖雕仰莲。塔身饰以仿木结构的砖雕门窗,塔檐悬有风铎。塔身东侧正中镶嵌有汉白玉塔铭一方,用以记述塔主人生平。周吉祥又名周云端,曾在大觉寺为僧。相传其姊周太后在作贵妃时,曾以祝寿为名,在报国寺旁修建了大慈仁寺,以吉祥第一代住持,又让他但任僧录司(明代管理宗教事务的最高机构)左善世,死后就葬在大觉寺西南的山坡上,此塔即其灵塔。周云端塔存有两处,为少有的一身二塔。另一处位于房山区韩村河镇孤山口村北,叫做“周吉祥塔”(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一般认为位于房山的周吉祥塔是衣冠塔,而位于海淀的周云端塔则是墓塔。
从周云端塔前那条路向南,在与去往大工村路的交叉点的东南的一个被铁护栏圈起的院子内,有一片茂密的柏树林,东部为长方形,西部为半圆形,明显是墓地的形制,林内即为莲花寺太监茔地,即大工村羽化题名碑(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北京名胜古迹词典》有记载,圆心处有石碑(带有护碑楼)及石供桌,是坐西朝东的。碑文为“莲花寺茔地碑记”, 额题“羽化题名”, 说明这里应与道教有关。碑文指出:此地即为“南水地”,碑立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碑的背面额题“万古流芳”,有“民国三十五年的提倡人名”,碑为青石质,石供桌为花岗岩质。但林内周围没有坟丘也没有塔,估计1924年以后已经废除帝制了,也没有太监入葬了(或者曾有坟丘,在十年动乱中早已被毁)。这里将要建设“大工村垃圾焚烧发电厂”,这处文物我在网上没看到过走访记录及实拍照片。
向西到大工村,穿过村子出村有明代太监高时明墓(为海淀区普查登记文物,当地人都叫刘瑾墓,实为高时明墓)。是一个位于村西水泥路南侧的一个约30米见方的石砌的水库大坑,坑有近6米深,坑内西侧可以看见一个石门,仅在东侧中部有铁扶手直通底部。走进墓室迎面是一座精致的石门,石门上方有石额,清晰可辩,上镌“一化元宗洞主”六字。石门对开,可惜仅剩一扇,石门上还有一体的门环兽头。门框精致,两边有一幅石刻的对联,门框上是石质仿木的檐头。墓室内宽大,拱形的顶至少有3-4米高;正对着石门尽头的墙上是一个宽大的石制神龛一样的装饰,两边的墙上各有一石窗。正中应该是放棺椁的地方,现空无一物。在该墓室外南侧还有一石窗,估计为另一墓室,石窗前的墙上还隐约看到了另一石门门框的残迹。另有好多石刻构件被砌筑在水库的墙上。
大工村高时明墓西侧的一户居民院内,有“园寝重地
禁止樵采”碑(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立于宣统壬戌年五月(实际已经是民国11年,1922年)。是醇亲王奕譞的第六子载洵要在大工村这里建坟,只立了这块碑,后来就作罢了。这块石碑我未能看到。
从高时明墓东北侧的防火道三岔口北行,在大工村北沟的西端与防火道交汇处,转向西行不远,路南侧有一座小山岗,其北立面上有一处摩崖石刻,内容为“梵文六字真言”。
小山岗西侧的一块低矮的巨石上,有大工村西峰寺摩崖石刻及遗址(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面朝北。又称为大工村元代地界摩崖石刻。
再向西即为西峰寺遗址,应该就是大工村的九龙山玄同道院旧址,曾有高时明墓地的阳宅建筑,现仅存遗址。关于西峰寺与玄同道院的位置关系,我未看到明确的资料,海淀区文委的普查登记项目名录认为:这处摩崖石刻在西峰寺。《妙峰山碑石》认为:在玄同寺旧址。因此我认为:玄同道院就是西峰寺,可能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但应该是同址。另外在温泉辛庄另有一座玄同道院,抗日时期被拆毁,石料用于修建温泉胄乃城。温泉辛庄村在拆迁以前尚存“玄同道院”的石额,拆迁后被文物部门收存。民国时期,教育总长傅增湘曾在西峰寺建西峰草堂,今建筑遗迹难寻,仅存一棵柏树。
另外,看文章说道:大工村北花园,有大工村北花园排水涵洞(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为此,我们找遍了大工村北沟内的沟坎,只是在摩崖石刻的北侧不远处看到一座古桥,桥跨只有不到
2米,墩台用花岗岩巨石砌筑。我认为这里应该就是大工村北花园排水涵洞。
.
从大工村沿水泥路向东出村,经过周云端塔路口继续东行,在铁路涵洞的西北侧山坡上,有莲花寺塔院。《北京的塔》(薛增起,薛楠·著)一书有记载,俗称南塔院,建于明代。从涵洞的东北角上到铁路线上,沿铁路向北近300米,在西侧石砌护坡墙的北端,离开铁路走小路(实际在一条东西向山谷的南坡上,荆棘丛生很不好走),向西约100米到一个较平缓的开阔处,可以看到塔在北侧的山坡上。现保留残塔以及塔基四五座,有石砌、砖砌两种,均为覆钵式塔,明显是和尚灵塔,说明这里应与佛教有关,但也不排除是道教塔。由于此地极为偏僻,灌木丛生,人际难至,远处根本看不到,我在这里共看到了4座塔(两座石塔、两座砖塔)。
回到铁路涵洞一直沿水泥路向东,到达军庄路,在寨口站乘633公交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