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北线附近的文物古迹(一)

标签:
京西古道北线攻略兼游记 |
京西古道北线附近的文物古迹(一)
929公交在王平盆地以东,都是围绕着京西古道北线盘旋的,本文分两次介绍王平盆地以东,109国道复线(即929公交沿线)的其它文物古迹。
929公交下苇甸站(或981临快也可,是终点站)下车,下车后从三叉路口向南,过桥几十米的路西侧有下苇甸龙王庙(为门头沟区文保单位),从远处看好像是一座盆景,只有一座小门楼以及三间坐西朝东的正殿(殿内的墙上有壁画),院内有两棵古柏,均为一级保护古树。
看完下苇甸龙王庙,继续乘929公交在“电厂”站下车,向东可看到一座河桥,顺桥过河后右转向南行约150米,在河北村成片村居的最北端岔口转向东走土路,约80米到一土路三岔口,向北可看到坡上一片西房,上坡走到那片西房的后面(有几棵较高大的树),那里即为门头沟区文保单位——大魏武定刻石的原址,这里是北京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刻石文字。文字镌刻于一巨大的青色石岩上,半埋于地下,呈不规则长方形,于此可俯视西面的永定河故道,此地山坡土地上还可依稀见到夯土墙基痕迹。刻石现被保护在一个玻璃框内,两侧是文保标志碑及原文碑。刻石有字处长60cm,宽15cm。其文曰:“大魏武定三年,十月十五日、平远将军、海安太守筑城都使元勒,又用夫一千五百五人,夫十人,乡豪都督三十一人,十日讫功”。共四行,49字,行字数不等。该文记载了东魏武定三年(公元545年),平远将军在此处驻军筑城之事。后面的刻石及拓片摘自网上。
看完了大魏武定刻石,回到土路三岔口,一直沿土路(东侧无民居)向南逐渐转向东,经王平电厂正门,继续向东寻找东南侧山顶上的清代镇国公星海墓(位于电厂东南那座小山的山顶,现存墓丘,其墓穴曾多次被盗,盗洞尚存,有近十棵高大的松树,树影婆娑,风韵犹存。在王平村929公交车站向北即可看见)。星海的太爷是巽亲王满达海(清初礼烈亲王代善的第七子),爷爷是贝勒常岱,父亲是贝子星尼。星海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六岁承袭镇国公,三十一岁被革去爵位,死于雍正八年(1730年),享年四十九岁,死后埋葬于此。
看完星海墓向西南下山,沿水泥路经王平镇政府及派出所,其东侧有王平镇中心公园,里面有大魏武定刻石的复制品,以及从村中移来的石臼、蹄窝的样品等。
向南过永定河,沿109国道复线向东,即为929公交王平村站,继续沿沥青路向东一站至色树坟村口站,稍向东进村后转向南进入色树坟火车站,从车站南侧的水泥路一直沿铁路向东(到后来水泥路向南离开铁路,走土路继续沿铁路向东),经右侧一大片平整的绿化地,走到东端的山崖下,会看到东南侧一个弯曲的长台阶,上去即为石佛岭古道的修路摩崖碑(为门头沟区文保单位),碑下即为古道,沿古道前行,经最高点的蹄窝群,再经过一座建筑的遗迹(号称是当年的酒馆)及东侧的一座古桥(桥下的深沟,原称“断龙沟”,后改为“桥子沟”,过沟的桥涵拱腹很高,桥名得胜桥,又称桥子沟桥,为清同治十年(1871)被洪水冲毁后重建),到东石古岩村西的一明显三岔口,左转向东进村,村东过一铁路涵洞到达109国道复线沥青路,右转经一新建的“石佛岭古道”的浮雕影壁,到达929公交东石古岩站(韭园牌坊),可以从这里乘公交车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