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middle/67e6f75anacf645dd284f&690&690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TITLE="10年04月05日 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
惠济祠位于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的古清口,古清口原为泗水入淮之口,黄河夺淮后,成为黄淮运会合之处,亦即当时漕船出入运河的咽喉,《清史稿•河渠志》曾述“治河(黄河)、导淮、济运三策,群萃于淮安清口一隅”,可见古清口此地之重要。
http://s10/middle/67e6f75anacf67a7f8d79&690&690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TITLE="10年04月05日 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位于淮阴区码头镇二闸村,碑高4.8米,宽1.4米,厚0.3米。碑正面刻乾隆丁丑(公元1757年)春二月御笔行书七律诗一首,碑背刻乾隆亲拟称颂康熙治水业绩的碑文,2003年3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5EN00SIGG.gif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TITLE="10年04月05日 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
http://s12/middle/67e6f75anacf63bffa26b&690&690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TITLE="10年04月05日 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
南巡盛典·惠济祠
惠济祠地当冲要,祠前的清口为黄、淮、运三水交汇之地,不仅是漕运咽喉,盐运要冲,驿道重关,亦是全河治理的关键。祠前的“之”字形河道与惠济、通济、福兴三闸是十分复杂艰巨的水利枢纽工程,其卓越的水利构思,标识着古人治水的无比智慧与非凡胆略。
http://s16/middle/67e6f75anacf64ace1b2f&690&690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TITLE="10年04月05日 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
据《咸丰清河县志》记载:“惠济祠在运口,……明正德三年(1508)建,武宗南巡,驻跸祠下。嘉靖初,世宗嘉靖皇帝的母亲章圣太后水殿渡河,赐黄香白金,额曰:惠济。”这段文字对惠济祠的建立以及明朝中后期的基本情况作了简单的描述。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惠济祠早在明代就有着非同凡响的经历和不同寻常的影响。
http://s1/middle/67e6f75anacf6759a5d40&690&690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TITLE="10年04月05日 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
不知啥时候,政府又复建了一块新碑,还在新碑下堆满了黄色的琉璃残件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06EN00SIGG.gif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TITLE="10年04月05日 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
http://s11/middle/67e6f75anacf647cf322a&690&690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TITLE="10年04月05日 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
到了清代,康熙帝先后六次南巡,每次南巡,必到清口,用康熙帝自己的话说:“朕每至河上,必到惠济祠以观水势。”康熙帝在详细巡视河工之余,他亦多次临幸祠下,虔诚奉祀,并“累封天后”。不仅如此,康熙帝还曾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第三次南巡时领七个皇子奉孝康章皇太后谒祠。
http://s9/middle/67e6f75anacf644c41d78&690&690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TITLE="10年04月05日 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
惠济祠于清乾隆年间达于鼎盛。据《淮阴风土记》记载:“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南巡,建行宫于祠左,因命重修惠济祠,仿内庭坛庙样式,火珠耀目,飞阁凌空,虽在郊原而有皇居之美。”是年二月,清高宗奉孝圣皇太后南巡,视察了惠济闸和高堰石堤河工并瞻谒惠济祠,命重加焕饰。 此后,乾隆皇帝又分别于乾隆二十二年(1767)、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三十年三次奉孝圣皇太后南巡,每次皆驻跸祠左。乾隆皇帝在省察河工、督理漕运之余,必奉孝圣皇太后亲临祠下,瞻礼上香,虔诚致祭。不仅如此,乾隆皇帝还将惠济祠列入祀典。
http://s7/middle/67e6f75anacf65cdec846&690&690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TITLE="10年04月05日 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
嘉庆十七年(1812),嘉庆帝敕谕两江总督百龄崇诣惠济祠查明建筑设计方案和神牌封号字样等,在绮春园内依原样建惠济祠一座,以便就近祭祀,保证南北漕运安全。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整座绮春园彻底毁于战火,惠济祠亦终未能幸免。
http://s9/middle/67e6f75anacf6ad4aee68&690&690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TITLE="10年04月05日 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
守望清口的惠济祠经历了清朝上半叶的尊崇,从道光以后亦因漕运转衰、河道变迁而致运河地位的下降而逐步淡出朝廷的视野。道光年间,会通河淤塞,朝廷开始试办海运,由上海雇商船经海道将江南漕米转运到京城,与河运并行,自此河运大减。咸丰五年(1855),黄河北徙,致停止河运者十数年,漕粮多由海运。咸丰十一年,清廷正式裁撤南河总督,同时还把驻节淮安的漕督移驻于清江浦原南河总督衙署内兼管河务。同治十一年(1872),江南漕粮全由上海轮船招商局承包,经由海运,运河的地位遂一落千丈。光绪三十年(1904),漕河总督被改为江淮巡抚,漕河总督正式裁撤。
http://s12/middle/67e6f75an77b244a1895b&690&690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TITLE="10年04月05日 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
到了民国,惠济祠仍然规模宏大,气象峥嵘,香客如云。《淮阴风土记》对惠济祠当时的情况是这样记载的:“入山门,即睹左右两碑亭,黄瓦覆之,盖不待扪读,已知为十全老人之七言诗矣。碑亭形状富丽,黄瓦露盖,殆如金伞,美术上至有价值。大殿之前有门,金书‘碧霞元君祠’五字,门穹而深,故有无梁殿之名。再后为三清阁,地高风烈,在夏季则为纳凉佳处,两河帆影,三闸涛声到此可以完全领取。”惠济祠历经洪灾、战乱的涤荡,最终于文革中彻底被毁,只剩下一通《御制重修惠济祠碑》孤立在惠济祠遗址上。
http://s16/middle/67e6f75anacf65b70035f&690&690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TITLE="10年04月05日 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http://s10/middle/67e6f75anacf6abe57f19&690&690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TITLE="10年04月05日 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http://s5/middle/67e6f75an77b23c459974&690&690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TITLE="10年04月05日 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http://s5/middle/67e6f75anacf657f97884&690&690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TITLE="10年04月05日 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http://s15/middle/67e6f75anacf6568273ce&690&690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TITLE="10年04月05日 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http://s13/middle/67e6f75anacf648f60a1c&690&690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TITLE="10年04月05日 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
毁于文革间的惠济祠墙砖今日仍可见于周边一些民居的房子上,据当地人介绍,这些当年建设惠济祠的墙砖被当地村民拿去盖房子了,有的则散落在民居旁的花园泥土里。
http://s9/middle/67e6f75anacf64c5bc8e8&690&690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TITLE="10年04月05日 淮安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
附录:京杭大运河以及京杭大运河(淮安段)1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楚州区:总督漕运公署遗址、古末口遗址、河下古镇、古运河石堤、淮安钞关遗址、裴荫森故居。
淮阴区:码头三闸、御制重修惠济祠碑、古清口、竹络坝、乾隆阅河诗碑。
清河区:清江大闸、清江清真寺。
清浦区:清晏园、丰济仓遗址、清江浦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