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萧何月下追韩信,其实是个“阴谋”

(2011-10-01 12:47:04)
标签:

韩信

姚晨

萧何

史记·淮阴侯列

赶集网

文化

分类: 杂谈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这句诗出自李白的《猛虎行》,意思是说刘邦和项羽的成败只系在两个人的身上,一为张良,一为韩信。运筹帷幄的张良以后有机会再讲。咱先说韩信,这位在我国历史上唯一集王侯将相于一身的人 ,为什么要跑,他跑又会跑到哪里去?肯定有人会说,因为他在刘邦手下不受重视,前途渺茫,所以要跑,另谋高就。但是,他到哪里去谋这个高就呢?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非也!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韩信投奔刘邦之前的概况。

    早期的韩信经过商----失败;钓过鱼----肚子都填不饱,受漂母的饭食资助才得以养活;还受过屠夫的胯下之辱。总之,就是穷困潦倒。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项梁也率军度淮河北上,韩信投奔了项梁。但在军中一直默默无闻。后项梁兵败死后,又归属项羽,做了个执戟郎中,别以为这是个大官,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扛大枪看大门的。曾多次给项羽献计献策,但由于位卑言轻都未被采纳。这时的刘邦正好被项羽排挤到蜀中,心灰意冷的韩信才选择了投奔项羽最大的潜在对手--刘邦。

    不得不佩服韩信,此举实在明智。因为当时的项羽已经雄霸天下,三秦、魏、代、赵、燕、齐等中原诸王尽皆臣服。唯一不服者就是刘邦,他决不甘于人下。但无奈势单力薄,入蜀时不得不烧栈道表示永不出川来向项羽示弱。正是用人之际,韩信选择了这个好时机。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个好时机,为什么要跑呢?就算一时半会儿得不到重用也很正常,毕竟此时的韩信影响力有限。以韩信的智商绝不会弱智到再回去服侍项羽,就算投靠其他王,也不过是项羽的间接员工,一样没有出头之日。屡屡跳槽的员工一定不会受到重视的。韩信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300多年后的三国,有一个被张飞叫做“三姓家奴”的吕布,有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美誉,就是没看到这一点,所以死得很惨。韩信看到了,以他的智商和洞若观火的军事表现来说,他一定看到了。所以,它的跑就一直是我多年来的困惑。

    直到最近,有天和朋友聊天时提到赶集网大手笔花两个亿投放的广告,代言人姚晨牵着的小毛驴实在太抢眼,被百姓网钻了个空子,迅速注册了个“赶驴网”,广告词也很有意思,赶集网的广告词是“赶集网,啥都有”,而赶驴网的的广告词是“赶驴网,啥没有”。在网上炒的是红红火火。赶集网亏了?没有,炒得越火,双方都越得“益”,这让我突然想到了一个词“双簧”,尽管赶集网一开始是被动的。但后来他看到了商机,不排除有添油加火的可能。

    对,就是双簧,只是主角换成了韩信和萧何。是这两个人蓄谋已久的“阴谋”。

   

    绝对不是空穴来风,我们先来看看韩信跑之前的背景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韩信归汉后做了个仓管,依然没被重用,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目仰视,看到了滕公夏侯婴,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史记·淮阴侯列传》)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汉王。汉王让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这却成了韩信人生的转折点,通过夏侯婴认识了萧何。经过多次的交谈,萧何也十分赏识他,视为知己。不过萧何的多次举荐也没有引起汉王刘邦的重视。

    这样就顺理成章的构成了他们演双簧的前提条件。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韩信跑后萧何的反应。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作为一国之相的萧何难道身边一个人都没有?连叫个人通知刘邦的时间都没有?来不及!来不及!你信吗?不解释。

 

    再看刘邦听说萧何跑后的反应。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史记·淮阴侯列》)如失左右手,说明汉王对萧何的器重,那么,就不排除告密者就是萧何一手导演的。这就是他俩“阴谋”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最后再看看萧何追回韩信后和汉王的对话。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史记·淮阴侯列》)

    这一段不难懂,不做解释。两个字,摊牌。既然大王器重我,我就得为大王尽心尽力。大王胸怀大志,欲图天下就必须重用这个国士无双的韩信。用自己的影响力来说服刘邦,高智商的对决,实在高!刘邦也不傻,其实早已看出来萧何的“阴谋”。关于这一点,太史公已为我们留下了伏笔:“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那么多将领跑了你都不去追,偏偏去追个韩信,忽悠我的吧。

 

    综上所述,这出戏就是萧何和韩信蓄谋已久的双簧。

 

    至于他哥俩到底是谁先提出来这个“阴谋”,那还真不好说,因为两个都是狡诈之人,还都有一段不太光彩的历史。据野史记载,韩信入川时,因栈道被烧,一个当地樵夫带他们从陈仓小道入蜀。回头韩信就把樵夫给杀了,同行者问其原因。说:“既然他能带我们走这条小道,日后就一定会带别人进来。”亦或是项羽,深谋远虑,为日后暗渡陈仓埋下了伏笔。只是这事干得实在有点不地道。后来的曹操也干过类似的事,还说出了一句让千万人不寒而栗的名言:“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萧何的缺德事就是那个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解释。正所谓:

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这对联很绝,十个字就概括了韩信的一生,不过在我看来,还是太长,应该只需一个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