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锂电池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2011-11-02 07:38:06)
标签:

旭化成

美国

磷酸铁

锂电池

负极材料

小罗

纵横上海

浦东

股票

分类: 行业研究

http://blog.sina.com.cn/qq544051257

小罗纵横上海浦东

锂电池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这一个行业的个股我暂时还是看上杉杉600884,杉杉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的第一股---拿着等涨几倍吧

 

 

 

 

锂电池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聂文书   

报告提要

1.锂电池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电池行业的主流(机会)
  1.1铅酸电池, 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1.2镍氢电池很难再有机会
  1.3燃料电池机还难以形成的规模产业化
  1.4锂电池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相当长时间的过程
2锂电池行业的发展现状
  2.1国际发展现状
  2.2国内低端产品竞争激烈,高端产品还未导入
  2.3阻碍锂离子发展的问题
  2.4锂电池发展趋势展望
3锂电产行业的产业链及其投资机会分析
  3.1上游资源
  3.2正极材料
  3.3负极材料
  3.4电解液
  3.5薄膜
  3.6电池回收
4.总结

1、锂电池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电池行业的主流(机会)
1.1铅酸电池, 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铅酸蓄电池的正极采用二氧化铅,负极采用海绵状的铅,电解液是稀硫酸溶液。每个单元的基本电压为 2V。性能可靠,价格低廉,技术较成熟,但质量重,过充电、过放电性能差,易自放电,比能量、能量密度和寿命不够理想,快速充电困难,加上废旧电池的所含铅的重金属的污染问题,它已逐步被其它高能蓄电池所取代。作为能源汽车的电源的主流不太可能。

1.2镍氢电池发展机会有限
  镍氢电池虽然是目前商用化主流,但是主要技术指标的实验室数据均低于锂电池,且理论上基本不存在提升空间。虽然中国储氢材料丰富,但提炼技术不高,电池组一致性差,技术问题至今没有突破,而且镍氢电池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第一代电动汽车的选用电池,动力电池中较为成熟,商业可行性较强,但空间不大的一种。长远看,将被锂电池取代。

1.3燃料电池形成规模商业化尚待时日

  • 燃料电池因可以做到完全零排放,被认为是电池的终结版,汽车业界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是,燃料电池技术是内燃机技术最好的替代物,代表了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因为安全和成本的原因燃料电池汽车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问尚不具备商业化的条件。
  • 燃料电池的化学反应过程不会产生有害产物,因此燃料电池车辆是无污染汽车,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比内燃机要高2~3倍,因此从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燃料电池是一种理想的能源。以质子交换膜燃料蓄电池应用于电动汽车上最为可能。
  • 上汽集团、一汽轿车拥有燃料电池项目。在最新一期新能源汽车产品目录中的“红旗”牌燃料电池轿车、“上海”牌燃料电池汽车的,两者的最高补贴额可能达到25万。
  • 在燃料电池产业链中,台湾的同欣电生产的应用于燃料电池的陶瓷散热基板将以正式量产。

1.4锂电池的发展机会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锂电池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该蓄电池的比能量大,比功率高,充电放电效率高,可以快速充电,功率输出密度大,没有记忆效应等。但锂的制取较困难,管理和使用较复杂,要有严格的安全措施,目前典型的应用包括笔记本、手机以及其他消费电子电池需求。2008年全球锂电池市场容量在百亿美元左右,笔记本和手机占比接近 80%。消费电子市场处于平稳增长态势中,2009 年笔记本销量在 165 万台,增长18%,我国手机销量在200万台,基本与 08 年持平,根据相关预测,这两块市场后续会保持 1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
   从2G网络向3G网络迁移,对锂电池的需求也将会起很大的拉动作用。 
  新能源汽车将带来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爆发式需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以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为主要动力方式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已经成为行业共识,目前各个国家、各大企业、相关配套系统都在为抢占行业的制高点而努力,相关的投资政策、消费补贴

2、锂电池行业的发展现状

2.1国际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重要锂电池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中、日、韩三国,2009年出货量前6的企业及市场份额如下图所示,中国的比亚迪、比克分别位列第 5 和第 6,另外,进入全球前十的中国锂电池企业还有 ATL和天津力神。

图1:2009全球重要锂电池企业出货量市场份额。
锂电池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2.2国内低端产品竞争激烈,高端产品还未导入

  国内主要为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MP3、MP4、蓝牙、PDA 和便携摄像机等的消费和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产品首先应用于电动自行车,已经批量进入市场。汽车电池方面,国内也有多个单位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已经装车进行示范运行,但总体水平离真正商业化尚有距离,单体电池在寿命和一致性方面和日本产品有明显差距,电池管理系统和电池组技术水平也亟待提高,关键材料的水平和产业化能力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3、锂电行业产业链的投资机会分析

锂电池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3.1上游资源

  锂电池原料中,对锂的需求巨大。每辆新型动力汽车预计需要0.08吨左右的碳酸锂,一旦动力锂电池大规模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上,碳酸锂的市场潜力将十分巨大,预计到2012年仅新能源汽车对碳酸锂的需求每年就将达到5万吨以上。到2015年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可达266万辆,如果以每辆纯电动轿车消耗50千克锂材料来计算,大概需要锂材料13.3万吨。相比于此,201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将超过10亿辆,锂资源的相对匮乏可见一斑。
  目前国内碳酸锂工业级价格在45000元/吨左右,电池级碳酸锂价格70000元/吨左右,高纯碳酸锂价格更是高达100000元/吨以上,国内涉及的新建项目由于是采用盐湖卤水提取碳酸锂,生产成本在10000-15000元/吨左右。因此,市场普遍认为碳酸锂产品盈利能力非常高,将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幅增长。
  锂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种方法是通过沉淀、溶剂萃取等方法从盐湖卤水中提取,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青海和西藏两地,相对成本较低;第二种方法是通过转换法从锂矿中提取,相对成本较高。

3.2正极材料

  由于正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占有较大比例(正、负极材料的质量比例为 3:1~4:1),因此正极材料的性能将很大程度地影响电池的性能。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最为关键的原材料,直接决定了电池的安全性能和电池能否大型化,约占锂离子电池电芯材料成本的30%左右。
  目前常用的正极材料主要有钴酸锂、锰酸锂、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四种。锰酸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都可以用作动力电池,循环特性和安全性都比较好,而钴酸锂则主要用于小型锂电. 从价格来看,锰酸锂最便宜,普通产品价格每吨在 4 万元左右,高性能的在 7-12万元,磷酸铁锂价格在 13-18万元之间。磷酸铁锂具有高稳定性、更安全可靠、更环保并且价格低廉。
  磷酸铁锂的出现是锂离子电池材料的一项重大突破,现已成为各国竞相研究的热点,目前磷酸正极材料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动力电池正极材料。正极材料中最适合用于动力电池的是磷酸铁锂。目前国内外已经能实现量产的合成方法均是高温固相法,高温固相法又分传统的(以天津斯特兰、湖南瑞翔、北大先行等为代表)和改进的(以美国威能、苏州恒正为代表,也称碳热法)两种。主要竞争来自于美国 valence、美国A123 公司,天津斯特兰、湖南杉杉、中国宝安。
  应用前景来看,目前各个国家动力电池各有侧重,日本以锰酸锂为主,日产 Leaf、三菱I-MIEV都使用;美国则同时发展锰酸锂和磷酸铁锂,通用的 volt就采用LG 提供的锰酸锂电池,而 fisker 公司的产品则会使用 A123 的高性能磷酸铁锂电池;我国目前以比亚迪为首的企业主推磷酸铁锂电池,应用车型包括 F3低碳版、E6 等。

3.2国内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企业

锂电池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锂电池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锂电池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3.3负极材料

  与正极材料相比,负极材料占锂电池成本比重较低,而且国内已经实现产业化,负极材料以石墨、固体碳粒为主。目前国内从事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的前三甲企业是中国宝安、杉杉股份、长沙海容,目前负极材料基本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普及,未来这一块的市场需求将出现巨大缺口。
  深圳贝特瑞是中国宝安控股 55%的子公司,是国内锂电池碳负极材料标准制定者,其碳负极材料产能是 6000 吨/年,市场占有率高达 80%,居全球第二。客户包括松下、日立、三星、TCL、比亚迪等 130 多家厂商。
  杉杉股份是国内最早量产 CMS(中间相炭微球)的国内厂家,目前的年产能为 1200 吨。公司在人工石墨和天然石墨等碳系负极材料领域具有很强的实力。由于碳系负极材料的技术发展比较成熟,国内产能也比较大,其盈利能力并不强,不是发展锂电池的限制性环节。目前新型的硅合金、钛酸锂等负极材料还基本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在短期内还难以展开大规模应用。
  鉴于目前负极材料的发展状况,不建议过多的给与关注。

3.4电解液

  电解液对电池的放电倍率影响很大,适当的添加剂将大大提高电池的倍率放电容量和电压(最高能提高 60~90%)。电解液约占锂电池成本 12%,毛利率约 40%,是锂电产业链中盈利能力较强的环节之一。目前全国产能约 1.8 万吨,供需基本平衡。但新能源车对电解液需求拉动较大。通常一辆 PHEV需要电解液 40 公斤,按国内 2015 年汽车产量 982万辆,5%使用锂电来计算,约新增 1.96 万吨电解液需求,未来 3-5 年电解液行业需求较为旺盛。目前国内电池生产商电解液配套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只有少部分使用进口电解液。国内定位高端的厂商主要有国泰荣华、珠海赛纬电子、天津金牛、东莞杉杉等等,可满足我国锂离子电池生产的需要,并有部分出口。
  电解液核心原材料为六氟磷酸锂,占电解液成本的50%左右,其生产成本为10万元/吨,售价为40万元/吨,毛利率高达75%,但是,由于生产技术难度非常高,在国际上由东电化学工业、SUTERAKEMIFA、森田化学等几家日本企业垄断。国内目前只有天津金牛拥有80吨产能,并全部自用。江苏国泰 所属华荣化工目前是国内规模最大、产品档次最高的锂电池电解液生产企业。目前公司正在建设"300吨六氟磷酸锂项目"。杉杉股份所属东莞杉杉是国内第二大电解液生产商,目前拥有电解液年产能为1500吨左右。
  其中, 关东电化学工业每年生产 LiPF6达到 950吨(主要用于宇部) ,SUTERAKEMIFA 年产 800吨(主要用于 ECOPRO) ,森田化学年产 960吨(主要用于三菱) ,该公司在江苏扬子江化工园有年产 600 吨的生产线,其中 300 多吨供给森田。

图  全球锂电池电解液产能分布
锂电池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3.5薄膜

  隔膜系锂电材料中技术壁垒最高的一种高附加值材料,在锂电池成本中,隔膜约占 25~30%,但毛利率却高达 70%,在动力锂电池中盈利能力最强。
  隔膜的重要功能是隔离正负极并阻止电子穿过,同时能够允许离子的通过,从而完成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快速传输。隔膜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电池内阻、放电容量、循环使用寿命以用安全性能。隔膜越薄,孔隙率越高,电池内阻越小,高倍率放电性能越好,性能优异的隔膜对提高电池的综合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世界上只有日本、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锂离子电池聚合物隔膜的生产技术和相应的规模化产业。世界上同类产品的主要品牌有日本 Asahi(旭化成工业) 、Tonen(东燃化学) 、韩国的 SK、WIDE、Finepol、美国 Celgard、英国 N-Tech。
  小型锂电池主要使用聚烯烃隔膜,技术及市场都已经十分成熟。最大的供应商为 Asahi(旭化成工业) 、美国 Celgard 及 Tonen(东燃化学) 。旭化成 5成以上的隔膜主要供应给 Sanyo;而Celgard则是MBI和比亚迪的主要供应商;东燃化学是全球隔膜第三大供应商, 供应给Sony、SDI、LGC。
  由于当温度超过 PP 熔点会发生隔膜熔化,电动车用隔膜的方向是耐高温、多层隔膜(如厚度 40μm) 、复合化。 Celgard 研发的PP/PE 双层膜和 PP/PE/PP 三层隔膜,在电池内部温度(130℃左右)较高时 PE熔化,而熔点较高的 PP(150℃左右)形成隔膜闭孔,使电池内部断路,大大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日本东燃推出的电动车用的锂电池隔膜,最大特点是 190℃时不融化。 德国国德固赛 (Degussa) 公司的无机陶瓷隔膜, 在 PET 纤维无纺布上涂敷复合 A13O2等无机物, 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 即使有机底膜发生熔化,无机涂层仍然能够保持隔膜的完整性,从而防止大面积正/负极短路现象的出现,可在 200℃下不发生收缩和熔融现象,提高了动力电池的安全性。
  这种有机膜涂敷无机物以增强安全性的复合膜, 有可能是动力电池隔膜的方向之一。

全球主要隔膜生产企业产能分布
锂电池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我国在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研究与开发方面起步较晚,锂离子电池隔膜主要仍然依赖进口,导致市场价格高居不下,隔膜的平均价格在 8~15 元/m2,其成本占到了整个电池成本的约 1/3。
  2007 年进口隔膜约 6080 万平米,进口额约1.8 亿美元,预计保持每年 12%进口增速。目前国内 10 亿只数码电子产品,约需要隔膜 5000万平米到 1亿平米,,市场价值在 10~15 亿元。估算 10 万辆 EV 电池(按 50Ah 粗算)将新增高品质隔膜需求约 5000 万平米左右,一辆汽车就可以用到一千到两千平方米的隔膜。需求和质量要求远远超过目前国内产能和技术水,目前产量严重不足。
  国产隔膜主要在中、低端市场使用。目前国内佛塑金辉高科、东莞星源科技、河南新乡格瑞恩、中科来方等厂商已可提供小型锂电池用隔膜,价格只有进口隔膜的 1/3~1/2,采货周期也相对短些,但国产隔膜的厚度、强度、孔吸率不能得到整体兼顾,且量产批次均匀性、稳定性较差。

3.6电池回收
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应用,带来的电池的回收问题势必会越来越重要,所以要具有前瞻性的关注拥有电池回收技术的企业。目前判断这样的企业势必应该落在电池组装企业的肩上。
可参照国外:
美国的电池企业也加紧对汽车锂电池的投资,如江森自控动力方案公司(JohnsonControlsPowerSolutions)称,该公司计划投资1亿美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Florence建造可回收汽车电池制造厂。

4结论

  • 锂电池行业从长期、整体来看具有较好的前景,目前国家已将新能源的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未来新能源对传统的高污染、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是必然趋势。
  • 但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汽车使用的动力电池对一致性、稳定性等要求相当之高,目前国内的电池生产企业均无法在大批量生产的前提下达到要求的标准。锂电池行业前景广阔,但技术瓶颈较难突破。但是不可否认锂离子电池行业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锂电池行业中有投资价值的公司应该具备如下特点:
  • (1)有一定的技术积累,技术领先,产品偏向高端;(其中参与国家电池研发项目的科研单位可作为挑选的目标之一)
  • (2)规模优势明显;
  • (3)业绩较有保证;
  • 具备(资源+正极技术+负极技术+电解液+六佛磷酸锂+薄膜+电池) 产业链中,越长机会越多。
  • 我们应该将投资焦点放在锂电的同时,关注燃料电池的发展,燃料电池必将最后的替代能源。

市场秩序的重建带来企业竞争环境的好转、企业地位的稳固

  • 市场转移推动产业转移,提升企业地位
    企业在产业链中更主动
    市场换技术使企业得以培养自己的竞争力
  • 消费分层级使得企业可以培养自己的竞争力,进入良性竞争

规模的扩张

  • 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好利来16亿的销售额
  • 大流通的机会
      沃尔玛08销售额 4000亿美金
  • 基础产业的机会
      2009年,汉高销售额135.73亿欧元

新产业的诞生--供给创造需求

  • 产业诞生的环境以具备
  • 消费分层
     巨大的基数、扁平的消费体系
     分层级的多样性的消费体系
     创业成功成为大概率事件

 

结语:在现在和未来间思考

  • 《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漫游》
  • 中国是一个梦幻的国家——因为它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距离很近,有时甚至能穿越
锂电池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聂文书   

报告提要

1.锂电池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电池行业的主流(机会)
  1.1铅酸电池, 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1.2镍氢电池很难再有机会
  1.3燃料电池机还难以形成的规模产业化
  1.4锂电池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相当长时间的过程
2锂电池行业的发展现状
  2.1国际发展现状
  2.2国内低端产品竞争激烈,高端产品还未导入
  2.3阻碍锂离子发展的问题
  2.4锂电池发展趋势展望
3锂电产行业的产业链及其投资机会分析
  3.1上游资源
  3.2正极材料
  3.3负极材料
  3.4电解液
  3.5薄膜
  3.6电池回收
4.总结

1、锂电池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电池行业的主流(机会)
1.1铅酸电池, 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铅酸蓄电池的正极采用二氧化铅,负极采用海绵状的铅,电解液是稀硫酸溶液。每个单元的基本电压为 2V。性能可靠,价格低廉,技术较成熟,但质量重,过充电、过放电性能差,易自放电,比能量、能量密度和寿命不够理想,快速充电困难,加上废旧电池的所含铅的重金属的污染问题,它已逐步被其它高能蓄电池所取代。作为能源汽车的电源的主流不太可能。

1.2镍氢电池发展机会有限
  镍氢电池虽然是目前商用化主流,但是主要技术指标的实验室数据均低于锂电池,且理论上基本不存在提升空间。虽然中国储氢材料丰富,但提炼技术不高,电池组一致性差,技术问题至今没有突破,而且镍氢电池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第一代电动汽车的选用电池,动力电池中较为成熟,商业可行性较强,但空间不大的一种。长远看,将被锂电池取代。

1.3燃料电池形成规模商业化尚待时日

  • 燃料电池因可以做到完全零排放,被认为是电池的终结版,汽车业界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是,燃料电池技术是内燃机技术最好的替代物,代表了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因为安全和成本的原因燃料电池汽车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问尚不具备商业化的条件。
  • 燃料电池的化学反应过程不会产生有害产物,因此燃料电池车辆是无污染汽车,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比内燃机要高2~3倍,因此从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燃料电池是一种理想的能源。以质子交换膜燃料蓄电池应用于电动汽车上最为可能。
  • 上汽集团、一汽轿车拥有燃料电池项目。在最新一期新能源汽车产品目录中的“红旗”牌燃料电池轿车、“上海”牌燃料电池汽车的,两者的最高补贴额可能达到25万。
  • 在燃料电池产业链中,台湾的同欣电生产的应用于燃料电池的陶瓷散热基板将以正式量产。

1.4锂电池的发展机会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锂电池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该蓄电池的比能量大,比功率高,充电放电效率高,可以快速充电,功率输出密度大,没有记忆效应等。但锂的制取较困难,管理和使用较复杂,要有严格的安全措施,目前典型的应用包括笔记本、手机以及其他消费电子电池需求。2008年全球锂电池市场容量在百亿美元左右,笔记本和手机占比接近 80%。消费电子市场处于平稳增长态势中,2009 年笔记本销量在 165 万台,增长18%,我国手机销量在200万台,基本与 08 年持平,根据相关预测,这两块市场后续会保持 1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
   从2G网络向3G网络迁移,对锂电池的需求也将会起很大的拉动作用。 
  新能源汽车将带来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爆发式需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以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为主要动力方式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已经成为行业共识,目前各个国家、各大企业、相关配套系统都在为抢占行业的制高点而努力,相关的投资政策、消费补贴

2、锂电池行业的发展现状

2.1国际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重要锂电池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中、日、韩三国,2009年出货量前6的企业及市场份额如下图所示,中国的比亚迪、比克分别位列第 5 和第 6,另外,进入全球前十的中国锂电池企业还有 ATL和天津力神。

图1:2009全球重要锂电池企业出货量市场份额。
锂电池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2.2国内低端产品竞争激烈,高端产品还未导入

  国内主要为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MP3、MP4、蓝牙、PDA 和便携摄像机等的消费和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产品首先应用于电动自行车,已经批量进入市场。汽车电池方面,国内也有多个单位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已经装车进行示范运行,但总体水平离真正商业化尚有距离,单体电池在寿命和一致性方面和日本产品有明显差距,电池管理系统和电池组技术水平也亟待提高,关键材料的水平和产业化能力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3、锂电行业产业链的投资机会分析

锂电池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3.1上游资源

  锂电池原料中,对锂的需求巨大。每辆新型动力汽车预计需要0.08吨左右的碳酸锂,一旦动力锂电池大规模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上,碳酸锂的市场潜力将十分巨大,预计到2012年仅新能源汽车对碳酸锂的需求每年就将达到5万吨以上。到2015年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可达266万辆,如果以每辆纯电动轿车消耗50千克锂材料来计算,大概需要锂材料13.3万吨。相比于此,201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将超过10亿辆,锂资源的相对匮乏可见一斑。
  目前国内碳酸锂工业级价格在45000元/吨左右,电池级碳酸锂价格70000元/吨左右,高纯碳酸锂价格更是高达100000元/吨以上,国内涉及的新建项目由于是采用盐湖卤水提取碳酸锂,生产成本在10000-15000元/吨左右。因此,市场普遍认为碳酸锂产品盈利能力非常高,将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幅增长。
  锂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种方法是通过沉淀、溶剂萃取等方法从盐湖卤水中提取,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青海和西藏两地,相对成本较低;第二种方法是通过转换法从锂矿中提取,相对成本较高。

3.2正极材料

  由于正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占有较大比例(正、负极材料的质量比例为 3:1~4:1),因此正极材料的性能将很大程度地影响电池的性能。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最为关键的原材料,直接决定了电池的安全性能和电池能否大型化,约占锂离子电池电芯材料成本的30%左右。
  目前常用的正极材料主要有钴酸锂、锰酸锂、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四种。锰酸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都可以用作动力电池,循环特性和安全性都比较好,而钴酸锂则主要用于小型锂电. 从价格来看,锰酸锂最便宜,普通产品价格每吨在 4 万元左右,高性能的在 7-12万元,磷酸铁锂价格在 13-18万元之间。磷酸铁锂具有高稳定性、更安全可靠、更环保并且价格低廉。
  磷酸铁锂的出现是锂离子电池材料的一项重大突破,现已成为各国竞相研究的热点,目前磷酸正极材料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动力电池正极材料。正极材料中最适合用于动力电池的是磷酸铁锂。目前国内外已经能实现量产的合成方法均是高温固相法,高温固相法又分传统的(以天津斯特兰、湖南瑞翔、北大先行等为代表)和改进的(以美国威能、苏州恒正为代表,也称碳热法)两种。主要竞争来自于美国 valence、美国A123 公司,天津斯特兰、湖南杉杉、中国宝安。
  应用前景来看,目前各个国家动力电池各有侧重,日本以锰酸锂为主,日产 Leaf、三菱I-MIEV都使用;美国则同时发展锰酸锂和磷酸铁锂,通用的 volt就采用LG 提供的锰酸锂电池,而 fisker 公司的产品则会使用 A123 的高性能磷酸铁锂电池;我国目前以比亚迪为首的企业主推磷酸铁锂电池,应用车型包括 F3低碳版、E6 等。

3.2国内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企业

锂电池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锂电池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锂电池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3.3负极材料

  与正极材料相比,负极材料占锂电池成本比重较低,而且国内已经实现产业化,负极材料以石墨、固体碳粒为主。目前国内从事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的前三甲企业是中国宝安、杉杉股份、长沙海容,目前负极材料基本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普及,未来这一块的市场需求将出现巨大缺口。
  深圳贝特瑞是中国宝安控股 55%的子公司,是国内锂电池碳负极材料标准制定者,其碳负极材料产能是 6000 吨/年,市场占有率高达 80%,居全球第二。客户包括松下、日立、三星、TCL、比亚迪等 130 多家厂商。
  杉杉股份是国内最早量产 CMS(中间相炭微球)的国内厂家,目前的年产能为 1200 吨。公司在人工石墨和天然石墨等碳系负极材料领域具有很强的实力。由于碳系负极材料的技术发展比较成熟,国内产能也比较大,其盈利能力并不强,不是发展锂电池的限制性环节。目前新型的硅合金、钛酸锂等负极材料还基本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在短期内还难以展开大规模应用。
  鉴于目前负极材料的发展状况,不建议过多的给与关注。

3.4电解液

  电解液对电池的放电倍率影响很大,适当的添加剂将大大提高电池的倍率放电容量和电压(最高能提高 60~90%)。电解液约占锂电池成本 12%,毛利率约 40%,是锂电产业链中盈利能力较强的环节之一。目前全国产能约 1.8 万吨,供需基本平衡。但新能源车对电解液需求拉动较大。通常一辆 PHEV需要电解液 40 公斤,按国内 2015 年汽车产量 982万辆,5%使用锂电来计算,约新增 1.96 万吨电解液需求,未来 3-5 年电解液行业需求较为旺盛。目前国内电池生产商电解液配套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只有少部分使用进口电解液。国内定位高端的厂商主要有国泰荣华、珠海赛纬电子、天津金牛、东莞杉杉等等,可满足我国锂离子电池生产的需要,并有部分出口。
  电解液核心原材料为六氟磷酸锂,占电解液成本的50%左右,其生产成本为10万元/吨,售价为40万元/吨,毛利率高达75%,但是,由于生产技术难度非常高,在国际上由东电化学工业、SUTERAKEMIFA、森田化学等几家日本企业垄断。国内目前只有天津金牛拥有80吨产能,并全部自用。江苏国泰 所属华荣化工目前是国内规模最大、产品档次最高的锂电池电解液生产企业。目前公司正在建设"300吨六氟磷酸锂项目"。杉杉股份所属东莞杉杉是国内第二大电解液生产商,目前拥有电解液年产能为1500吨左右。
  其中, 关东电化学工业每年生产 LiPF6达到 950吨(主要用于宇部) ,SUTERAKEMIFA 年产 800吨(主要用于 ECOPRO) ,森田化学年产 960吨(主要用于三菱) ,该公司在江苏扬子江化工园有年产 600 吨的生产线,其中 300 多吨供给森田。

图  全球锂电池电解液产能分布
锂电池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3.5薄膜

  隔膜系锂电材料中技术壁垒最高的一种高附加值材料,在锂电池成本中,隔膜约占 25~30%,但毛利率却高达 70%,在动力锂电池中盈利能力最强。
  隔膜的重要功能是隔离正负极并阻止电子穿过,同时能够允许离子的通过,从而完成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快速传输。隔膜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电池内阻、放电容量、循环使用寿命以用安全性能。隔膜越薄,孔隙率越高,电池内阻越小,高倍率放电性能越好,性能优异的隔膜对提高电池的综合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世界上只有日本、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锂离子电池聚合物隔膜的生产技术和相应的规模化产业。世界上同类产品的主要品牌有日本 Asahi(旭化成工业) 、Tonen(东燃化学) 、韩国的 SK、WIDE、Finepol、美国 Celgard、英国 N-Tech。
  小型锂电池主要使用聚烯烃隔膜,技术及市场都已经十分成熟。最大的供应商为 Asahi(旭化成工业) 、美国 Celgard 及 Tonen(东燃化学) 。旭化成 5成以上的隔膜主要供应给 Sanyo;而Celgard则是MBI和比亚迪的主要供应商;东燃化学是全球隔膜第三大供应商, 供应给Sony、SDI、LGC。
  由于当温度超过 PP 熔点会发生隔膜熔化,电动车用隔膜的方向是耐高温、多层隔膜(如厚度 40μm) 、复合化。 Celgard 研发的PP/PE 双层膜和 PP/PE/PP 三层隔膜,在电池内部温度(130℃左右)较高时 PE熔化,而熔点较高的 PP(150℃左右)形成隔膜闭孔,使电池内部断路,大大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日本东燃推出的电动车用的锂电池隔膜,最大特点是 190℃时不融化。 德国国德固赛 (Degussa) 公司的无机陶瓷隔膜, 在 PET 纤维无纺布上涂敷复合 A13O2等无机物, 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 即使有机底膜发生熔化,无机涂层仍然能够保持隔膜的完整性,从而防止大面积正/负极短路现象的出现,可在 200℃下不发生收缩和熔融现象,提高了动力电池的安全性。
  这种有机膜涂敷无机物以增强安全性的复合膜, 有可能是动力电池隔膜的方向之一。

全球主要隔膜生产企业产能分布
锂电池行业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我国在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研究与开发方面起步较晚,锂离子电池隔膜主要仍然依赖进口,导致市场价格高居不下,隔膜的平均价格在 8~15 元/m2,其成本占到了整个电池成本的约 1/3。
  2007 年进口隔膜约 6080 万平米,进口额约1.8 亿美元,预计保持每年 12%进口增速。目前国内 10 亿只数码电子产品,约需要隔膜 5000万平米到 1亿平米,,市场价值在 10~15 亿元。估算 10 万辆 EV 电池(按 50Ah 粗算)将新增高品质隔膜需求约 5000 万平米左右,一辆汽车就可以用到一千到两千平方米的隔膜。需求和质量要求远远超过目前国内产能和技术水,目前产量严重不足。
  国产隔膜主要在中、低端市场使用。目前国内佛塑金辉高科、东莞星源科技、河南新乡格瑞恩、中科来方等厂商已可提供小型锂电池用隔膜,价格只有进口隔膜的 1/3~1/2,采货周期也相对短些,但国产隔膜的厚度、强度、孔吸率不能得到整体兼顾,且量产批次均匀性、稳定性较差。

3.6电池回收
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应用,带来的电池的回收问题势必会越来越重要,所以要具有前瞻性的关注拥有电池回收技术的企业。目前判断这样的企业势必应该落在电池组装企业的肩上。
可参照国外:
美国的电池企业也加紧对汽车锂电池的投资,如江森自控动力方案公司(JohnsonControlsPowerSolutions)称,该公司计划投资1亿美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Florence建造可回收汽车电池制造厂。

4结论

  • 锂电池行业从长期、整体来看具有较好的前景,目前国家已将新能源的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未来新能源对传统的高污染、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是必然趋势。
  • 但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汽车使用的动力电池对一致性、稳定性等要求相当之高,目前国内的电池生产企业均无法在大批量生产的前提下达到要求的标准。锂电池行业前景广阔,但技术瓶颈较难突破。但是不可否认锂离子电池行业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锂电池行业中有投资价值的公司应该具备如下特点:
  • (1)有一定的技术积累,技术领先,产品偏向高端;(其中参与国家电池研发项目的科研单位可作为挑选的目标之一)
  • (2)规模优势明显;
  • (3)业绩较有保证;
  • 具备(资源+正极技术+负极技术+电解液+六佛磷酸锂+薄膜+电池) 产业链中,越长机会越多。
  • 我们应该将投资焦点放在锂电的同时,关注燃料电池的发展,燃料电池必将最后的替代能源。

市场秩序的重建带来企业竞争环境的好转、企业地位的稳固

  • 市场转移推动产业转移,提升企业地位
    企业在产业链中更主动
    市场换技术使企业得以培养自己的竞争力
  • 消费分层级使得企业可以培养自己的竞争力,进入良性竞争

规模的扩张

  • 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好利来16亿的销售额
  • 大流通的机会
      沃尔玛08销售额 4000亿美金
  • 基础产业的机会
      2009年,汉高销售额135.73亿欧元

新产业的诞生--供给创造需求

  • 产业诞生的环境以具备
  • 消费分层
     巨大的基数、扁平的消费体系
     分层级的多样性的消费体系
     创业成功成为大概率事件

 

结语:在现在和未来间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