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板,您要干活的人吗?

(2010-10-19 08:57:11)
标签:

社会

经济学

富裕

企业

飞黄腾达

办公室

社保

杂谈

分类: 所思所想

    一个社会,如果大家都跑去做投资会怎么样?

    我不是研究经济学的,但是我知道,如果一个公司大家都想着在外面赚钱,而无心工作,这个公司肯定好不了。这就像一个人在干活,但是九个人在旁边看着,还等着分钱,您认为会有好结局吗?干活的心理不平衡,没动力,等着分钱的,估计最后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所以,要想让社会进步,大家都富裕,就要“藏富于民”而不是“与民争利”。给那些为这个社会创造财富价值的实业阶层的生存,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老板还是要人来干活的。 

附录了一篇短文《一个小企业主的眼泪》,标题有点煽情,但是内容却是实实在在的。

 

一个小企业主的眼泪:不逃税,公司就要垮;活得如履薄

                                                      ——张斌

 

    小企业主,顾名思义,是指小创业小投入小本经营的人。在这个群体中,有人进来,有人离开;有人飞黄腾达,也有人仅能生存……

    陈先生算是这个群体里面的幸运儿。

    创业到现在一共7年,陈先生经营着一家自己的服装贸易公司,目前正在准备建自己的工厂。

    2004年,公司创办的前几年一直在农村办公,所得只够支持他和家人的生存。到第三年,陈先生狠下心来咬牙搬到了写字楼,使用率低,160平米,20个员工,非常拥挤。

    “搬了家,我把公司进行了一次换血,几乎换掉了以前所有的员工,随之各方面的支出也都增加了,房租每月就增加了15000元。”陈先生到现在还很庆幸当时那个艰难的决定。

     他详细介绍当时每天一睁眼就要对付的支出:

办公室160平米:

    每月房租、管理费、空调费、水电费加在一起要26000元,对陈先生而言,是非常昂贵的支出,房地产价格暴涨的恶果,小企业也是吞咽苦果的对象;

 

员工宿舍:

    中心区老房,三房一厅,含管理费、水电费每月4500元(感觉好吃力),很多单身员工,基本是没能力租房的,不然生存有问题;

 

员工工资:

    实行的底薪+提成模式,每月支出约5万(想办法帮员工逃个税),在陈先生看来,中国的所得税,好像就是为了专门对付穷人的,三四千的低收入居然要交几百元的税,简直没天理;

社保:

    已经最低标准了(不是我心黑,公司要生存)每月6000元左右;

办公费用:

    (电话、办公用品、日常杂项开支等)每月4500元,已经压缩得不能再压缩了;

税收:

    在尽可能逃税的情况下(帮员工,也为公司的生存,请相信我,若不是税收太高,我是宁愿每月纳税的)。无论是否赚钱先交6%营业税,员工工资,再扣个人所得税(这块我想办法帮员工免了,但风险越来越大),有利润还要再交25%的所得税,再加上一些莫名其妙的费,大约每月1万元(不逃的话,估计要两三万,公司早垮掉了)。

员工差旅费:

    做贸易的人要经常出差,这部分开销也很大,1万左右。以上支出合计在每月11万元左右,可能每月细小的地方有差异,但大致就这样。

 

    陈先生说这只是固定支出,“我并没有算公司请客、员工聚餐、过年过节给人送礼等不确定的支出。”他说。

    一直到2008年,公司每月的收入都不太稳定,有时候能有十六七万,有时候七八万,最低的时候只有五六万,员工已经够努力了,我也是每周工作七天,但只能做到这个状态。

    “前些年我一年差不多也就挣10万-20万,还没北京一个白领高,但是付出的岂止几倍。”他感慨着。

    这种状态一晃又过了三四年。

    陈先生说:“到2008年的时候,开支还是差不多,房租和员工的薪水涨幅最大,三四年的时间,每月的支出大概涨到了十四五万这样。”

2008年对陈先生是一个转折点,金融危机摧毁了一批中小企业,出口受阻,做内贸的陈先生风生水起。

    “可以说赚到了我人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那年我的纯利润是300多万元。”陈先生说,“做生意就是这个样子,运气和机遇来了,就像打开了一扇门,突然就顺起来了。”

2009年初,陈先生的贸易公司搬到了租金最贵的商业区,给员工加了薪水,各方面的待遇也有所上升。

    虽然在支出上翻了两三倍,但是收入上呈现几十倍的增长。

    陈先生说:“去年的纯利差不多在500万左右,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这个数了。”他说自己现在正在找一个大房子,想把自己的工厂建起来。

谈到未来,陈先生自己也是喜忧参半。

    “我当然希望一直发展壮大,但是干我们这一行,处于我们这个企业规模和阶段,好了可能更好,不好也就可能一下子就完了。任何一个细小的变化,政府政策层面、客户层面或者其他,都可能对我们造成致命的打击。”陈先生说,“自己身边前两年挣到钱,现在不知何以为生的也有很多。”

    作为一个小业主,陈先生说,“我活得如履薄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