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朋友的大力推荐,于是借机会参拜了位于河北赵县的柏林禅寺。
一进门就感觉有些不同,柏林禅寺不收门票,不像别的寺庙,需要购票入寺;按照柏林禅寺方丈明海法师(明海法师:1968年生人,俗姓肖,祖籍湖北潜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9年开始研究佛学,1990年在北京广济寺结识生活禅创始人净慧老和尚,从此归心佛门。1992年9月,于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净慧上人座下披剃出家,1993年于洛阳白马寺受具足戒,2000年于净慧上人座下得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承。)的讲述,佛门众生平等,大家都可以随意出入礼佛;寺院受的只是功德。
确有不同啊!
柏林禅寺所推崇的是“生活禅”。顾名思议,是在生活中参禅。现任方丈明海法师的师傅净慧法师提示“生活禅”宗旨说:“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提倡生活禅的目的在于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熔铸以后,产生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精神,还其灵动活泼的天机。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从而使我们趋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
生活化,谓深入世间,直面人生,将佛法、禅融入生活、运用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生活,把佛法和生活打成一片。用净慧法师的话说,修行的人“必须把佛法净化人生(利乐有情)、净化社会(庄严国土)的精神,完整地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工作中,落实在做人的分分秒秒中”,“将信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提倡“关怀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生活禅”就是太虚大师、赵朴老等倡导的“人间佛教”精神的具体化。
所谓“何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







柏林禅寺内建有一座赵州塔供奉着赵州禅师的衣钵、舍利。




赵州禅师(778~897)在佛教史上也很有名,法号从谂,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他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已八十高龄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古城,受信众敦请驻锡观音院,弘法传禅达40年,道化大行,僧俗共仰,为丛林模范,人称“赵州古佛”。

赵州禅师住世百二十年,他圆寂后,寺内建塔供奉衣钵和舍利,谥号“真际禅师”。元明两代曾先后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际禅师石刻顶相。寺内现存的赵州塔建于元天历三年(1330),全称“特赐大元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塔”,高33米,七层。1997~1998年,新加坡高家仁居士捐资重修,使古塔焕然一新。
赵州禅师传有三卷《赵州录》记载了许多著名的禅宗公案。从赵州520则语录或诗偈来看,他不与人谈玄说妙、言机论境,也不行棒行喝,只以本分事、用平常言语接人,如“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吃茶去”等,但生动而幽默,蕴含深刻的禅机,由此 形成了独特的“赵州门风”。
古来禅宗语录不仅在丛林中传唱,而且在文人士大夫中亦曾广泛流行,个中原因除了思想性、哲理性的因素外,主要还是由于禅宗语录语言简练、朴实、幽默、隽永,语境虚灵、富有禅味诗意。
“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亦名烦恼。”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无事之人,只须悄然去”
“要眠即眠,要起即起”
这些就是教导人们不要向泥塑木雕或言语相、名字相中觅佛,要向自心中觅真佛,自己就是主人公,要直下承担。正如当人问赵州:“如何是和尚家风。”赵州答:“内无一物,外无所求。”
自己的心中才有真佛。
南无阿弥陀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