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代文人入幕与边塞诗歌创作

(2015-12-18 00:44:34)
分类: 9、门外侃文

唐代文人入幕与边塞诗歌创作

 

                                 

  要:唐代幕府发展成为高踞一区的地方政府,为文人入仕提供了方便之门。文人入幕给边塞诗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丰富了边塞诗的创作内容,真实地展现了边地文人的思想感情、战地风光以及异域风情。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以及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整个唐代不同时期文人入幕的规模以及边塞诗的创作也显现出不同的特色,文人入幕对边塞诗的影响可谓深远。

关键词:唐代;文人入幕;边塞诗

 

Abstract: Shogun of Tang Dynasty had been further developed. Especially to the middle and late Tang Dynasty, the region enjoyed a high independence. As a result, the Jiedushi shogun truly became a district military government. The literati of Tang Dynasty have strong official desires, but the real life situation always disappoint them. Then, the shogunate becomes the shortcu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entering the political stratum. Literati entering the shogun bring great influence to the creating of frontier poetry, which rich the content of frontier poetry and show the frontier literati’s thoughts, feelings, battlefield scenes and exotic customs.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social reality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war and other factors, in the different period of Tang Dynasty, the scale of literati entering the shogun and creating of frontier poetry also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 influence of literati entering the shogun to frontier poetry also has its own merits.

Key words: Tang Dynasty; Literati Entering the Shogun; Frontier Poetry

 

唐代幕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最初,没有永久的幕府机制,但如果发生战争,主帅必须置幕。《新唐书·房玄龄传》中记载为秦王府记室,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1]就是证明。当军事性节度使逐渐成为当地政府的“道”级行政长官,幕府就正式成为节度使的别称。永瑢的《历代职官表》把这段历史作了简要的叙述:唐自武德至天宝以前,边防之制,其军城镇守皆有使。太宗时,行军征讨曰大总管。高宗永徽后,都督带使持节者,谓之节度使,犹道未以名官。景云二年,以贺拔延嗣充河西节度使,自此接乎开元、天宝之间,朔方、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2]安史之乱时期,中原地区的各个关塞要冲大都设有节度使。至晚唐,节度使担任“道”的超过五十个。他们统治之下的地区享有很高的独立权,节度使幕府真正成为高踞一区的军事政府。

一、唐代文人入幕的多样化原因

唐代文人拥有十分强烈的仕进欲望,幕府由于具有独立而宽松的招募用人权利,故成为文人入仕的捷径。从唐代初期开始,文人到幕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至中唐以后蔚然成风。

唐代文人入幕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人是胸怀报国之志,想从戎立功。大唐盛世为个人带来了奋发有为的发展机遇,他们心怀大志,要“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希望投笔从戎,“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杨炯《从军行》)。到幕府中去建立军功。但大部分文人入幕的原因是因为科举入仕之途不通而转投幕府。唐朝的科举制度相对于魏晋南北朝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公平竞争的机会。在玄宗时,王冷然曾经抱怨说:“仆窃谓今之得举者,不以亲,则以势,不以贿,则以交。其不得举者,无媒无党,有行有才,处卑位之间,仄陋之下,吞声饮气”(《唐摭言》)[3]。唐代诗坛最著名的诗人李白和杜甫,终生没有进士及第,也是很好的说明。迫于生计等因素的压力,也是唐代文人选择入幕的原因之一。如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弥年艰寠,孺弱饿死。客秦州,负薪拾橡粟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唐才子传》)。李山甫“累举进士不第,箪食豆羞,流寓河朔间,依乐从彦为魏博从事”(《唐才子传》)[4],都有迫于生计的缘故。幕府对文人以礼相待和提供优厚待遇对文人入幕有很大吸引力。文人到幕府可以享有许多实际权力,不仅可参戎事,而且能制中权”[5],在幕府当中大多由文人担任的行军司马常代综军政,在帅守物故之后,即常用之为帅,文人进入幕府以后还有一定的升迁以及入朝为官的机会,更有一些判官继任节度使的现象发生,如冯河清、任迪简、杜济等。

二、文人入幕对边塞诗歌创作的影响

唐代各地方镇林立,大量设置幕府,文人入幕后往往以诗歌的方式表现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文人入幕对边塞诗以及唐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诗歌的内容、风格等方面。

(一)对边塞诗歌创作内容的影响

1.对自然风光和异域风情的描写

唐代幕府与山水诗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幕府在全国的广泛分布使山水诗创作面扩大。诗人们很方便地接触到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诗人作为单个人的存在,也许他只表现了某地山水,但从文学的整体看,诗人们却共同丰富了唐代山水诗。幕府的设置以及节度使的缘边而设,使文人可以穿越广袤的沙漠,呼吸着战地的风尘,以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写诗,介绍边地美丽的风景和风俗人情。王维在大漠的壮丽景象中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诗篇,李益的“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塞下曲》)展现了河套草原的蓬勃生机。我国西北地区与西域相通,西域独特的自然风光为边塞诗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文学想象力及审美空间,第一次把西部边陲的异域风情全面置于诗歌的艺术视野始于唐代边塞诗。“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岑参《经火山》)介绍了边塞火山的酷热。“凛凛边风急,萧萧征马烦。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虞世南《出塞》)让我们看到了交河的严寒。“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道出了西部边陲的雨雪绵延的气候,“阵云朝结晦天山, 寒沙夕涨迷疏勒”(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二首》),展现了西北边塞变幻莫测的旖旎风光,而“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 (岑参《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鋌歌》)则呈现了西域独具风情的歌舞,这些诗篇让内地的人们第一次领略了西域文化的风采。

2.战地场景的描写

战地场景的呈现是边塞诗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部分,同时也是唐诗当中想象力最为丰富,艺术性最为绚烂的一部分。入幕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战地的各个方面,既有描写战地场景的波澜壮阔:“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琱弓。”(高适《塞下曲》)也有突出两军对垒的紧张:“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王维《出塞》)既有“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郭震《塞上》)绵延长久的战事,也有“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高适《九曲词三首》)欢呼雀跃的胜利。军队在征战过程中的各种情态也被诗人纳入笔下,有“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卢纶《塞下曲》)的同仇敌忾,也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的苦乐不均,有“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戍卒乡愁,亦遥想了“不见乡书传雁足,唯见乡月吐蛾眉(王涯《秋思赠远二首》)的闺妇幽思。唐代入幕文人用自己的诗笔从宏观到细微,详尽地描绘了战地场景的方方面面。 

3.对文人出入幕送别的描写

幕府是仕途的中介,这就构成了特定内容的幕府送别诗。唐代送别诗中幕府送别诗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幕府送别诗的内容比较丰富。有的是勉励,在离别之际,文人们往往借助诗歌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祝福和勉励。如钱起《送屈突司马充安西书记》:“制胜三军劲,澄清万里馀。星飞庞统骥,箭发鲁连书。海月低云旆,江霞入锦车。遥知太阿剑,计日斩鲸鱼”。也有写离别的愁思,这一类诗和送人应举诗一样,是社会活动的重要方面,因应举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实现自身价值的准备阶段,而入幕已是实施阶段,所以送人入幕诗含有更深厚的社会内容。幕府中同僚的升迁也是幕府送别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云溪友议》卷二记载,崔元范自幕府拜为京官,观察判官封彦冲诗云:“莲府才为绿水宾,忽乘骏马入咸秦。为君唱作西河调,日暮偏伤去往人。”对崔元范入京的羡慕之意溢于言表。此外送人入幕的诗有时还兼有介绍信的作用,如刘长卿集中有《送严维赴河南充严中亟幕府》、《送邹结先赴河南充判官》、《送独孤判育赴岭》、《送乔判官赴福州》、《送康判官往新安》、《送育苗郑判官归江西》、《送邵州判官往南》、《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等,由此可窥见当时文士入幕之多和作诗送别之盛。幕府送别诗以其特有的情思丰盈着唐代送别诗的内涵。

(二)对边塞诗歌创作风格的影响

1.初盛唐时期边塞诗歌的郁勃雄豪

初唐时,严重的北方边患激起了有志文人的满腔报国之志,杨炯,骆宾王等文人用行动和诗篇表达了其为国戍边的豪情壮志,他们的边塞诗就集中反映了初唐时的这种积极进取、勃发向上的精神。如“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杨炯《从军行》)的从军抱负,“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骆宾王《边城落日》)的豪壮志向。盛唐时代由于国力的强盛,边战胜多负少,入幕文人有着高度的自信,其诗歌多以气势雄伟、场面壮大、浪漫豪放的诗作为主体,总体上的感情基调表现了盛唐诗人的乐观向上、胸襟旷达,诗风也由初唐的郁勃转为雄豪。如笑对生死的洒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二首》),没有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而是展现了视死如归的勇气及直面生死的豁达。直面荒寒的欣然在岑参的边塞诗中得以集中表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非常别致地描写了西域雪景,通常在别人眼中令人叫苦的西域风雪,在他笔下却成了春天洁白无瑕的梨花,香飘四溢,投射出对征战男儿的歌咏和对报效国家豪情激赏。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景象壮阔苍凉,诗人的心态却坦荡从容,情悲而不失其壮,为“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

2.安史之乱之后边塞诗歌低沉哀婉

安史之乱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分界线。安史之乱以后,国势衰弱,边疆内缩,经济凋敝,军事处于劣势。唐代诗人的诗歌气势也随着唐王朝的衰落而失去了盛唐时的雄壮豪迈。边塞诗风的转变在唐诗诗风流变中最具典型意义,此时的边塞诗明显地呈现出哀婉的基调。安史之乱成为唐代边塞诗风由气宇轩昂到沉痛凄凉的转折点,诗人们用哀痛的笔调谱写出一曲曲悲伤的旋律。张籍在《泾州塞》里沉痛吟咏:“行到泾州塞,唯闻羌戍鼙。道边古双堠,犹记向安西……”时时响起的安西战鼓声,似乎是在提醒人们时代巨变的残酷无情,回想当年的“安西”,其中饱含着诗人说不出的痛苦。“今日边庭战,缘赏不缘名”(李益《夜发军中》)荡尽了初盛唐时期将士们卫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带之而起的是无尽的凄凉怅惘。再如许浑的《塞下曲》“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这首诗凸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令人心酸赶制寒衣之举。这个时期文人入幕边塞诗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当时消极退避、悲凉沉郁的时代风貌。

唐代文人入幕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是很多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唐代文人入幕给唐代边塞诗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文人入幕,能够亲身体会到边地风光的独特性,亲身经历边地战争的残酷,这给他们的边塞诗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唐朝国力的前后变化,战争局面的不断转变对他们的创作风格的转变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文人入幕创作的诗歌内容和诗风流变也深深的影响了整个唐朝诗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清) 永瑢,纪昀,陆锡熊,等. 钦定历代职官表[M].文渊阁影印版四库全书,50.

[3](唐)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元)辛文房.唐才子传[M].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5](清)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