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说哥特式小说

(2014-01-20 21:36:54)
分类: 9、门外侃文

简说哥特式小说

      

导言:在西欧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广泛而持久的哥特传统(Gothic Tradition),可誉为欧洲文学的第三源头。《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特式小说“这一批评式术语涵盖了大量的反常性作品,这些作品表现了自然力和超自然力的聚合与冲突。这类小说在18世纪的最后几年进入繁荣期,它的影响的余波,它的耸人听闻的手法的重要方面,从勃朗特到狄更斯时期直至当代的英语文学,可以连续的被感受到。”美国著名评论家安德鲁·赖特说:“要了解近两百年来的文学,必须具备一定的哥特式小说的知识。”

     然而,由于哥特式小说的非主流性和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在中国,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很多优秀的文本连中译本都没有。本文试从哥特式小说的命名、代表作、兴起、起源、发展及影响几方面入手,为哥特式小说知识的普及尽微薄之力。

     “哥特”一词最早指居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一个游牧部落,属于日耳曼民族的一支。公元1世纪,哥特人从维斯旺拉河口迁徙到多瑙河左岸定居。从公元 3 世纪起,他们不断向南欧扩张,在民族大迁徙中成为同罗马人作战的主力。经过数百年的征战,哥特人逐渐分裂了罗马大帝国,终于在公元 476 年攻陷罗马城,消灭了西罗马帝国。然而,“征服者被被征服者的文化所征服”,哥特人很快被同化,失去其民族性,约在公元 7 世纪以后,作为一个民族从历史中消失。

     或许是野蛮好战的哥特人给南欧人,特别是自诩为罗马后裔的意大利人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在罗马大帝国灭亡的一千多年之后,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法萨里( Vasari,1511-1574 )从故纸堆中找出了哥特一词,来形容野蛮怪诞、缺乏艺术趣味的中世纪建筑,称之为“哥特式”( Gothic )。“哥特式建筑”不是哥特人所创造的,他们是异教徒,并不建造教堂。这种建筑式样兴起于十二世纪的法国北部,如丹纳所说:“世界脱下破烂的旧衣,替教堂披上洁白的袍子,于是哥特式建筑出现了。”在 12 16 世纪期间,它逐渐取代罗马式建筑,盛行于整个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教堂和城堡中,英国的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 Kolner Dom )都是其代表作。这种教堂外观雄伟壮丽,内部装潢怪异神奇,高耸入云的尖顶和瑰丽的染色玻璃花窗透射出的迷离光线,使人步入其中便产生敬畏、升腾、神秘与超凡脱俗之感,仿佛格外靠近上帝。《剑桥艺术史》上说:“哥特式风格的来源是 16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有关建筑学的作者在轻蔑地回顾他们先人的作品时,才把这种风格成为哥特式……这种风格即它的尖形的拱棱柱的穹隆和复杂的装饰等等,看上去是那么乏味和野蛮,以至只有曾经摧毁了古罗马文明的哥特人才做得出来。”在这些文艺复兴思想家的影响下,哥特一词逐渐被赋予了野蛮、落后、恐怖、神秘、中世纪等含义。所以,人们也把中世纪艺术通称为哥特式艺术。

      一、18 世纪中后期,“哥特”一词进入文学领域,成为一种新型小说体裁的名称。 1764 年,一副标题为“一个哥特故事”( A Gothic Story )的中篇小说《奥特朗托堡》( The Castle of Otranto )问世。它的作者荷拉斯 · 沃尔浦尔是一位喜欢研究古建筑的贵族,尤其钟爱哥特风格,他将自己在伦敦附近的住所“草莓山庄”也改造成了哥特式,这也成为西方建筑史上的“哥特复兴”的开始。《奥特朗托堡》因它的副标题和诞生地而成为“哥特式”小说的开山之作。

荷拉斯·沃尔浦尔( Horace Walpole )是 18 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收藏家、园艺家、旅行家。他出身显贵,其父罗伯特·沃尔浦尔是辉格党的领袖,并在 1721 年当选首相,连任了 21 年。荷拉斯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先后就读于伊顿公学、牛津皇家学院和剑桥大学。“1739 年同伊顿校友、墓园派诗人格雷一起做欧洲大陆旅行”,1741 年回国后便进入国会,并受封为伯爵。他热爱文艺,喜欢交游,特别推崇中世纪艺术,收藏了大量名画古玩,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性主义颇为反感。他很喜欢研究古建筑,特别钟爱中世纪的哥特风格,并且身体力行,将自己的别墅改造成哥特式,取名“草莓山庄”。在这里,他感到了超越自然的神秘和超越时空的永恒。1764 年,荷拉斯政治失意而退出朝野,隐居草莓山庄。奥斯瓦尔德·道迪这样描写道:“这个十八世纪的绅士又高又瘦、面色苍白,弱不禁风,但那双眼睛出奇地发亮。他独自一人坐在他的砖泥结构的城堡里,一直握着鹅毫笔,就像中世纪骑士世界中率真而虔诚的人。”荷拉斯还自办印刷厂,出版自己的作品,《奥特朗托堡》就从这里问世。他曾被誉为十八世纪“英国绅士的最高典范”。有人对他的性格作了如下描述:“荷拉斯·沃尔浦尔是个敏感而有趣的人,他能宽容一切,但平庸除外。”

    《奥特朗托堡》正是一部“有个性”的不“平庸”制作。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意大利南部的一座城堡里。主人曼弗雷德一出生便受到了预言的威胁,若他没有男继承人,城堡真正的主人就会出现将他赶走。曼弗雷德唯一的儿子康拉德在与侯爵之女伊莎贝拉举行婚礼时被一从天而降的巨大头盔砸死,曼弗雷德便想让伊莎贝拉改嫁自己。邪念产生时,头盔上的羽毛不停地抖动,祖父画像也神奇的复活,从画框中走下来,唉声叹气的进了卧室。伊莎贝拉不愿嫁给未婚夫的父亲而逃离城堡,在地道中得到青年提奥多的帮助。提奥多是因被曼弗雷德当作杀死康拉德的凶手而关进地牢的。伊莎贝拉与提奥多结伴从城堡逃到一座大教堂,在途中产生了感情并得到曼弗雷德的女儿玛蒂尔达相助。大教堂里立着一尊骑士阿方索的雕像,样貌与提奥多极其相似。曼弗雷德劝伊莎贝拉的娶玛蒂尔达,而他则与伊莎贝拉结婚。这时雕像的鼻子里流出三滴血。深夜提奥多与一女子在雕像前约会,曼弗雷德疑心是伊莎贝拉,拔剑刺死了她。玛蒂尔达喜欢提奥多,而提奥多只爱伊莎贝拉一人,便约玛蒂尔达在雕像前见面,与她讲明,却不想她冤死在自己父亲剑下。这时雕像越来越大,穿破了教堂。曼弗雷德在惊恐中崩溃,承认祖父曾毒死城堡的主人阿方索,改写遗嘱,继承了城堡。真相大白后,雕像在空中大声地说:“请看提奥多,阿方索真正的继承人。”提奥多与伊莎贝拉结婚,住进城堡,曼弗雷德则搬进修道院在忏悔中 了却残生。而砸死康拉德的神秘头盔飞回了阿方索的雕像上。

    《奥特朗托堡》一问世就轰动全国,一版再版。18世纪英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威廉·沃伯顿在《论荷拉斯的模仿》(蒲伯)一书的序言中写到:“最近我在《传奇》杂志上读到一篇小说,我敢说这是一部杰作,真是大开眼界,……我指的是《奥特朗托堡》,书中精彩的想象力借助于判断力使作者升华了主题,完全达到了古代悲剧的目的,即通过怜悯和恐惧净化了感情,在色彩运用方面,它同第一流戏剧家的任何作品一样伟大而和谐。”这部作品开创了哥特式小说的先河,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集神秘、恐怖于一身,刺激了同时代人的想象,大家争相 摹仿,使得哥特式小说迅速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流行开来。B ·亨尼塞总结了哥特式小说的主要特征——“哥特式”这个术语有三种主要含义:野蛮,好像中世纪的哥特部落;中世纪,和与之相联的城堡、带甲武士和骑士精神;超自然,和随之而来的恐怖、未知与神秘。安德鲁 · 桑德斯更具体指明哥特式小说拒绝平淡,偏好“峭壁和悬崖、折磨与恐怖、巫术、恋尸癖以及心神不定。它沉浸于鬼魅出没、突然死亡、地牢、妖术、幻觉和预言之中。”

     在沃尔浦尔用“《奥特朗托堡》打破了传奇文学的一个未曾探测的矿脉” 之后,哥特式小说分化成两类:一类延续了沃尔浦尔的风格,充满了恐怖的情节和奇谲的想象,以威廉 · 贝克福德的《瓦塞克》为代表。这部小说是贝克福德22岁时的作品,讲一个东方哈里发瓦塞克为追求知识与权力做了魔鬼的门徒,历经奇遇,犯下无数罪行,最后得到的却是无尽的痛苦。贝尔福德在书中创造了一幅可与《神曲·地狱篇》相媲美的图画,将东方神话与西方鬼怪故事融合,产生了惊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人类无法逃避忧虑的主题。他在《瓦塞克》中融入了自己遭到社会遗弃的经历,站在情节背后嘲笑传统的伦理道德。难怪“拜伦曾把《瓦塞克》称作他的《圣经》”。另一类淡化了哥特式的恐怖,突出道德的教化,类似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较为保守,如克拉拉·利弗的《年老的英国伯爵》和安娜 · 拉德克利弗( Ann Radcliff 的《乌多尔弗之谜》 The Mysteries of Udolpho 1794 、《意大利人》( The Italian 1797 被誉为“传奇王国中的莎士比亚”的拉德克利弗夫人是英国当时最受欢迎的小说家。她的小说有一个普遍套路,天真无邪的主人公总在逃命,逃命途中一定会遇到魔鬼,关键时刻总有英雄救美,最后所有谜团全部解开,魔鬼不过是受人操纵的机械。她的小说往往有惊无险,教化色彩浓重,而成功之处就在于她十分擅长描写,无论是景色还是人物,她都能内外结合营造朦胧的气氛,唤起读者的感情,让读者不知不觉的跟随她进入故事。难怪司各特称她为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富有诗意的小说家”。

     如果说拉德克利弗等人的哥特式小说还只是将恐怖停留在场景、环境、气氛中,那么在刘易斯和马图林这里,恐怖开始走进了人的内心。马修·刘易斯( Matthew Lewis 毕业于牛津神学院,曾任英驻海牙大使馆随员和国会议员,19岁时他就因写出了《修道士》( The Monk 1796 )名震全欧。作者着力刻画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行为背后那“隐秘曲折、复杂微妙的深层心理世界”,使得人物形象丰满厚实。作者将超自然与现实结合,产生了强烈的恐怖效果,“太配观众的胃口了,简直像手套戴在手上一样”。刘易斯沿袭了贝克福德的传统,将恐怖描写与病态邪恶相结合,让人读后有种难以摆脱的压抑。而邪恶的修道士这一形象也影响了一大批后继者,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克罗德·弗罗洛简直就是安布罗西奥再世。他近乎疯狂的精神、心理的逐步变态、由对爱情的渴望到被淫欲毁灭,这一过程清晰的留下了《修道士》的影响。霍夫曼、霍桑还有巴尔扎克的早期作品都受到了他的影响。爱尔兰剧作家、小说家马图林是刘易斯众多效仿者中优秀的一位,被誉为“最后一个哥特人”。他的哥特式杰作《漫游者梅尔莫斯》(1820)直接套用了浮士德题材,描写了一位与魔鬼订约,换取150年漫长青春的巫师梅尔莫斯,最后因对长生苦恼,厌倦生活,渴望死亡而跳崖。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位意志坚定的与命运抗争的典型形象,以其生动的人物、离奇的情节引人入胜。巴尔扎克在《驴皮记》出版序言中盛赞马图林“是大不列颠引以自豪的一个当代最富有独创性的作家”,并写了一部《改邪归正的梅尔莫斯》在14年后与他呼应。《修道士》与《漫游者梅尔莫斯》都借用了浮士德题材,不单纯的渲染恐怖气氛,更揭示人性内心恶的本质——以出卖灵魂来换取欲望的满足,人性彻底堕落了。

     “哥特式以其鬼怪故事和草莓山庄的建筑使荷拉斯沃尔浦尔站了起来”,从他的《奥特朗托堡》(1764)到马图林的《漫游者梅尔莫斯》(1820),哥特式小说兴盛了半个世纪,成为一个重要的小说流派。虽然哥特式小说繁荣在18世纪,但它的源头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早期。日耳曼民族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民族迁徙的征战中,创作了大量以英雄、妖怪(monsters)之间的惊险斗争为内容的神话传说。英雄史诗《贝奥武甫》(Beowulf)、《尼布龙根之歌》、“埃达”、“萨迦”中都有大量的超自然成分。这些英雄传说不但为哥特式小说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且造就了一种传统,使后代人有了易于接受哥特式小说的“心态”(mentality)。哥特式小说另一个重要的源头是充满暴力、凶杀与复仇的塞内加悲剧,它对英国悲剧的发展贡献最大。伊丽莎白时代的复仇式悲剧(或称“流血悲剧”)就衍生于塞内加所钟爱的复仇、残杀、鬼怪、分尸和屠杀的题材。此时的剧作家改变了塞内加用报信者的叙述呈现这些情节,将它们直接放在舞台上表演出来,以满足观众对暴力和恐惧的兴趣。其中最有名的是托马斯·基德(Thomas Kyd)的《西班牙悲剧》(Spanish Tragedy,1586)和莎士比亚的许多戏剧。这对后世英国文学特别是哥特式小说的出现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莎士比亚的戏剧更成为哥特式小说中种种超自然现象的蓝本。歌德这样说:“像预言、疯癫、梦魇、预感、异兆、仙女和精灵、灵魂、妖异和魔法师等这种魔术的因素,在适当的时候也穿插在他的诗篇中。”此外,基督教传说特别是关于地狱的传说不能不说是哥特式小说的第三个源头。《圣经》中有很多恐怖的场面,比如上帝用硫磺和火毁灭所多玛城和俄摩拉城的故事,《启示录》里天使与撒旦的战争,人间的瘟疫、屠杀以及末日审判前的神秘征兆。哥特式小说中的许多典型人物在《圣经》中都能找到原形,如撒旦、该隐,而《圣经》中兄弟相残、夺人之妻、复仇、乱伦、善恶之间的冲突等内容也是哥特式小说最普遍的内容。

     二、为什么哥特式小说会在18世纪中后期出现大繁荣呢?这与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的欧洲,是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变时期。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给人们带来“自由”、“平等”的观念,却也将雅各宾派充满血腥的专政带给了民众。人们生活在恐怖与战栗中,惶惶不可终日。所以伯克说,对许多人而言,那本身就是“一个哥特故事”。法国著名作家戴萨德侯爵( Marquis de Sade )在 1800 年指出,哥特式小说是“全欧洲所感受到的革命震撼必然结出的果实”

      哥特式小说在此时繁荣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崇高美学理论的发展。伯克在 1756 年的《论崇高和美丽》中提出了一种美学标准:崇高的艺术体验既是令人恐怖,又能给人以美感,使人在此中得到灵魂的净化。他认为痛苦的思想会产生崇高的激情,这时理性活动无论是模糊观念还是自觉意识都处于暂时停顿的状态。如果产生这种效果的痛苦不是真实的,只是想象,那么伟大的美学目标就完成了。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伯克进一步提出“凡是能从某种方式令人恐怖的,涉及可恐怖的对象的,或是类似恐怖那样发挥作用的失误,就是崇高的一个来源”。伯克这一系列对理论 18 19 世纪的作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哥特式小说的美学基础。

     18世纪,理性主义当道,启蒙主义者们为了强调理性的至高无上,压抑一切对理性有威胁的因素,诸如情感、幻想、直觉、神秘和超自然现象;强调文艺的教育功能,忽视其愉悦作用和情感的抒发;倡导平衡和谐的美学原则,反对复杂、隐晦、奇异。但是任何事情发展到了极端反而会走向它的反面,这样的理论与人们切实的体验显然有着强烈的矛盾,于是与哥特式小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感伤主义和墓畔诗歌诞生了。感伤主义对“理性”社会表示失望,转而崇尚感情,强调人美好的情感;墓畔诗歌以墓畔坟地为场景,以“人之必死”和“灵魂不亡”为主题,描写幽灵、坟墓,和死亡给人带来的快感,探究恐怖与兴奋的关系。

     18 世纪时,东方文学专家加朗根据叙利亚的抄本将《一千零一夜》译成了法文。此外,他还翻译了《波斯传奇》﹑《土耳其传奇》和《古兰经》,这激起了英法读者对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文学的兴趣。英国的《卫报》和《旁观者》在几个月内连续刊登了 20 多个东方传奇,开拓了欧洲人的眼界。东方文学中大胆奇谲的想象﹑离奇恐怖的情节﹑瑰丽而富有诗意的画面,为哥特式小说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和素材。

     1765年古物收藏家托马斯·泊西出版了民谣集《英诗辑古》,他在序言中写道:“游吟诗人的诗歌主要以恐惧的形象来显示本身。”这部诗集的出版促使英国开始了一场“民谣复兴运动”,人们开始对中世纪的一切燃烧起兴趣,竞相修建哥特式教堂,收集中世纪古物,崇尚中世纪的生活方式。麦克弗森编了一本“复活了原始而神秘的过去”的《俄相诗集》(1760-1763),汇集了苏格兰高地许多关于魔鬼、幽灵、巨人、侏儒的故事。描写幽灵的《消逝多年的忠实而真诚的关系》(1659)是荷拉斯 · 沃尔浦尔的案头书,而刘易斯也是对描写巫术和幽灵的《萨都该人信仰的胜利》(1681)一书百读不厌。

     刘易斯使哥特式小说达到了一个高峰,却也将它推进了某种极端。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超自然的力量以及“美女与野兽”的模式被他的效尤者广泛使用直至泛滥而失去了其“陌生化”的效果。人们渐渐对这种套路不以为奇,失去了兴趣。而玛丽 · 雪莱(Mary Shelley,1797-1851)将“科学与哥特式的浪漫主义结合,带来了堪称第一部科幻小说的《弗兰肯斯坦》”,为哥特式小说开辟了新领域。《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1818)是玛丽 · 雪莱最为人称道的作品,一问世便引起巨大轰动,到今天仍有稳定的读者和观众,被文学界评为最杰出的哥特式浪漫主义小说,先后被改编成数十部电影。如今世界上很多地方,“弗兰肯斯坦”依然是“恐怖”的代名词。这部书描写了一个研究者弗兰肯斯坦创造出的类似机器人的丑陋怪物,由于得不到爱和理解而疯狂的报复人类。弗兰肯斯坦创制怪人的全过程充满了哥特式的神秘与恐怖,最后几章写怪人与主人之间的复仇和反复仇,又充满了哥特式的暴力与凶杀。在小说的卷首语中有引自《失乐园》的句子:“造物主啊,难道我曾要求你/用泥土把我造成人吗?难道我/曾恳求你把我从黑暗中提升出来?”这种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科学与科学产物、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后世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表明了人类对科学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深深忧虑。

     我们注意到,玛丽 · 雪莱在文学史中更多是以浪漫派的身份出现的。不错,哥特式小说流派和浪漫主义产生于类似的时代背景下,它们的文学主张也很近似,有评论家将哥特式小说称为“黑色浪漫主义”( dark romanticism )。很多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都写过哥特式小说,德国的霍夫曼是较为突出的一位。霍夫曼的特点是想象力丰富,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神话传说、鬼怪故事、魔法妖术,给读者展现出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英、法、俄的许多作家都受到过霍夫曼作品的影响。他的代表作《魔鬼的万灵药》 1816 )充满了魔幻色彩,塑造了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同貌人”,这一形象直接影响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同貌人》的创作。两位同貌人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比如社会地位都很低微、性格都很懦弱、却同时又都渴望自己拥有超能力以图飞黄腾达。这两部作品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情节结构都有着显而易见的渊源。

    19 世纪末,英国的 B ·斯托克( Bram Stoker )创造了一种新的哥特式小说——吸血鬼故事。吸血鬼早在中世纪的传说就已存在,拜伦在 1819 年创作《吸血鬼》( Vampire )开创了吸血鬼故事的先河。斯托克集前人之大成,在 1897 年创作出《德拉库拉》( Dracula ),成为这类题材的经典之作。当代许多以吸血鬼为主角的小说、电影都脱胎于此。

     19 世纪中期开始,现实主义文学占了主导,哥特式小说的地位一落千丈,然而哥特式的手法并没有被作家们抛弃。他们把“哥特恐怖小说体裁同社会谴责小说体裁结合起来”,用哥特式的手法为揭露社会,表现主题服务。英国的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哈代、罗特特·布朗宁等都在作品中运用了哥特式手法。《荒凉山庄》的第 11 16 47 章,《远大前程》中有关女主角郝薇香的描写,《简·爱》中的一些意象如阴森的红房子、暴雨闪电、夜半尖叫、突然失火、阁楼上的疯女人等,《呼啸山庄》中恐怖的场景、歇斯底里的人物、噩梦、复仇等等这些都体现出了哥特式手法的运用。此外还有法国梅里美的《维纳斯雕像》、《熊人洛奇》、美国爱伦·坡的几乎所有作品、福克纳的《圣殿》、《押沙龙!押沙龙!》、《坟墓的闯入者》、《纪念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费兰纳里·奥康纳的《妇人难寻》、特鲁曼·卡波特的《别的声音,别的屋子》、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金眼睛中的映像》、查德·赖特的《土生子》、《吸血鬼访谈录》等等运用了哥特式的手法,以至有学者说:“对许多美国作家来说,哥特体裁似乎已经成了表现当代体验的最适当的方式。”

     赘语:现在,哥特式手法更多的出现在了影视作品中,恐怖和科幻题材的电影无一例外的运用了哥特式手法。《异形》、《沉默的羔羊》、《惊声尖叫》、《龙卷风》、《世界末日》、《天地大冲撞》、《极度恐慌》、《蝴蝶效应》等电影,不但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更让观众们感到了强大的心灵震撼。当代人似乎特别钟情恐怖电影,关于这点,心理学家认为:恐惧是个体面临外部的某种紧迫而危险的情境时努力试图摆脱、回避却又无能为力的一种情绪体验。当现实社会人们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人们处于持续的紧迫感之中,就需要以恐怖的东西来不断刺激自己以维持大脑的觉醒度。心理实验证实:一个这样惯于接受刺激的现代人如果被剥夺刺激后,反而会产生不适应的痛苦和百无聊赖,并由此感到单调、寂寞和压抑。而恐怖小说和恐怖电影就是一面镜子,它满足了人类的好奇心,同时又映照出人类某些自虐的、残酷的变态心理,却又让这种情绪在受到刺激、受到惊吓、产生快感的瞬间得以释放。

     如果说远古人因认识上的缺陷对种种自然现象不解而产生神秘、恐惧、敬畏之感,那么在 21 世纪,已掌握先进科技的人类就无所畏惧了吗?恰恰相反。经济的发展却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人类生存面临着直接的威胁;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使人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却也让人的生理机能越来越退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发展不均衡带来了诸多不安定因素,人格分裂变态﹑犯罪乃至邪教组织和战争皆因此而起。人类正在作茧自缚!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都在关注、表现、反映、揭示这些主题。只要它们依然存在,哥特式小说和哥特式手法就不会消亡,因为唯有哥特式小说的震慑力,才能使人类震撼、清醒。哥特式小说“从根本上说,过去和现在都是对舒适与安全、政治稳定和商业繁荣的负面效应。最重要的是,它反抗理性的支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