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价值才能改变命运-而非知识改变命运

标签:
就业留学创造价值人际交往自杀上海知识改变命运自主动力 |
分类: 认识社会人生 |
先从一个案例说起: 2009年12月10日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2009级研究生杨XX在宿舍卫生间用两条系在一起的毛巾,将身体悬挂在卫生间水龙头上,半蹲着以一种极为痛苦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30岁的年轻生命。
http://93y.com/uploads/allimg/091211/21332K2H-0.jpg(生前笔迹)
杨XX,女,2002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商学院,2009年9月考取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是一个被贫困压晚了腰的社会弱势人员,直接的诱因是为争取母亲寄住在学校公寓而与公寓行政管理人员发生冲突,在上海没法为自己的母亲找到一个暂住的地方。虽然一直在学校学习很好,希望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生前多次感叹自己学了很多知识,也不能改变命运。
这件事令人可悲可叹,而我要评论关于知识能否改变命运。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英国科学家培根说的,大家都认为没错。可是,什么是知识?有多种界定方法。下面是作者对“知识”的认识。就拿一个中规中矩从小学、中学、大学毕业的学生来说,能学到那些知识:
语言知识(语文、英语)
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等)
社会知识(哲学、政治、道德、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等内容)
文体知识(音乐、美术、体育等)
语言知识是认知、交流的基础,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相对客观,社会科学则是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否。
大学生毕业后,第一个障碍是社会常识的缺乏,不知道自己的定位,不知道如何表现自己,不知道如何交往。社会按其运行规律在运转,社会知识更多的是要在社会中体验。
知识是伴随着人类改变社会而诞生的,能够改变社会、服务社会的、被人们应用的知识才是真正所学到的知识。也就是通过知识能创造出价值,这样才能改变命运。
按应用的角度来对知识进行划分。可分为日常应用型知识、基础框架知识,专业型知识、创造性知识。
日常应用型知识:比如语言交流、人际交往、社会生活常识、道德情操方面、对事物判断识别方面的等等,其实这方面的知识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学校里会教一些,但对学生的影响有限。比如道德方面,学校的教育功能逐渐在弱化,即便是在教,对学生的影响已经没有过去那么大。因为媒体咨讯太发达了,学生获得的渠道太多了,学校的内容比较教条化。比如人际交往知识,这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灾难性的。大学生毕业后,第一关就是这一关过不去,走到社会上感觉格格不入,其实就是人际交往方面不适应社会,对社会人文环境缺乏了解。这方面学校教的内容估计大部分是“伪知识”,即讲起来很对,用起来就是不那么好用。
还有个例子,上海某大学女研究生,被一个校园保安骗到一个地方,性命不保。一个研究生连基本的社会判别能力都不具备,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学了一肚子知识有什么用?
还有陶冶情操的兴趣爱好类的知识,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有爱好的人在生活中有双倍的欢乐,因为他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中。这方面的知识学校只是象征性的教一下,现在的家长更多的是花大把的钱在外面上各种兴趣班。
基础框架知识,比如语言基础、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这类知识在学校教育中相对完善,也许与专业知识有关联,也许没有关联。小学、中学的教学内容基本是这些东西。还有大学里学的一部分是也是框架基础,比如高等数学等。
专业知识:比如企业管理,比如建筑,比如园艺等。有些框架性知识也许对学习专业没什么帮助,比如学习高等数学与画画没有必然联系,也许多学点数学之类的,对当画家反倒有阻碍作用。专业性知识是为我们提供一份职业而准备学习的,而将来职业也会变动频繁,好多人一生从事好多行业。现在大学生毕业后所学专业与工作对口的比例是很低的。
创造性知识,就是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创造性的应用,比如技术专利、创造发明等;还有通过知识转化的娴熟技能,比如高超的销售技巧相关知识、公众演讲方面的经验等,这些知识更多的是在实践中总结得到的。
知识的获取现在不完全依赖于学校。人生的愿望就是希望对社会有价值,希望日常生活充实。经常需要的日常应用型知识要通过自己应用实践才能体悟到。创造性应用知识要通过特殊的平台或自己的努力获得。特殊的平台可能是某个实验室,某个团队,某个组织等等。创造性知识范围涉及各个方面,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就上面的案例,杨XX在读研究生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武汉大学商学院,经过四年的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本科毕业。这已经是在学习专业知识,这些知识最低的层面来说是为了就业谋生。“商学院”就是为商业服务的,商学院的学生出来,一个考核“成绩优异”的学生,竟然没有用武之地,最后连一个普通的房屋都租不起,我不知道所学的这些知识到底是什么知识,学了之后有什么用?
逝去的人我们不好说什么,可武汉大学这样的名校我不知道应该不应该承担些责任,一个好苗子或许被这样废了。这种所谓排名靠前的大学,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是不是应该为这样的事情而检讨一下?
运用知识创造价值才能改变命运。知识的范围其实很宽泛,并且不一定在学校里学的才是有用的知识,相反有时候在学校里学到的陈旧的过时的知识,甚至是假知识伪知识。步入社会后,青年逐渐才能形成明辨是非和分别真假的能力。运用知识,使之发挥价值才是正道。不仅要学了知识,还要把知识应用好,这两者缺一不可。这起码是大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