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认识教材分析与思考
(2012-03-02 10:22:02)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业务 |
一、各版本教材比较分析
(一)简要编排情况列表(略见附件)
(二)比较
共性:
1、各版本教材都在一年级下册安排了认识人民币单元,其十进关系是后续学习分数小数的基础(包括长度中的十进关系)。
2、多数教材都是先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再学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最后学分数的意义。也就是说与新课程之前的教材比,现在的教材基本都将小数的认识分成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意义”两个阶段来落实。
3、多数教材分数的初步认识都安排在三年级,小数初步认识和意义在三、四年级,分数的意义则安排在五年级。
4、在分数初步认识时,分母一般都局限在10以内。
5、小数初步认识单元学习的内容都是“初步认识”、“大小比较”和“简单加减法”三块内容。
6、在学习素材的选择上,一般就是圆角分、米尺和图形三类。其中人教版初步认识时以圆角分素材引入、以米尺素材展开,小数的意义时则以米尺为只要研究素材;北师大版初步认识时则完全借助圆角分素材,小数意义时则以图形为学习素材;苏教版初步认识时以米尺、圆角分素材为主,意义学习时圆角分、米尺、图形都用。原浙教版则以米尺为素材进行小数意义学习。
差异:
1、只有人教版在一下认识人民币时就出现小数标价识读,其它版本教材均未出现。
2、只有北师大版将小数的初步认识安排在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前,整个单元都借助现实中圆角分与小数数位的对应关系进行编排,未涉及进率。
3、只有原浙教版教材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就渗透了分母是10、100的分数,相应的也出现借助米尺、人民币认识十分之几、一百分之几的例题。而其他版本的教材初步认识时分数分母均限于10以内。
4、除了原浙教版教材小数的认识(意义)是紧接着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编排的外,其他多数教材小数初步认识和分数初步认识都间隔比较多单元甚至很多都跨册编排。
(三)思考
1、小数的认识为什么从以前一个阶段编排改为现在分两阶段编排?
原因恐怕有两方面,首先,学完小数意义后紧接着要学习小数的性质、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名数转化、求近似数等,这就决定如果按一个阶段编排,这一内容要编排在比较高的年段,否则学生学习会遇到困难。而现实情况是,小数早已先于数学来到了学生的面前、学生的生活,特别是当前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学生日常生活中各种渠道都在遇到小数,因此,学生对小数的现实经历还是比较丰富的,不能因为教材体系的需要将小数认识延后。第二个现实原因是,从教学现实来看,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是比较难的,因为它要借助十进分数来解释,学生对十进分数的认识程度会直接制约其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因此,提前编排小数的初步认识对降低意义学习的难度,对概念建构的广度和深度是有好处的。
2、到底选用什么样的材料作为学习素材比较好?
学习素材不外乎三种:圆角分、米尺、图形。仔细分析他们各有优势,圆角分是学生有关小数的最直接的生活经验,学生能很容易理解小数价格所对应的具体钱数,从而能很直观、直接地建立对小数的初步认知,而它的不足则是十进关系是存在于抽象的意义之中的,不具备直观性。米尺素材同时具备十进关系和直观性,它的不足则是准备学习材料比较复杂。图形的优势是表征过程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能更直接的与分数取得沟通,不足则是不利于研究三位小数。因此,总的来说,三种素材各有优劣,但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1)圆角分素材只适合于初步认识时引入、感知、建立联系之用,具体研究十进关系特别是“小数的意义”学习阶段用此素材不利于学生学习。2)米尺素材和图形都可以作为小数意义学习的材料,只要使用得当两者均可,但要注意的是,无论以哪一种素材,都应在适当阶段辅以另一种素材以加深学生对意义的理解。
3、初步认识和意义两次学习的程度如何把握?
像这种同一内容分阶段编排的知识,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目标偏颇,即初步认识时上的过深,上到了意义层面;而上意义时又定位过低,出现低水平重复现象。应基本把握一下几点:1)初步认识时不要离开现实背景、具体的量或具体的图形,而意义阶段可以引入一定量的推理。2)初步认识时一般不超出两位小数,而意义学习阶段需学习三位甚至拓展至更多位数。3)初步认识时一般由具体名数出发先转化为十进分数再得出小数,而意义学习阶段则更多的是从小数出发,对其含义进行各种形式、方式的解读、表征。
4、对教材编排的几点不成熟思考。
1)分数初步认识在三上,而小数的初步认识则编在三下,是否间隔学习时间过长?因为,从实际情况看,很多学生在三下学习小数初步认识时,1分米是十分之一米的转化已经很困难了,有关分数的知识基本遗忘了。
2)分数初步认识时分母是否过小?原浙教版分数初步认识后马上认识小数,而且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就渗透了分母是10、100的分数,相应的也出现借助米尺、人民币认识十分之几、一百分之几的例题。这样对小数的初步认识应该会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