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考研英语必须知道的背景知识:美国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背景资料

(2015-04-09 23:15:53)
标签:

杂谈

考研英语最近五年很喜欢考美国法律背景的文章,而且特别喜欢美国宪法和最高法院的文章。很多同学在这类文章上基本是五题全错。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美国最高法院的九个大法官,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派别。你别不乐意,觉得老娘就是不喜欢美国政治。了解他们,你才能更清楚的知道文章的观点是什么。倾向是什么。而且上考场以后你不至于所以拜托诸位一定看完!
(在微信中我发过这样的句子)
首席大法官
约翰•罗伯茨(John G. Roberts Jr), 2005年9月,由布什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通过,罗伯茨就任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第17任首席大法官。他也是美国两个世纪以来最年轻的首席大法官。
约翰•罗伯茨(John G. Roberts Jr)1955年生于纽约州水牛城,在印第安纳州长大。父亲是一家铁厂的小职员,家中共有4个孩子,童年时家境拮据。1971年罗伯茨考入哈佛大学,但在校成绩优异,曾担任《哈佛法律评论》的执行总编。1976年,罗伯茨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哈佛法学院毕业,1979年,罗伯茨在哈佛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成为最高法院法官威廉•哈布斯•伦奎斯特的助手,随后进入美国司法部长办公室,成为白宫最著名的法律顾问;2003年5月,罗伯茨宣誓就任联邦上诉法院哥伦比亚地区(华盛顿特区)法官,这个法庭被称为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摇篮。罗伯茨任职期间,曾向最高法院递交过39个案件,其中25件胜诉。由于业绩出色,罗伯茨备受业界和客户追捧,被称为“美国最出色的上诉律师”。罗伯茨曾多年在白宫、司法系统工作。在里根政府中,罗伯茨担任总统助理顾问职务,同时兼司法部长特别助理。1989年至1993年,老布什当政期间,罗伯茨担任司法部副部长,作为政府的仅次于司法部长的最高检察官,在最高法院中为政府的立场辩护。罗伯茨持强硬的保守立场,其中一个观点就是反对堕胎。
1:安东尼亚-斯卡利亚 (Antonia Scalia)(1986——) 
安东尼亚-斯卡利亚生于1936年3月11日,是美国法学家。有名的保守派,现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自1986年起担任此职,是目前服务时间最长和最资深的大法官。其父为西西里移民,其母也是意大利裔美国人,曾就读于于纽约市天主教附属学校,之后以名列前茅的成绩毕业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乔治敦大学,1957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赴哈佛大学法学院深造,参与颇负声望的《法律评论》编辑工作。1960年毕业,1961-1967年于克利夫兰一家法律事务所工作,1967-1974年在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部任教,1974-1977年任职于美国司法部,1977年他回到学术界,专任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1986年被罗纳德•里根任命为大法官,接替升任首席大法官的威廉•伦奎斯特。斯卡利亚被普遍认为是最高法院最保守的大法官,反对实践主义司法,支持约束主义司法,他以比较严谨的态度解释国会制定的法律,以比较宽的态度解释州和地方的法律(除非后者与联邦法律或保守的宪政原则相违背)
2:安东尼-肯尼迪(Antony M. Kennedy)(1988——) 
安东尼•肯尼迪大法官,出生于1936年的加州山克拉门都。他毕业于马萨诸塞州的哈佛大学并获得法律学位,之后他开始在加州的旧金山及山克拉门都实习,并于1975年被任命为联邦上诉法院第九巡回审判庭法官。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总统提名肯尼迪(Kennedy)为最高法院法官,且他在1988年正式成为最高法院大法官。自桑德拉•戴•奥康纳退休后,肯尼迪常被认为是最高法院中唯一的摇摆票,在很多投票5:4的案件中处于关键地位。他立场倾向中间偏右。
  3.克拉伦斯-托马斯(Clarence Thomas)(1991——) 
    克拉伦斯•托马斯,美国法学家。自1991年以来担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是最高法院继瑟古德•马歇尔后第二位黑人法官,是最高法院的保守派之一。
托马斯出身贫寒,靠曾是黑奴后代的外祖父抚养长大。他的学业是从神学院开始的。加入耶稣会教团之后,他创建了黑人学生工会并支持黑豹党。耶鲁大学毕业后,历任密苏里州助理检察长(1974~1977)、孟山都公司的律师(1977~1979)、密苏里州共和党参议员丹福思的法律助理(1979~1981)、罗纳德•里根当选总统后,任联邦教育部副部长(1981~1982),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主席(1982~1990)。1990年老布什总统任命其为联邦上诉法院法官,后提名任最高法院大法官以接替瑟古德•马歇尔。于1991年对托马斯的大法官批准国会听证会上,曾是他于EEOC助理的安妮塔•希尔(法律教授,生于1956年)指托马斯曾对她性骚扰,引起轩然大波,事实上安妮塔•希尔的行为纯属诬陷,在后来的参议院中以52比48票微小差距通过了托马斯的任命。在最高法院中,托马斯一直较少露面,但他的投票和决定显示出强烈的保守主义。明确反对流产,支持对不满18岁者的死刑。他拒绝大部分的平等权利法案,认可在战争期间,总统拥有更大的实权,允许宗教组织广泛参与社会活动。没有其他的大法官能够像他那样,把美国特色的怀疑主义精神用到所谓精英(无论是媒体,学术界或者是华府的富有的游说议员)鼓吹的社会工程计划之上,同时他尊重个体的自我依靠精神和选择自由价值,并把这些价值观念带入了最高法院。托马斯大法官持有不同观点,他引用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说法,“如果黑人不能靠自己的双腿直立,那就让他摔倒吧,我要求的只不过是给他一个机会,让他靠自己的双腿站起来,别去管他!托马斯大法官评论道:”如道格拉斯所言,我相信无需大学入学管理者的操心,黑人照样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过好美国人的生活。在1995的种族案子上,托马斯大法官毫不苛责的解释,为什么他认为政府使用种族登记是错误的。各类种族定额以及种族优待的政策都是直接违背独立宣言承诺的,所谓“人人都是受造平等的“原则。平权法案实质上是“种族主义的(家长)专制“,它造成的意外后果可能就和其他形式的歧视一样有害,是危险的。托马斯大法官以他自身的经历来论述,他说:“所谓’善意’的区别对待就是向众人兜售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长期患有明显不可治愈的障碍的人士,如果得不到政府的”特殊”关照,他们无法和其他人一起竞争生存。”他辩驳道:“这类政策等于给这些少数人群贴上了次等人的标签,很有可能把他们惯出一些凡事依赖的陋习,或者,养成所谓”受到特殊待遇-理所当然”的人生态度。托马斯大法官曾誓言决不作和事老或者墙头草,(大法官安东尼•肯尼迪却乐此不彼),因此他在意见书中,突出的强调了原本用来帮助某些人的所谓最新的社会学说,有时候是怎样损害到他们的利益的。正是因为他尊重底层民众的民主,而且比别人更了解贫困的含义,所以他表示强烈反对1999年最高法院决定取消一条禁止闲逛的地方法律。该项禁令是为了减少贫民区的黑社会活动。“法院没有充分的考虑到黑社会的猖獗所带来的恐怖,这使得我们最穷、最可怜的市民每天生活在他们的阴影当中,如同囚犯一样,只好呆在自己的家里。”
克拉伦斯•托马斯大法官是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的功绩的仰慕者(这两位都是古典自由主义者)。他亲身经历过贫困生活、落后的教育以及糟糕的治安,这使得他支持由下至上,分散(反集中的)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说,他拒绝在司法上大范围的执行所谓(政府)提供校车服务,强制加税的一些反种族隔离法令。作为一个在种族隔离学校毕业的学生。托马斯大法官说道:“这简直太让我太意外了,法院怎么这样乐于假定社会上普遍认为黑人应该是次等人。”对托马斯大法官来说,美国政府的指令和控制的政策并没有使得那些最穷的人过得好一点,相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他们只会压制新思维。对于改善教育的问题,托马斯大法官认为宪法没有规定只对州和市的政府准入,也包括了允许宗教团体来参与尝试。2002年托马斯大法官赞同所谓学券制,他再次引用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的说法,教育意味着解放,意味着光明和自由,意味着提升一个人的灵魂到真理荣光当中,这真理之光可以使人得到自由。托马斯大法官接着说出了令人失望的现状:“如今,很多市内的公立学校却拒绝给都市少数族裔的学生于自由。”“当普世实现公共教育的浪漫想法引起那些反对学券制的人共鸣的时候“,托马斯大法官说:” 在贫民区的穷困家庭却只希望给自己的孩子一个更好的教育,对现在的孩子而言,在我们这样的高科技和先进的社会,他们将来好用的上。
  4.露丝-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1993——)
露丝-金斯伯格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1993),195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曾当法学教师和妇女权益律师,1980年被任命为联邦上诉法院哥伦比亚特区巡回审判区法官,1993年由克林顿总统任命为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系最高法院内富有争议的自由派法官之一,坚决主张妇女有堕胎的权利。
1933年3月15日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贫困的犹太人、意大利和爱尔兰移民聚居区中的一个工人家庭,父母是内森•巴德和西莉亚•阿姆斯特•巴德。金斯伯格是家中的次女,但其唯一的姐姐早夭,后来就成为了独女。金斯伯格的母亲从小给她灌输自我努力的价值和重视良好教育的理念,在母亲的熏陶下,金斯伯格在学校学习非常勤奋,成绩优异。据她的同学回忆,她非常好胜,有时甚至到了讨人嫌的程度。在她高中毕业典礼的前一天,金斯伯格的母亲因癌症去世。虽然母亲给她留下了足以支付大学学费的遗产,但金斯伯格自己争取到了足够的奖学金,而将绝大部分遗产留给了她的父亲。高中毕业后,金斯伯格进入了康奈尔大学。在那里她结识了马丁•金斯伯格,即她后来的丈夫。金斯伯格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康奈尔毕业后,与马丁•金斯伯格结婚,并随被征召入伍的马丁•金斯伯格迁居到他的服役地,俄克拉荷马州的Still要塞。两年后马丁•金斯伯格退役,夫妇二人均考入哈佛大学法学院。当时,哈佛法学院的500多名学生,包括金斯伯格在内仅有9名女生。教职员普遍对女学生持歧视态度。然而金斯伯格战胜了种种歧视,成绩优秀,还担当了法律评论编辑。在美国大学的法学院,只有最出色的学生们才能担任法律评论编辑。后来马丁•金斯伯格罹患了睾丸癌,金斯伯格一边继续学业,一边照顾患病的丈夫和尚未到学龄的女儿。幸而马丁后来成功战胜了癌症并顺利毕业。马丁毕业后加入了纽约的一家律师事务所,金斯伯格随他来到纽约,转学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在哥大,金斯伯格再次获得了法律评论编辑的位置,这使她成为第一位在两大名校都赢得这项荣誉的女性。转入哥大一年后,1959年,金斯伯格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
1959年毕业后的金斯伯格虽然有律师资格,但由于育有幼儿,没有律师事务所雇用她。于是她到纽约南区联邦地区法院为Edmund L. Palmieri法官做了两年法律秘书。随后金斯伯格把精力集中在学术研究上。她先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做研究员,后于1963年转入Rutgers大学法学院任法学教授直至1972年。在这段时间内金斯伯格参加了很多推进女权主义的工作。在Rutgers大学,她参加了为新泽西州学校教师争取产假的斗争。1970年,她与其他人共同创办了《女权法律报》(Women's Right Law Reporter),这是全美第一份关于妇女权益问题的专门法律杂志[2] 。 她还开始积极参与美国民权联盟(ACLU)的活动。1972年,金斯伯格成为第一位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获得终身教职的女性。同年,她还成为了ACLU女权计划(Women's Rights Project)的第一任理事长(director)。
金斯伯格继续崭露头角,她加入了全美法律界不同团体中的许多重要的委员会。在这段时间内,她的身影开始出现在美国最高司法殿堂——最高法院。她一共在美国最高法院辩护了6宗争取女权的案件,包括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里德诉里德案(Reed v. Reed 404 U.S. 71 (1971))[3] ,这是美国最高法院第一次将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平等保护条款推及到妇女权益保障的案例。在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作为访问学者短暂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1981年,金斯伯格被当时的总统吉米•卡特提名为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法院法官。此后她在这个位置了工作了13年。
1993年,美国最高法院怀特大法官(Byron R.White)退休,最高法院出现了空缺。当时克林顿政府的女司法部长珍妮特•雷诺(Janet Reno)向克林顿举荐金斯伯格。参议员以96票对3票通过了金斯伯格的确认。1993年8月10日,金丝伯格宣誓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位女性、第一位犹太人女性最高法院大法官[1]
在美国最高法院的政治光谱上,金斯伯格与斯蒂文斯、布雷耶等法官一样认为是自由派。不过她对其他保守派法官投赞成票时也从不犹豫。和其他大法官不同,金斯伯格乐于向公众演讲,用雄辩的语言和满腔的投入感来宣扬自己的女权理念。
金斯伯格1999年被查出患有结肠癌,接受手术、放疗和化疗,但从未因治疗停工过一天。 2009年,她又被查出患有胰腺癌,在纽约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所接受手术,留院观察10天后,她回到工作岗位,同样没有错过一次庭审[4] 。金斯伯格曾于2005年访华,会见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5] ,并赴北大法学院演讲[6]

5.斯蒂芬-布雷耶(Stephen Breyer)(1994——) 
斯蒂芬-布雷耶毕业于马萨诸塞州的哈佛大学并获得法律学位,他曾任职于政府部门及学术界,并从1980年至1990年担任联邦上诉法院第一巡回审判庭法官,且于1990年至1994年晋升为上诉法院首席大法官。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总统提名布雷耶(Breyer)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且他在1994年正式成为最高法院大法官。他被认为是最高法院的自由派。1994年出任大法官的布雷耶,正是上述“美国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他也是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案参与裁决的大法官之一。不过,当年他投的是反对票,而他所在的自由派阵营,以4∶5的微弱劣势输给大法官中的保守派,未能阻止布什胜诉。至今,布雷耶仍然觉得遗憾,他将该次判决称为美国最高法院的一次“自残”。   
       布雷耶在中国法学界很知名,与他的几部著作在中国相继出版、颇受欢迎有关,其中包括法律出版社日前出版的《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有此,今年来布雷耶家中两次遇贼,也成了中国网络上的热门花絮。我们采访前提及此事,布雷耶承认确有此事。  “你们知道,我很勇敢的。”布雷耶风趣地说,当时他对着那个手拿大砍刀的劫匪大声呵道:“拿去,给你钱!”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在私人时间内是没有保镖的,近年来大法官遇劫的新闻并不鲜见。布雷耶戏称,“他(劫犯)不知道我是大法官,不然他可能就要更多的钱了。”布雷耶告诉财新记者,大家会以为大法官很有钱,“其实,在美国,我们法官的收入并不高。”   
1993年春天,时任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拜伦•怀特(Byron White)主动宣布退休,大法官席位出现空缺。布雷耶进入总统克林顿的提名视野,受约前往华盛顿面谈。不巧,布雷耶骑自行车郊游遭遇车祸,被撞断肋骨。与克林顿会面时,他伤痛未退,喘气都略有困难,根本无法认真交流。会面后,克林顿放弃了提名布雷耶,他对幕僚们称:“我想要一个有灵性的大法官。“ 当年,露丝•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经克林顿提名并最终成为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金斯伯格的大法官宣誓就职仪式上,布雷耶主动前来参加,并微笑着观看典礼,这个细节让克林顿十分感动,认为布雷耶是一个“内心豁达的人”。     
     1994年4月,另一时任大法官哈里•布莱克门(Harry Blackmun)宣布退休,布雷耶再次被举荐。这一次,举荐者先寄了一盘录影带给克林顿,内容是布雷耶接受一群俄罗斯法官来访时发表的机智诙谐的演讲。这次,布雷耶获得了克林顿的提名。当年6月29日,美国参议院以87票对9票批准他就任大法官。宣誓就职前,布雷耶调侃称:“还好这次没有从自行车上掉下来。”    
     担任大法官18年来,布雷耶被视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中人缘最好的大法官,即便是观点相异的保守派大法官,也同他交情不错。 2007年出版的知名畅销书《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The Nine: Inside the Secret World of the Supreme Court)中,布雷耶被描绘为“长袖善舞”,但这不是贬义词,而是形容他的灵活与务实。    
  布雷耶的思想开放,注重解决现实问题,不拘泥于传统的法律教条和死板的司法观点。作为一个自由派的大法官,他并不像诸多著名先辈那样,热衷于通过重要案件的判决,推动社会变革。在他看来,许多事应该交给人民用选票选出的国会议员来操心,法院最好不要越俎代庖。根据葛维宝教授统计,1994年到2005年,美国最高法院动用司法审查权,推翻国会立法的判决中,布雷耶只在28%的案子中投了赞成票,是最不情愿推翻国会立法的大法官。布雷耶成为大法官之后,他仍然坚持研究和写作,有不少著述问世。其最新著作《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由中国最高法院的法官何帆译成中文。
  何帆称,翻译布雷耶的书“是一个充满愉悦、挑战和启发的过程”。他认为,中美两国的最高法院存在很大不同,但这并不影响布雷耶的观点对思考“中国问题”的启发。2012年,斯蒂芬•布雷耶(Stephen Breyer)访问清华大学,作题为《美国政府体系中的最高法院(The Supreme Court in the American System of Government)》主题演讲。
   
6.塞缪尔-阿利托(Samuel A. Alito, Jr)(2006——) 
塞缪尔•安东尼•阿利托现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2006年1月31日被乔治•沃克•布什任命为最高法院大法官。阿利托曾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及耶鲁大学法学院,1990年被老布什任命为第三巡回上诉法院法官。他是第110位最高法院大法官,接替退休的桑德拉•戴•奥康纳。他被认为是最高法院的保守派。 


7.索妮娅-索托马约尔(Sonia M. Sotomayor)(2009—)
索尼娅•索托马约尔,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出生在纽约贫民区,父母来自波多黎各。她于1976年至1979年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求学,1979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92年,她担任纽约南区法院法官,并在1998年担任美国联邦第二巡回上诉法院法官至今。
40多年前,一名纽约贫民窟女童梦想将来成为法官;如今,这名拉美裔女子叩响了美国最高法院殿堂之门。当索尼娅•索托马约尔在2009年5月26日获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提名、有望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拉美裔最高法院法官时,这不仅是美国4000多万拉美裔的荣耀时刻,也是一名寒门女子个人奋斗的最佳注脚。
8月6日,美国参议院以68票赞成、31票反对的表决结果,批准了联邦上诉法院女法官索尼娅•索托马约尔担任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提名通过后说,他相信索托马约尔能胜任这一职务。8月8日 索尼娅•索托马约尔宣誓就任美国最高法院法官,接替6月退休的法官戴维•苏特,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拉美裔最高法院法官。
分析人士认为,除在法律界拥有声望外,索托马约尔作为女性、少数族裔和政治上中间偏左等特点也是她获得提名的重要原因。索托马约尔的政治立场与她将要接替的苏特相近,因此不会改变最高法院内自由派和保守派的比例,因而也不太可能使该法院的判决倾向发生变化。
奥巴马在公布提名人选时说,他期待现年54岁的索托马约尔不仅给最高法院带来多年法律生涯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还带来多彩人生旅程中汲取的智慧。
索托马约尔的父母来自美国海外领地波多黎各。她出生在纽约市布朗克斯区一个政府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住宅区内。索托马约尔9岁那年,父亲去世,抛下两个孩子。她的母亲在一家戒毒诊所当护士,靠微薄薪水养活一家三口。
索托马约尔后来回忆说,母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设法把她和弟弟送进一所教会学校,还买下了社区内仅有的一套百科全书。小时候,索托马约尔最爱看系列侦探剧《南希•德鲁》,渴望长大以后成为像剧中少女神探那样的警探。不过,8岁时,她被诊断患有儿童糖尿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医生劝她打消当警察的念头。不久,她把对南希的崇拜转移到另一系列法制剧《佩里•梅森》上面,发誓将来要当法官。 “我发现,法官是那间屋子里最重要的角色,”索托马约尔1998年获任联邦上诉法院法官后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
从布朗克斯区的天主教会高中毕业后,索托马约尔考入名校普林斯顿大学,迈出改变人生的重要一步。她后来回忆说,从布朗克斯踏进普林斯顿校园,她当时感觉自己“降落在异国他乡”。头一年,她甚至不敢在课堂上举手提问,“我又胆小,又别扭,不敢提出问题”。不过,4年后,索托马约尔以当届普林斯顿大学“最优等生”的荣誉毕业。1979年,她取得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求学耶鲁期间,她还担任《耶鲁法律杂志》月刊编辑。
即便如此,索托马约尔总觉得与所处环境格格不入。“尽管我在普林斯顿、(耶鲁)法学院待过多年,干过各种法律工作,但还是不能完全融入我所在的圈子,我总是在考虑自己合不合拍。”索托马约尔在耶鲁的大学同学罗伯特•克洛瑙夫证实了她的这种角色挣扎感。他说,在上世纪70年代的语境中,一个带有波多黎各口音的女子可能面临双重歧视。克洛瑙夫说,两人讨论过索托马约尔那种出身背景者的困境,索托马约尔使他明白,“即便他们是耶鲁学生,也不得不去克服重重障碍”。
从耶鲁毕业后,索托马约尔一度进入纽约曼哈顿地区检察官办公室工作,同时接手一些私人法律事务。1992年,她迎来人生另一重大转机。当时,纽约州出身的民主党籍联邦参议员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与同州共和党籍联邦参议员阿方斯•达马托达成一项交易,由两人分享纽约联邦地区法院法官人选推举权。索托马约尔获莫伊尼汉推举,并得到时任总统乔治•H•W•布什提名。
1995年,索托马约尔因一桩案子的判决成为全国名人。那一年,美国职业棒球联赛因球员罢赛一度濒临瓦解,球员和球队老板最终把官司打到联邦地区法院。作为主审法官,索托马约尔做出有利于球员的判决,敦促球队老板与球员们达成新的劳动协议,从而挽救了美国职业棒球业。
索托马约尔本人是狂热的棒球迷。这一判决下来后,美国棒球界和部分媒体对索托马约尔充满溢美之词,甚至称她是职业棒球历史上最辉煌的名人。
索托马约尔则借用棒球术语描绘了这一关键判决。“当你看到外场手后退到场边跳起时,这一刻时间暂时凝固了,你得最终判断出这是一记本垒打、二垒安打、一垒安打或是出界。”
“棒球判决”令索托马约尔声名鹊起,在纽约联邦地区法院80多名法官中脱颖而出。1997年,时任总统比尔•克林顿提名她为联邦上诉法院法官。然而,这一提名遭到共和党人顽强阻击。他们担心,一旦索托马约尔成为联邦上诉法院法官,她的拉美裔背景将使她成为最高法院法官的有力候选人。
经过一年多争斗,索托马约尔的提名最终于1998年获参议院通过,成为设在纽约市的美国第二巡回上诉法院法官,踏上通往最高法院的最重要一块跳板。
8.埃琳娜-凯根(Elena Kagan)(2010——)
2010.8.6 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为埃琳娜.凯根进入最高法院在东厅举行庆祝晚宴之前,于总统办公室签署委任状。
艾琳娜•卡根现年50岁,1960年出生于纽约,1977年毕业于著名的亨特高中,1981年获得普林斯頓大学历史学士学位,1983年获得牛津大学哲学碩士学位,1986年成為哈佛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从哈佛毕业后,卡根曾在华盛顿一家著名的律师事务所工作过兩年,这是她仅有的个人法律从业经验。之后,卡根前往芝加哥大学教授法学。1999年,卡根被提名上诉法院法官,但未当选。她后來担任大法官馬歇尔的秘书,当過参议院工作人员、白宮律師和克林頓政府的国内政策助理。卡根在克林頓执政时期就因在政策顾问们之間消弭了分歧而贏得了美名。之后,卡根在哈佛大学任职,成为该校著名的法学教授。2003年,布什当政期间,卡根被任命为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是首位女性但任此职位。而在担任哈佛法学院院長6年期间,她让保守派的学者们也能夠在这個左翼领先的校园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