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离婚率催热婚姻家庭咨询业务
(2013-08-27 11:16:03)
标签:
情感 |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内地离婚率直线上升。1980年中国内地结婚7,166,000对,离婚为341,000对,离婚率为0.7%。至1995年,结婚为9,297,000对,离婚则达到1,055,000对,离婚率为1.8%。
“2010年10月10日,一位朋友去民政局领结婚证,发现,办理结婚业务的人少之又少,办理离婚业务的人是大排长龙!引得朋友好一阵郁闷:原来现如今离婚这么流行啊!”最近关注了这样几组统计数据:据2010年国家相关部门统计,中国广东的离婚率达到了35%,位居全国第四, 纵观这组生冷又骇人的数字,联系到发生在我们身边形色各异的离婚故事,解读婚恋研究人士总结出来的经济纠纷、婚外情、生育率负增长、手续简化离婚更容易、打工分居导致家庭破裂、爱情期望值更高等一系列新问题,更加迫切的告诉我们,中国急需解决婚姻家庭问题的专业人士。
离婚率高居不下,婚姻家庭咨询师紧缺
离婚率居高不下,让整个社会都开始担心起来。记者通过网站搜索到中国新兴职业”婚姻家庭咨询师”,得知他们是解决婚姻问题的高手,便悄悄地走进婚姻家庭咨询师培训课堂。
来自北京华夏思源的婚姻家庭咨询师培训中心的专家告诉记者,“现在离婚率这么高,急需婚姻家庭咨询师来帮助解决问题。对于结婚人群,一方面应加强婚前心理培训,明确婚姻的性质;另一方面,可以在离婚登记处设立离婚劝解室。”据统计如果设立了“离婚劝解室”,可降低30%左右的离婚率。现场,记者看到大约有150人前来参加此次讲座,其中一位听讲座的学员告诉记者:" 在西方国家,平均每300--500个家庭,就有一个“婚姻家庭咨询师”,是一个受人尊敬、发展空间大的职业。在我国这一职业则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现在高离婚的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尤其80后年轻人对婚姻的期盼很高,但婚姻的基础却比较差。要从伦理道德和法律两方面同时着手来解决问题,所以,婚姻家庭咨询师这个职业很有意义,同时婚姻咨询是个神奇而又充满魅力的职业,早加入进来可以早受益。
把脉婚姻 对症下药
“生病,大家都知道应该去看医生,其实婚姻出现问题,同样需要治疗,治疗及时得当的话,婚姻就能重新焕发活力。” 东莞恺德教育机构的负责人陈燕湘老师告诉记者,“婚姻家庭咨询师”就像医生一样,对生病的婚姻家庭进行诊断,寻找问题的症结,为有“疾患”的婚姻对症下药,甚至动手术。
今年2月,身陷婆媳战争漩涡而苦恼不已的张先生,通过网络搜索找到培训中心的老师。张先生是东莞一家事业单位的主管,妻子郭女士在房地产公司从事管理工作。郭女士生下儿子后,张先生的父母便从老家来东莞帮忙带孙子。刚开始媳妇和公婆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育儿思维就不太一致,偶有摩擦,但总体也相安无事。小孩两岁以后,早期教育被提上家庭日程,老人认为小孩要有好的将来,就必须考高分,读名牌大学。因此老人开始每天在家,教小孩认字、识数、背唐诗。但郭女士曾在国外留学,在孩子教育方面,更注重小孩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而非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教育问题之争也触发了其他矛盾,一点鸡毛蒜皮的事也能引发家庭大地震。被夹在中间的张先生两面受敌,长久下来,婆媳问题没有解决,夫妻关系也出现了恶化,并形成恶性循环。
在张先生的帮助下,老师巧妙地将老人和郭女士约出来聊天。在咨询室,老人声泪俱下,说为儿子媳妇买菜、做家务、接送和辅导小孩,媳妇不但不领情,还处处挑剔。在咖啡厅里,郭女士也历数老人的不良习惯,反感老人事无巨细都要插手,年轻人稍为不满,就被扣上“对长辈不敬”的帽子。通过三方描述,老师认为家庭矛盾的根源在于,父母介入家庭事务过多,取代了张先生夫妻的父母角色,从而导致张先生和郭女士在家庭里,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并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作为父母的责任感。其次就是双方不够包容,互相把对方看作外人。因此,专家首先建议老人回归自己的生活,不要过多参与儿子媳妇的家庭事务,张先生和郭女士则应主动承担做家务、教育辅导等家庭任务。从此老人专心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不再插手家中事务。郭女士上班忙工作,下班顾家里,虽然身累但心不累。几个月后婆媳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夫妻关系问题也迎刃而解。
新兴职业,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