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听心理学专家杨凤池讲座
(2012-04-12 13:04:03)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听心理学专家杨凤池讲座作者:前世今生
昨晚应朋友之邀,去平声影院听心理学专家杨凤池的讲座。杨先生是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特邀专家,相比较而言,我喜欢李子勋多于杨凤池,李子勋的书买过好几本。七点影院里一楼已座无虚席,二楼也有人。我和女友全场转了一圈,总算在边角找到座位。没想到心理咨询在平顶山得到这么大的认可。讲座是市妇联和平顶山华夏心理咨询中心协办的,主题是《亲子关系和婚姻家庭》,现代人的两大软肋。
七点半讲座开始,杨先生像在电视上一样,讲话慢悠悠的,语调平稳,节辏舒缓,不急不躁,大智若愚。其实这正是心理咨询师的独特之处。心理咨询不是教育,是引导协助求助者深化自我认知。在亲子关系内容中,杨先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好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最差的教育是给孩子讲人生大道理,给孩子上课。”这些观点可能和大部分家长的认知不太一样吧。中国家长最爱做的功课就是坚持不懈地给孩子灌输人生大道理,包括我以前。杨先生总结了教育的三大误区:一重少年,轻童年;二 重物质,轻精神; 三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心理素质培养。教育遵循的一个最基本原则是:“家长所说所做的一切都是让孩子好,而不是让自己舒服。”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伤害都是打着让孩子成功的旗号,成功的教育大部分是令家长不太舒服的,家长要善于“克制”自己,只要孩子能成长,我们怎么样都应该承受。李子勋在亲子教育中也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家长首先是和孩子搞好关系,然后才是教育。关系好了,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杨先生指出:6-7岁这个阶段最重要,是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养成爱学习好习惯的关键期。只要在这个阶段养成好习惯,以后一般不会出太大问题。可现在我国的教育太功利了,小学并没有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导致孩子厌学。想起女儿读一二年级时,每次考试生字默写错就罚写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小学大部分时候考试卷子要重抄重做,不知道这样培养的孩子还对学习有什么强烈的兴趣。女儿读四年级时,正上课窗外飘起了雪花,她惊奇地叫了一声下雪了,结果被老师以不注意听讲当场挨训罚站,最后还把我这个家长请去才了事。一个爱美爱大自然的幼小心灵就这样被老师貌似正确的教育扼杀了。我也做过老师,如果是我,我会停讲几分钟,让孩子们欣赏观察飘舞的雪花,然后一起朗读一些有关雪花的诗。我记得我教初中一年级时,有篇课文《枣核》是写海外游子思乡的文章,当时正流行费翔的《故乡的云》这首歌。讲课时,我让班里歌唱得最好的一男生唱了费翔的这首歌,然后才引入了这篇课文。我想这样更容易让孩子们理解爱国思乡的感情吧。生在国外的孩子真幸福,他们在课堂上可以坐得歪歪扭扭,可以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课,可以提异想天开的问题并得到老师的热情解答。
童年期和少年期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灵最稚嫩,需要老师和家长格外关注和呵护。如果这个时期受到伤害而没及时化解,可能会影响一生。三毛读小学时,数学成绩考得差,数学老师让她站在黑板前,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大羞辱了她一番。敏感自尊的三毛从此休学在家,得了自闭症,拒绝和外界接触,呆在家里好几年。后来她远走天涯,离群所居,生活在浩瀚的撒哈拉大沙漠。写的文章和歌自始至终弥漫着淡淡的忧伤,《梦里花落知多少》《哭泣的骆驼》《橄榄树》《滚滚红尘》。这些都很忧伤消极。中年她放弃生命自缢,实际上都跟她童年的这个创伤有关。这是当年羞辱她的数学老师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结果。
杨先生还指出,孩子在初二、高二这两个阶段比较重要。初二大部分孩子处于青春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叛逆期。这个阶段孩子和家长的关系最紧张,有的甚至成了“敌人”。叛逆期也叫分离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重要期。心理学女博士徐浩渊在一本书的开头这样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以让人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不知道父母们读了徐博士这段话有何感想。那些大学毕业甚至结婚了还依赖父母的孩子,那些“啃老族”,不能都怪孩子吧,这种状况父母应该负很大的责任。
徐浩渊博士在《每个人都有心灵伤痕》一书中阐释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中什么是真爱、什么是非爱行为。什么是真爱?衡量真爱的两把尺子是:“真爱行为是一种抚育自身和他人情感与精神成长的行为;真爱行为助长个体行为的责任感。非爱是以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我很赞成徐博士的这个观点,也希望大家对照自身检查自己,我们对孩子对爱人是否是真爱行为。
七点半讲座开始,杨先生像在电视上一样,讲话慢悠悠的,语调平稳,节辏舒缓,不急不躁,大智若愚。其实这正是心理咨询师的独特之处。心理咨询不是教育,是引导协助求助者深化自我认知。在亲子关系内容中,杨先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好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最差的教育是给孩子讲人生大道理,给孩子上课。”这些观点可能和大部分家长的认知不太一样吧。中国家长最爱做的功课就是坚持不懈地给孩子灌输人生大道理,包括我以前。杨先生总结了教育的三大误区:一重少年,轻童年;二 重物质,轻精神; 三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心理素质培养。教育遵循的一个最基本原则是:“家长所说所做的一切都是让孩子好,而不是让自己舒服。”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伤害都是打着让孩子成功的旗号,成功的教育大部分是令家长不太舒服的,家长要善于“克制”自己,只要孩子能成长,我们怎么样都应该承受。李子勋在亲子教育中也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家长首先是和孩子搞好关系,然后才是教育。关系好了,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杨先生指出:6-7岁这个阶段最重要,是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养成爱学习好习惯的关键期。只要在这个阶段养成好习惯,以后一般不会出太大问题。可现在我国的教育太功利了,小学并没有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导致孩子厌学。想起女儿读一二年级时,每次考试生字默写错就罚写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小学大部分时候考试卷子要重抄重做,不知道这样培养的孩子还对学习有什么强烈的兴趣。女儿读四年级时,正上课窗外飘起了雪花,她惊奇地叫了一声下雪了,结果被老师以不注意听讲当场挨训罚站,最后还把我这个家长请去才了事。一个爱美爱大自然的幼小心灵就这样被老师貌似正确的教育扼杀了。我也做过老师,如果是我,我会停讲几分钟,让孩子们欣赏观察飘舞的雪花,然后一起朗读一些有关雪花的诗。我记得我教初中一年级时,有篇课文《枣核》是写海外游子思乡的文章,当时正流行费翔的《故乡的云》这首歌。讲课时,我让班里歌唱得最好的一男生唱了费翔的这首歌,然后才引入了这篇课文。我想这样更容易让孩子们理解爱国思乡的感情吧。生在国外的孩子真幸福,他们在课堂上可以坐得歪歪扭扭,可以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课,可以提异想天开的问题并得到老师的热情解答。
童年期和少年期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灵最稚嫩,需要老师和家长格外关注和呵护。如果这个时期受到伤害而没及时化解,可能会影响一生。三毛读小学时,数学成绩考得差,数学老师让她站在黑板前,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大羞辱了她一番。敏感自尊的三毛从此休学在家,得了自闭症,拒绝和外界接触,呆在家里好几年。后来她远走天涯,离群所居,生活在浩瀚的撒哈拉大沙漠。写的文章和歌自始至终弥漫着淡淡的忧伤,《梦里花落知多少》《哭泣的骆驼》《橄榄树》《滚滚红尘》。这些都很忧伤消极。中年她放弃生命自缢,实际上都跟她童年的这个创伤有关。这是当年羞辱她的数学老师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结果。
杨先生还指出,孩子在初二、高二这两个阶段比较重要。初二大部分孩子处于青春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叛逆期。这个阶段孩子和家长的关系最紧张,有的甚至成了“敌人”。叛逆期也叫分离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重要期。心理学女博士徐浩渊在一本书的开头这样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以让人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不知道父母们读了徐博士这段话有何感想。那些大学毕业甚至结婚了还依赖父母的孩子,那些“啃老族”,不能都怪孩子吧,这种状况父母应该负很大的责任。
徐浩渊博士在《每个人都有心灵伤痕》一书中阐释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中什么是真爱、什么是非爱行为。什么是真爱?衡量真爱的两把尺子是:“真爱行为是一种抚育自身和他人情感与精神成长的行为;真爱行为助长个体行为的责任感。非爱是以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我很赞成徐博士的这个观点,也希望大家对照自身检查自己,我们对孩子对爱人是否是真爱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