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虎妈做客《杨澜访谈录》:如果重新选择我不会改变

(2011-07-01 11:26:01)
标签:

虎妈

虎妈战歌

我在美国做妈妈

虎妈蔡美儿

杨澜

育儿

    杨澜问道,“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一遍,你依然会坚持这样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么?”“一定会,我还是会选择这样的方式,不会改变。”蔡美儿毫不犹豫的回答。

http://s11/middle/67e23fb6ga6f9b8ff64ca&690

杨澜访谈录微调查“虎妈家规”你赞同几条?

  你知道“虎妈”吗?你是否看过《虎妈战歌》?你可曾听闻“虎妈”为自己女儿所定下数条严苛的家规?

  ◆不准在外面过夜 ◆不准参加玩伴聚会 ◆不准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

  ◆不准在体育和文艺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

  ◆不准演奏其他乐器而不是钢琴和小提琴 ◆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看过之后,你会赞同几条?

  在《杨澜访谈录》对话蔡美儿之前的半个小时里,节目组在围脖上发起的一条投票显示,八成的人们都赞同“不准在外过夜”,而其他几条,赞同者寥寥无几。大家都觉得,在提倡“还孩子一片自由天空”的今天,这样的家规是不是过于严厉?

  虎妈现象缘何纷争半年

  其实对“虎妈”现象的争论,从年初至今,纷纷扰扰已经半年有余。一位贴上“中国妈妈”标签的蔡美儿,不仅引起美国人对教育应该是“放养”还是“圈养”的讨论,也在国内不断强调“为孩子减负”的大环境下,引起热议。

  杨澜曾开玩笑说自己是一个“过于宽松”的母亲,不会给孩子定下过多的家规,更不会以这样严苛的方式去要求孩子。而作为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的蔡美儿,为什么会如此坚持这样的教育之道?

  《杨澜访谈录》的采访现场,一个“慈母”对话一位“虎妈”,这一问一答之间,又会擦出多少火花?

  如果在中国“虎妈”说自己也许变“猫妈”

  采访一开始,蔡美儿就说到自己并没有想到这本书会引起这样大的反响。之前自己的女儿还在怀疑是否有人会愿意读这样一本自传类型的书,所以这本书并不是教大家怎么样教育孩子,只是自己故事的一种分享。而且,蔡美儿的严苛,也是在美国相对宽松的教育大环境的背景下,从家长的角度所找寻的一种教育上平衡。因为美国的孩子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学校,三点放学之后的时间,可以有很多课外活动的选择。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家长们让孩子凭自己的喜好支配时间,更多的孩子都是选择了闲玩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其实很多孩子在长大之后反而会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在自己小的时候不严格管教自己多一些?

  当杨澜和蔡美儿说起当下中国孩子的学习生活时,蔡美儿惊讶的说她不能想象现在中国的孩子每天要从早上七八点一直学习到五六点,回到家后还要继续做作业,她说“如果我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一定会调整我的教育方式。”

  “虎妈”和“虎爷爷”——如果重新选择我不会改变

  杨澜问道,“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一遍,你依然会坚持这样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么?”“一定会,我还是会选择这样的方式,不会改变。”蔡美儿毫不犹豫的回答。有趣的是,在随后的论坛活动中,当杨澜把这个问题问向蔡美儿的父亲时,也得到了一字不差的相同答案。杨澜笑称“虎爷爷”“虎妈”的基因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真正的传承。

  那么蔡美儿年少时经历的“虎爸”式教育又有怎样充满笑与泪的故事?已经逐渐调整自己教育方式的虎妈为什么说现在每天和女儿的相处“还是像打仗一样”?严苛性教育和培养孩子的创造性之间究竟有多大矛盾?究竟中美教育环境的现实差异在哪里?为什么象牙塔中高智商低情商的例子屡见不鲜?为什么会有一些大学生在完成了“一定要上大学”的目标毕业之后,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中国式教育在美国引起的赞同和批判,究竟有着怎样深度的文化背景?

 7月9日、7月16日《杨澜访谈录》,杨澜对话“虎妈”蔡美儿,一严一慈的两位不同母亲“言语交锋”,东方卫视,精彩敬请期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