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安康现当代文学人物回望:赵攀强

2022-12-17 10:52:03
标签: 文化 散文

安康现当代文学人物回望:赵攀强

 

赵攀强,19678月出生于旬阳县吕河镇中华村,19877月参加工作,199512月调入县直部门,曾任旬阳报社编辑记者、县委通讯组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等职。他坚持“左手写新闻,右手写散文”,先后出版个人散文集《旬河浪花》《汉水情思》《秦巴放歌》《太极城絮语》《留住乡愁》《母亲的升子》等6部。201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赵攀强的创作生涯是从19875月开始的,那时他将要从安康农校毕业,被派到旬阳县吕河实习,正赶上耕牛发生“疫情”,他和兽医员一道翻山越岭救治。看到农民视为“命根子”的耕牛成群死掉,心如刀绞。他反复思考,认为“疫情”为耕牛误食青杠树叶中毒所致,于是很快研究出医治方案,效果明显。他还写出《耕牛误食青杠树叶会中毒》的稿件,旬阳广播及时播出了这条消息,而且是反复广播,连播三天,《安康日报》也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了这条消息。广大农民用他提供的方法防治,挽救了无数耕牛的生命。没想到一篇小稿竟然发挥出如此巨大的作用,从此他写作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

在小河区工作的那些年,他白天工作,晚上写作,写出大量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发表在各级新闻媒体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组织的肯定。1995年底,他被调入《旬阳报》社工作,成为靠写作走上新闻之路的人。

赵攀强在县委宣传部工作的十几年,是他人生的黄金期,辛勤工作创造了旬阳新闻宣传的辉煌成果: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好榜样陈分新、党的义务宣传员黄世和、公民道德的好典型龚德银、外出务工的好青年陈明钰、尊老敬老的好党员陈彦坤等一大批全国重大典型相继涌现;旬阳“阳光选人”的做法在全国推广;旬阳对外宣传在《陕西日报》连年发稿突破百篇;旬阳县委宣传部连续10年被评为全省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他个人在各级媒体刊登各类文学作品和新闻稿件逾千篇,获奖50余次。

赵攀强的散文写作纯属“无心插柳柳成荫”。家乡的一草一木都会牵动他的每一根神经,常常令他感动,从而产生激情,始终把宣传旬阳作为自己的责任与担当。1990年夏季,他下乡来到仁河口乡水泉坪,眼前的美景让他沉醉。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起床,坐在煤油灯下写出散文《水泉坪风景》,很快被《安康日报》发表。之后,他又多次前往水泉坪,先后写出《再访水泉坪》《水泉坪记事》《夜宿水泉坪》等散文作品。他多次深入蜀河,先后写出《千古风云话蜀河》《蜀河古镇令人神往》《探寻蜀河古镇》等散文作品,发表在省市等报刊媒体网络上,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攀强先生住在太极城,热爱太极城,他曾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描写过太极城,生怕“中华太极城”养在深闺人不识,其散文佳作《太极成风景》《走进太极城》《山水太极城》相继在中省市报刊陆续推出,甚至遍及港澳台地区及海外的报刊媒体,尤其是《绿水环绕旬阳城》《又闻水笑声》等散文佳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副刊刊登,长时间爆棚网络和微信圈。

镌刻在赵攀强童年记忆深处的那个村子那些人情那些物什,他更是情有独钟,常写常新。散文《我爱家乡观音堂》《毛公山琐记》《家乡的卧牛山》《故乡的小河》《故乡的吕河》《来家垭往事》《老宅古树》《故乡的老屋》《老屋门前的竹园》等,合称故乡十章,这些散文作品先后在《散文选刊》《陕西日报》等报刊发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个小小的村庄,一个个邮票大的地方,他像许许多多的作家一样深情地眷恋着故土,能够写出这么多地文章,而且互不雷同,篇篇生动,没有真挚感情是根本写不出来的。

赵攀强的亲情散文写得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尤其是他散文作品的“母亲系列”,感动了无数人。《怀念母亲》《母亲的升子》《母亲的茶饭》《母亲的捶布石》《幸福是碗姜汤面》等,饱含真情,篇篇精彩,在读者心中产生共鸣,多篇散文网上的点击量逾百万。

赵攀强在新乡土散文写作上的探索和实践,引起社会关注和学界认可:20114月,赵攀强应邀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海内外华语文学笔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乡愁,一杯千年的陈酿》的发言;20145月,赵攀强应邀参加在陕西蓝田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西部散文家论坛,并在会上作了题为《乡村依然美丽——浅谈新乡土散文》的发言;2014614日,《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社在北京为赵攀强举办了新乡土散文研讨会,时任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彬出席会议,他说赵攀强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坚持了散文写作的真实性,难能可贵,人民日报也以《乡土散文写作的真实性》为题对研讨会情况进行报道;20155月,赵攀强应邀再次参加在四川广元举办的第五届中国中西部散文家论坛,他在会上作了题为《新乡土散文的三性》的专题发言,受到论坛的肯定和作家的好评。

他出身农家、热爱农民、关注农村,情系乡亲,始终为故乡写作,每篇作品都饱含着质朴可贵的乡村情结和山野风韵,彰显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人格魅力和文化良知。最近,他的散文集《留住乡愁》集中反映了作者“热爱家乡、情系故土”的赤子情怀,体现出了“文人要为时代为社会立言”的创作精神,尤其是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留住乡愁,回归乡土”的思想主题,揭示了我国农村目前面临的现状和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20169月,他的《留住乡愁》荣获首届“丝路散文奖”。他的散文《在那大山深处》《又闻水笑声》《母亲的升子》《母女亲的茶饭》《兰草花儿开》《油桐花开》《家乡的嫩玉米》《不语的表叔》《乌手指的小姑娘》能够多次入选中小学语文课辅教材和考试卷,正是他多年执著散文写作的友情回报和真情报答。(梁真鹏)

(来源:20221216日《安康日报》文化周末)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