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兰草花儿开
赵攀强
陕南秦巴山中,随处可见兰草。
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一种植物,漫山遍野都是,花儿并不好看。就是这种普普通通的兰草,旬阳在征集县花时竟然选中了它。
一时间,兰草走进千家万户,《兰草花》唱红山乡,民俗歌舞剧《兰草花儿开》也搬上舞台,成为汉水文化的奇葩。
作为生在深山长在深山的山里人,我对兰草不以为意,更对这种文化现象不得其解。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冬日,妻子下乡归来,手中提着一个口袋,里面装着几株兰草。她说:“今天下乡到棕溪镇,山上到处都是兰草,同事们挖了很多,车的后备箱都装满了,好不容易才抢到这点儿。”我说:“有啥好抢的,这种野草没有什么稀奇的。”随之将其丢在楼顶一角。
一个月后,妻子问我把兰草栽了没有。我说:“忘记了。”妻子催促我快去移栽。我说:“天寒地冻,又没浇水,肯定冻死了,或者干死了。”不过,我还是陪妻子上到楼顶。
真是惊奇!楼顶一角那几株兰草还活着,根系还是那样发达饱满,叶子还是那样茂盛。这时已是数九寒天了,大地一片荒凉,山坡没有绿色,邻居家的花园也是枯枝败叶一片,唯独这窝兰草带给自然一丝绿意,彰显着极强的生命力!
没想到兰草如此耐寒、耐旱,还四季常青,仅凭这三点,我就没有理由不爱它!
我显然是兴奋了,跑到街上买回两个大大的花盆,取回两盆沃土,将那窝兰草一分为二,栽到两个花盆里,然后浇足水分,放在书房窗外的阳台上。
冬去春来,花盆里的兰草根部生发了新芽,新芽旁边还冒出筷子粗的花茎,两盆各有一株,嫩绿可人。
这天下班回家,刚刚打开房门,满屋奇香,沁人心脾。我问香从何来?妻子说兰草花开了。
两个盆子仅仅只有几株花茎,每株花茎仅仅有十个花骨朵儿,能香溢满屋吗?实在让人难以置信!妻子说:“兰草花与众不同的就是它的奇香,不然山里人为什么这样爱它呢?”
第二年春天,每盆兰草又长出两株花茎,每株花茎又长出十个花骨朵儿,香气浓浓,弥漫室内室外。
今年春天,两盆兰草更加郁郁葱葱,枝叶繁茂,每盆长出十株花茎,每株花茎开出十个花骨朵儿,密密麻麻,好似竖起的两盆小风铃,随风飘拂,朵朵飘香,令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
我对妻子说:“兰草花自从栽到盆里我就没有好好管它,可是它却越长越旺,越开越多,你拿回来的这窝兰草真好呀!”妻子说:“不是我拿回来的兰草好,是所有兰草本来就好,你看漫山遍野的兰草花,谁又管它了?开得那样好!”
是呀!兰草就像朴实的山里人,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过分的奢求,平平淡淡,自自然然,只要拥有一点土壤和阳光,它就会拼命地生长,尽情地绽放,用自己顽强的生命给人力量,用自己幽微的芳香给人梦想,用自己生命的绿色给人希望!难怪旬阳人要把兰草花作为县花,难怪山里人要唱着《兰草花》走遍天涯,我是越来越喜爱它了。
(选文有改动)
通读全文,竖立面对兰草时“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不以为意—— ——兴奋——难以置信——
结合语境,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一种植物,漫山遍野都是,花儿并不好看。就是这种普普通通的兰草,旬阳在征集县花时竟然选中了它。
真是惊奇!楼顶一角那几株兰草还活着,根系还是那样发达饱满,叶子还是那样茂盛。
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作为生在深山长在深山的山里人,我对兰草不以为意,更对这种文化现象不得其解。
作者在段为什么反复描写花茎、花骨朵儿的数量?
作者的散文集《留住乡愁》收录了这篇文章,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从主旨和情感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做的原因。
解析解答
·
(1)
惊奇;越来越喜爱(赞美)
· (2)
o (1)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用在这里表现出“我”对旬阳县选兰草花为县花的不理解,突出了“我”对兰草花的不以为意。
o (2)
“还”、“还是”表示“没想到如此,而居然如此”,表达了“我”对兰草旺盛生命力的惊叹与赞美。
·
(3)
从内容上讲,直接表达了“我”对不起眼的兰草的不以为意,与下文对兰草的喜爱形成鲜明对比,更能突出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题;从结构上讲,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我”对兰草的不以为意自然过渡到下文“我”养兰草并越来越喜爱兰草。
·
(4)
反复描写花茎、花骨朵儿的数量,生动再现了花开繁密的景象,意在表达兰草生命力的旺盛、香气的浓郁,既表达了“我”对兰草由衷的喜爱,又为下文以物喻人,赞美朴实的山里人做铺垫。
·
(5)
本文表面写兰草,写“我”对兰草由不以为意到越来越喜爱的过程,实则是赞美像兰草一样用自己顽强的生命给人力量,用自己幽微的芳香给人梦想,用自己生命的绿色给人希望的山里人的朴实的品质,是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一种体现。因此,本文被作者选人《留住乡愁》是再合适不过的。
(来源:百度教育)
【转载】赵攀强散文《兰草花儿开》入选高中语文练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兰草花儿开
赵攀强
陕南秦巴山中,随处可见兰草。
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一种植物,漫山遍野都是,花儿并不好看。就是这种普普通通的兰草,旬阳在征集县花时竟然选中了它。
一时间,兰草走进千家万户,《兰草花》唱红山乡,民俗歌舞剧《兰草花儿开》也搬上舞台,成为汉水文化的奇葩。
作为生在深山长在深山的山里人,我对兰草不以为意,更对这种文化现象不得其解。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冬日,妻子下乡归来,手中提着一个口袋,里面装着几株兰草。她说:“今天下乡到棕溪镇,山上到处都是兰草,同事们挖了很多,车的后备箱都装满了,好不容易才抢到这点儿。”我说:“有啥好抢的,这种野草没有什么稀奇的。”随之将其丢在楼顶一角。
一个月后,妻子问我把兰草栽了没有。我说:“忘记了。”妻子催促我快去移栽。我说:“天寒地冻,又没浇水,肯定冻死了,或者干死了。”不过,我还是陪妻子上到楼顶。
真是惊奇!楼顶一角那几株兰草还活着,根系还是那样发达饱满,叶子还是那样茂盛。这时已是数九寒天了,大地一片荒凉,山坡没有绿色,邻居家的花园也是枯枝败叶一片,唯独这窝兰草带给自然一丝绿意,彰显着极强的生命力!
没想到兰草如此耐寒、耐旱,还四季常青,仅凭这三点,我就没有理由不爱它!
我显然是兴奋了,跑到街上买回两个大大的花盆,取回两盆沃土,将那窝兰草一分为二,栽到两个花盆里,然后浇足水分,放在书房窗外的阳台上。
冬去春来,花盆里的兰草根部生发了新芽,新芽旁边还冒出筷子粗的花茎,两盆各有一株,嫩绿可人。
这天下班回家,刚刚打开房门,满屋奇香,沁人心脾。我问香从何来?妻子说兰草花开了。
两个盆子仅仅只有几株花茎,每株花茎仅仅有十个花骨朵儿,能香溢满屋吗?实在让人难以置信!妻子说:“兰草花与众不同的就是它的奇香,不然山里人为什么这样爱它呢?”
第二年春天,每盆兰草又长出两株花茎,每株花茎又长出十个花骨朵儿,香气浓浓,弥漫室内室外。
今年春天,两盆兰草更加郁郁葱葱,枝叶繁茂,每盆长出十株花茎,每株花茎开出十个花骨朵儿,密密麻麻,好似竖起的两盆小风铃,随风飘拂,朵朵飘香,令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
我对妻子说:“兰草花自从栽到盆里我就没有好好管它,可是它却越长越旺,越开越多,你拿回来的这窝兰草真好呀!”妻子说:“不是我拿回来的兰草好,是所有兰草本来就好,你看漫山遍野的兰草花,谁又管它了?开得那样好!”
是呀!兰草就像朴实的山里人,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过分的奢求,平平淡淡,自自然然,只要拥有一点土壤和阳光,它就会拼命地生长,尽情地绽放,用自己顽强的生命给人力量,用自己幽微的芳香给人梦想,用自己生命的绿色给人希望!难怪旬阳人要把兰草花作为县花,难怪山里人要唱着《兰草花》走遍天涯,我是越来越喜爱它了。
(选文有改动)
通读全文,竖立面对兰草时“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不以为意—— ——兴奋——难以置信——
结合语境,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一种植物,漫山遍野都是,花儿并不好看。就是这种普普通通的兰草,旬阳在征集县花时竟然选中了它。
真是惊奇!楼顶一角那几株兰草还活着,根系还是那样发达饱满,叶子还是那样茂盛。
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作为生在深山长在深山的山里人,我对兰草不以为意,更对这种文化现象不得其解。
作者在段为什么反复描写花茎、花骨朵儿的数量?
作者的散文集《留住乡愁》收录了这篇文章,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从主旨和情感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做的原因。
解析解答
· (1)
惊奇;越来越喜爱(赞美)
· (2)
o (1)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用在这里表现出“我”对旬阳县选兰草花为县花的不理解,突出了“我”对兰草花的不以为意。
o (2)
“还”、“还是”表示“没想到如此,而居然如此”,表达了“我”对兰草旺盛生命力的惊叹与赞美。
· (3)
从内容上讲,直接表达了“我”对不起眼的兰草的不以为意,与下文对兰草的喜爱形成鲜明对比,更能突出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题;从结构上讲,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我”对兰草的不以为意自然过渡到下文“我”养兰草并越来越喜爱兰草。
· (4)
反复描写花茎、花骨朵儿的数量,生动再现了花开繁密的景象,意在表达兰草生命力的旺盛、香气的浓郁,既表达了“我”对兰草由衷的喜爱,又为下文以物喻人,赞美朴实的山里人做铺垫。
· (5)
本文表面写兰草,写“我”对兰草由不以为意到越来越喜爱的过程,实则是赞美像兰草一样用自己顽强的生命给人力量,用自己幽微的芳香给人梦想,用自己生命的绿色给人希望的山里人的朴实的品质,是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一种体现。因此,本文被作者选人《留住乡愁》是再合适不过的。
(来源:百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