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东欧之行(2)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__帝国大厦旧址
| 分类: 世界之大,用心去看 |

马路对面就是“美国领事馆”。

“勃兰登堡门”又称命运之门,建成于1791年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砂岩建筑,它是东西德分裂的历史见证,是柏林的标志,也是德国的国家标志。以雅典卫城城门为蓝本,门顶上是张开翅膀的胜利女神驾驶四轮马车的铜像,这一切都象征着战争的胜利。

勃兰登堡门( Brandenburg Gate )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市中心,最初是柏林城墙的道城门,因通往勃兰登堡而得名。

勃兰登堡门,正面朝东,东面的区域是柏林老城的核心所在,这也是唯一仅存的柏林城门。勃兰登堡门立于此地的二百余年,见证了德国历史的兴衰。

勃兰登堡门高26米,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砂岩建筑,以雅典卫城的城作为蓝本。由12根柱子支撑着平顶。东西两侧各有6根,前后立柱之间为墙,将门楼分隔成5个大门,正中间的通道略宽,是为王室成员通行设计的,早先也只有王室和被王室邀请的客人才可以通过。

各门洞均有历史寓意的雕刻;

门龛有人物雕像;


如今的城门和周围的巴黎广场(Pariser Platz),是在冷战结束之后,完成的最近的一次修缮。巴黎广场上的建筑也都大有来头,有刚落成不久的美国大使馆,和曾经无数名流下榻过的阿 德龙饭店(Hotel Adlon)等。




门顶上是张开翅膀的胜利女神驾驶四轮马车的铜像,女神手中的权杖上,有橡树花环、铁十字勋章和展翅的鹰鹫,这一切都象征着战争的胜利。

城门前,遗留着一段“柏林墙”的地基。

东西德分裂时期,柏林墙即竖立在勃兰登堡门的西面,几十年中再无人通过。

不远处就是曾经“名噪一时”的“帝国大厦旧址”。

柏林“帝国大厦旧址 ”
也称“德国国会大厦”,建于1884年,由德国建筑师保罗•瓦洛特设计,采用古典主义风格,最初为德意志帝国的议会。1918年11月9日,议员菲利普•沙伊德曼通过国会大厦的窗口宣告共和国的成立。

这是一座老建筑,原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帝国议会,后来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是共和国议会会址。五年一次的德国联邦大会曾在这里选举总统,现在是德国联邦议院的会址。

柏林国会大厦是一座古典的建筑艺术,经过多次的修复,把古典艺术和现代设计相结合,用16、17世纪的文艺复兴风格来装饰门上方的扇形,又用方尖塔装饰主柱和栏杆。入口起山墙上的帝国国徽、拱顶顶部的皇冠以及入口上方的日耳曼尼亚雕塑等构成了这座古老建筑的魅力,

一旁有难以理解的雕塑;

二次大战中,大厦遭到严重毁坏。1945年4月30日,苏联红军把红旗插上国会大厦的屋顶,宣布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961至1971年间,大厦按保罗•鲍姆加藤的设计方案重建。

东西德合并之后,德国联邦议会决定重新迁入国会大厦。曾让人争议一时的穹形圆顶已成为柏林城的新标志,新建的穹形圆顶供人游览。


有时间可以入内参观。

据称:默克尔在那里办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