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巴塞罗那(4)圣家教堂~高迪一生的心血__西葡之行(43)

分类: 世界之大,用心去看 |
西班牙巴塞罗那市(Barcelona),一座充满童话与梦幻色彩的迷人世界,一座被称为“伊比利亚半岛的明珠”和“欧洲之花”的地中海大城,一座建筑大师高迪打造出来的华丽艺术圣地。

你看我的团友,一下车就被眼前的魔幻建筑吸引住了,这就是一个世纪前建造的、至今仍未完工的世界文化遗产-圣家大教堂(是至今为止唯一的尚在建设中的世界文化遗产)!

参观除购票外有预约时间,早到了一些些,只能在外等候。也好,先看看大教堂的外观~

圣家族大教堂又译作神圣家族大教堂,简称圣家堂,是位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巴塞罗那的一座罗马天主教大型教堂,由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1852~1926年)设计,始建于1882年,以独特的形象成为了巴塞罗那的地标性建筑。1984年,圣家族大教堂的一部分与高迪在巴塞罗那的其它六个建筑作品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遗产。

圣家族大教堂始建于1882年。最初在修建时因为是教堂,很多信徒愿意为这个工程进行捐助,所以资金还是很充足的。然而后面西班牙内战对教堂的修建造成了极大的干扰,再加上修建过程中有许多技术上的困难,所以后来就停止了这个工程。虽然不断有一些零零散散的修建,但是进展十分缓慢。

尽管这座宏伟的教堂尚未完工,但是已完成的部分建筑每年可以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成为西班牙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或许门票的收入能完成高迪的遗作)

圣家族大教堂是栋平面呈矩形,立面为不规则多柱形,不对称的哥特式教堂,主体结构由5座殿堂和3座侧翼殿堂组成。

大教堂的模型,不过这模型也太简单了吧,根本没有突出大教堂的精华所在;

(大教堂最高塔为170米,)1座塔高138米,献给圣母玛亚在半圆形后殿;12个钟楼代表12个使徒,每个正面4个;四座圆顶建筑在角落;2圣体-洗礼堂和Chape/忏悔和圣事……

圣家堂分为三立面,东侧的诞生立面,西侧的受难立面,南侧的荣耀立面,象征耶稣一生的三个阶段。

不忙着进去,先欣赏一下这让人“眼花缭乱”的雕塑;

下图左下角-1962 立碑:诺姆斯特神庙、圣家堂……



东侧的诞生立面“耶稣诞生”。于1894至1930年间建造的诞生立面是首个完成的立面。它着重展现了耶稣降生的主题和许多与生命有关的要素。


圣家教堂内部:教堂大殿的设计是一片柱林。

内部的立柱是高迪独特的设计作品。除了分叉以进一步支撑重量,它们千变万化的表面纹理是多种几何图形拼合的结果。


高迪巧妙地利用了光效增强了圣家族大教堂的感染力与庄严感。色彩是圣家堂表现出的独有特质。

圣家堂的设计为拉丁十字架式,内有五条走廊。中殿的拱顶高达45米,侧殿拱顶高30米。十字型翼部有三条走廊。立柱间隔7.5米。

在圣家大教堂内,你一定会被这色彩缤纷而震撼!教堂大殿的彩色玻璃,其滤光效果如同光线通过密林深处的树叶(红枫绿叶)而产生的那种光感。



大教堂顶部简直就是建筑的“天花板”!!!


高迪颠覆了人们对石柱威严、震慑的模样,给予这些石柱灵动的“生命”,竟然可以这么“柔和”华丽!


万花筒般的变化莫测;挪一下角度、迎合一下光照,就会呈现不一样的画面!




还有这,我不知道这凸显出来的是灯还是窗?每一扇(盏)色彩都不一样,图案也不一样,这些亮光反射出来的动物图案可爱极了!


教堂内部各种构造的面都不是平面,内部装饰全面而丰富,多数的抽象形状由平滑的曲线和锯齿状的节点组合而成。

高迪曾经说过:“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归于上帝。所以在他的建筑中很少可以找到直线。这些立柱,像树木一样,会分叉而又不雷同;

圣家堂中央的弧顶高达60米,半圆形后殿上另有一个高至75米的双曲面穹顶。高迪的设计意图是让站在主入口的参观者能够直接看到中殿、十字和后殿的拱顶;所以拱顶的高度依次升高。



大教堂最高塔为170米,教堂内部除了电梯,还有旋转阶梯可通往塔顶,大概有120多米高,楼梯造型模仿了海螺与蜗牛壳的纹理。


名副其实的“光怪陆离”!

西侧的受难立面:由大量光秃秃的石头组成,上刻有醒目的线条,与骨架上的骨骼相仿。为展现耶稣的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折磨,立面旨在描绘人的罪过。

受难立面朝向日落的方向___象征、暗示耶稣的死亡;

高迪的建筑风格惊世骇俗,而苏比拉克为圣家堂受难立面所创作的系列主题雕塑亦与建筑相得益彰。西班牙雕塑家苏比拉克(Josep Maria Subirachs,1927-2014)是20世纪先锋派的创导者,是继毕加索、达利和高迪之后西班牙的知名艺术家。1987年,60岁的他着手“受难立面”的群雕创作,贡献了近20年的时光。

下图方格内的一组数字:按照教堂内广泛采用符号和数字象征的传统,苏比拉克还在受难立面留下了一块密码图:位于犹达斯之吻旁神秘的数字魔方,从任何一行或一列,以及对角线将数字相加,总和始终为33,正是耶稣受难时的年龄。

受难面(Facana de la Passio)主要表现耶稣死亡时的痛苦,与诞生面繁复的装饰相比简洁的多,该立面的巨大雕塑由约瑟夫·萨巴拉奇斯(Josep M. Subirachs)完成于1990年,其中耶稣赴场一景中的士兵形像,是参考米拉之家屋顶的雕塑所创。



教堂外部共有三个立面:东侧的诞生面、西侧的受难面和南侧的荣耀面,如今只建好了诞生面与受难面;预计2026年,即高迪逝世的百年纪念之时,圣家堂将全面完工。

1883年,年仅31岁的高迪开始接手圣家堂的项目。而自1914年开始,高迪不再承接任何其他建筑项目,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专注于圣家堂的建设,直至生命终结。

立碑纪念2007年完成的部分~

下一篇:走进圣家大教堂地下室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