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贵州环线游(7)铜仁___登梵净山~蘑菇石

标签:
梵天净土一级濒危保护动物喀斯特地貌翻天印 |
分类: 国内游 |
梵,是梵文Brahma(梵摩)的略称,佛教用之称呼与佛教相关的事物,如梵宇、梵钟、梵音、梵行、梵呗等。最初听到“梵净山”,就浮想联翩,决意要膜拜这“梵天净土”。

佛教把与五浊(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恶世浑浊不净相对立的清静世界称为净土。以 “梵净”
作山名,意此山即梵天净土。
梵净山,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中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MAB)成员,同时也是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认定的世界自然遗产。
梵净山的天气变幻莫测,导游说山上和山下都有可能是“两重天”;
梵净山,“佛教五大名山”、“弥勒道场”。梵净山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近年来逐渐受到海内外佛教界和学术界的认可和重视。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了
“梵净山”山名。
梵净山佛教始于唐,沿袭于宋元,盛于明清。但梵净山受佛教影响可能更早,距梵净山金顶仅百余公里的今重庆酉阳县万木乡城子头镇存有一座建于东晋永和年间的古寺永和寺,说明东晋时期佛教已经传至梵净山附近。据唐义净《求法高僧传》载,有“唐僧二十许人,从蜀道牂牁而出”。刘禹锡《送义舟却还黔南诗》引文中有“适有沙门义舟师道黔江而来”的记载。
作家叶辛曾在“人间最短的河”中写道:“……在省城贵阳工作了21年,走遍了全省的山山水水,始终未曾到过梵净山。……攀登梵净山,上山一天半,下山一天半,来回又是三天。”
现在方便多了,有索道(缆车)可以省却一大段时间与体力;
梵净山景区全景游览图
(图中我将索道部位用小花朵标出了)
图例:1.景区道路,山门至索道站全长9.5公里,有景区巴士往返,禁止外来车辆进入。
索道介绍
梵净山山势雄伟、庞大、层峦叠嶂,不负武陵山脉主峰之盛名。从山脚鱼坳仅有一条崎岖的山路连接顶峰,号称万步云梯,垂直高差达1600米。大部分景点却都集中在山顶区域,一般游客很难上到山顶,就无法欣赏到梵净山的迤逦风光。经武汉三特索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历时4年多,投资近1.2个亿兴建而成的梵净山登山客运索道,于2009年4月29日正式投入运营。索道起于山脚鱼坳,上至金顶景区回香坪区域,全长3500余米,全部采用奥地利进口设备建造。索道单程运行时间约20分钟,每小时运客量达1000人次,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客运索道之一。游客不仅免除了6个多小时万步云梯的艰难攀爬,而且可以从高空全览梵净山的雄伟壮景,以及绿宝石般的原始森林植被,从前所未有的角度全新了解梵净山神秘风采。
虽说索道省却了不少时间与体力,然而索道所到之处离景点之处还相差老远呢;
木栈道
海拔2100米的云线之上,建有一条全长750米、近60层楼高的木栈道,直接通往蘑菇石景点。木栈道由原始丛林的空隙中穿过,沿途是错综复杂的杜鹃林、青冈林,
槭树、山樱和箭竹林。步行其中,可以全程零距离体验梵净山的自然生态之美。
变幻莫测的天气,山上起雾了~
60层楼高呐,够爬一阵子了!
沿途有图文介绍梵净山的动植物。 梵净山大猫___梵净山的猫科动物
在梵净山自然生态平衡的食物链中,猫科动物直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数量稀少,其中云豹是我国一级濒危保护动物
,在梵净山区偶露足迹,但难见真容,豹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梵净山植物分布;
梵净山,全境山势雄伟,层峦叠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耸;溪流纵横,飞瀑悬泻;古老地质形成的特殊地质结构,塑造了它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地貌景观。
作为我国黄河以南最早从海洋抬升成陆地的地区之一,梵净山有着悠久的地质演化历史。贵州多喀斯特地貌,但梵净山是个例外,它虽被喀斯特地貌地区包围,却不是喀斯特地貌,而是特殊的变质岩山脉地貌,梵净山因此成为伫立于喀斯特海洋中的变质岩“生态孤岛”,展现了独特的地质、生态、生物和景观特征。
亿万年的风雨侵蚀,雕琢了老金顶附近的高山石林峰群,诸如“蘑菇石”“老鹰岩”“万卷书”“将军头”等,鬼斧神工,惟妙惟肖,妙趣天成,将老金顶锻造为一座奇石大观园。

翻天印
这处山崖的顶端平铺着一面石台,一块巨石恰如一方巨印倒置于平台之上,人称“翻天印”。自古便有仕途求官之人为祈如愿,在此叩拜。
然而,这块石头却在风雨飘摇中历10亿年而不倒,成为山岳景观中少见的平衡石,也被视为梵净山独特的标志。

蘑菇石,此处海拔2318米(梵净山是巍巍武陵山脉最高峰)
蘑菇石
蘑菇石是梵净山最具代表性的山石景观,
是梵净山的精魂,因形如蘑菇而得名。其为一砂质板岩和石英岩的方形石柱,上大下小,高约10m,由一正方形巨石错位覆盖在另一长方形巨石山上。蘑菇石看似不稳,却顶天立地巍然吃立亿万年。
由于当天雾气太重,网上下载一张图片(下图)清晰!
我拍的是这样滴~
梵净山是一座地层岩石古老而地貌形态年轻的山体,经历了沧桑巨变的漫长演化历史。早在距今8亿多年前的中元古代,梵净山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发育了深水盆地相的细碎屑岩沉积,同时海底火山喷发及岩浆侵人形成了类型复杂的火成岩体。这套以“梵净山群”命名的地层岩石,是中国南方最古老的地层岩石单位之一。
梵净山地区经历了地球历史演化过程中的多次构造运动,并 由此产生了多次海陆变迁。发生在距今2. 05亿至距今0.
98亿年的燕山运动,使梵净山地区全面隆升成陆地,最终结束了该区海陆变迁的漫长历史。
离开“蘑菇石”我选择往下走(普渡广场)(往上走可以到达“老金顶”)
层层石阶,似乎通向天界;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最高海拔2572米,具明显的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特征。本区为多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汇集地,植物种类丰富,古老、孑遗种多,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明显,为我国西部中亚热带山地典型的原生植被保存地。
云雾中若隐若现的楼宇,仿佛仙气环绕;

梵净山地质地貌
梵净山是一座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其地质遗迹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如梵净山群岩石地层剖面是中国南方新元古代中晚期的代表性剖面之一,记录着数亿年的地壳发展,环境变迁、生物进化等信息,是研究贵州距今约14亿年一10亿年前地质历史的最佳地区。梵净山河谷中出露了目前贵州7枕状玄武岩,被誉为教科书式的模范样板。
普渡广场有四大皇庵之一“承恩寺”;
承恩寺
俗名上茶殿,是梵净山弥勒道场的主寺庙。寺庙原名通明殿,供奉通体光明的弥勒菩萨而得名。后毁于战乱。明万历46年,神宗皇帝敕建时更名为报恩寺。明清初年,更名为承恩寺。明清两朝皇家都敕封它为“古佛道场”的“镇山之印”。
承恩寺,梵净山的金顶正殿,位于梵净山新、老金顶之间开阔处,始建于明初,据《下茶殿碑》记载,相传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母亲李太后曾修行于此.。“肉身成圣,白日飞升,”“因之创修庙宇,满塑佛像,建立四大脚庵,凿开五方道路,敕赐镇山印号为古茶殿”。数百年间,香烟鼎盛,善男信女,“时往时来,若城市然”。
梵净山的闻名和开发均与佛教有关,明清时清,梵净山区寺院遍布,海内信众如云,佛教活动极为兴盛,逐渐形成以金顶正殿为中心的“四大皇寺四十八觉庵”人间佛国净土。明代万历年间北京户部郎中李芝彦把梵净山与帝王封禅之所的“东岱、西华、南衡、北常”四大名山并列,称之为“天下众名岳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