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山西行(十三)五台山__中国唯一兼有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道场

标签:
清凉圣境罗睺寺显通寺殊像寺普化寺 |
分类: 国内游 |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五台山脉中段,总面积599平方公里,是融佛教文化、自然风光、建筑艺术、生态休闲、民俗风情于-体的世界著名风景名胜区。五台山为太行山支脉,因中部五座峰顶平阔如台,故名。又因“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署”而名为“清凉山”,有“清凉圣境”之誉。
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自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始建寺,历经1900余年,形成显密共弘、汉藏同兴的佛教文化特色,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也为今天留下了丰厚的佛教文化遗产。
境内现存寺庙73座,其中青庙63座,黄庙10座,古建艺术精美绝伦,是中国唯一兼有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在五台山景区大大小小上百座寺庙间有一座塔特别显眼,蔚为壮观,这就是被当地所称的大白塔。据《山西省佛教名胜》记载,五台山佛教中心区台怀镇,有一座高耸入云洁白浑圆的巨大佛塔___大白塔,它是五台山的象征,被誉为"清凉第一胜境"。大白塔所处的寺院叫塔院寺,寺以塔名,颇为得体。
五台山塔式建筑,就其建筑年代、建筑规模、建筑形式、建筑材料而言,都称得上是中国现存塔建中类型较多的地区之一。在众多的佛塔中,要数塔院寺大白塔最着名,其它诸塔、寺院,犹如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它。
罗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寺之一,创建于唐代,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重建,清代曾多次重修。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睺寺
始建于唐代,是显通寺十二个下院之一善住阁院,分出时初名为落佛寺,据说文殊菩萨曾在这里落脚讲经说法并有神灯出现而得此名,是专供释迦牟尼佛的儿子罗睺罗尊者肉身舍利的道场。明成化年间赵惠王重修落佛寺并改名为佛子道场“罗睺寺”。康熙四十四年(1705)大修,由青庙改为黄庙。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建有殿堂118间,大部分为明清建筑。寺前有牌楼、山门、影壁,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大藏经楼和兜率阁。罗喉寺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和十大黄庙之一,以五台山十景之一“开花现佛”著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睺寺山门前立有石狮,为唐代遗物。如今,在五台山中心区,唐代石雕卧狮,就此地仅存了,唐代石狮雕刻艺术采用大胆取舍、突出传神等创作方法,更富有艺术感染力。罗睺寺的这对石狮,圆壮雄大,凶悍威严,很好地体现了唐代风格。二狮雄居山门两侧,给寺院平添了庄重气氛。
罗睺寺的"开花现佛"。这一由机关操纵的奇妙景象于1984年底修复。在寺院的最后一座大殿里,有一个木制彩绘的大莲花,下方连着一个大圆盘,上面刻有水浪纹案和十八罗汉过江的雕塑,圆盘外的方台上塑着二十四诸天像,方台四角站着四大天王。上部是一朵能活动的八瓣莲花,花茎安装在圆盘正中,高达丈余,上达屋顶,四尊阿弥陀佛背靠背分四个方向端坐在莲花中心。八片花瓣合围于外,每片花瓣上又有金色佛像,花瓣是红色,显得异常鲜艳。平时,莲瓣紧合,呈莲色形状。当莲台转动时,莲瓣便在空中徐徐绽开,四尊阿弥陀佛像慢慢现出,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开花现佛"。
罗睺寺内还供有头戴尖顶帽的格鲁派祖师西藏黄教祖师宗喀巴。宗喀巴大师生于1357年,圆寂于1419年。
显通寺是五台山佛教圣地中最古老的寺院。因寺院所在山峰很象佛祖说法的灵驾山,故名大孚灵鹫寺。相传,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称大孚灵鹫寺,它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之一。
显通寺牌楼,书“震悟大千”;

世遗标志和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碑记;
据《清凉山志》载:"后元魏孝文帝再建大孚灵鹫寺,环匝鹫峰,置十二院,前有朵花园,故又名花园寺。"唐时因藏于寺中的新译《华严经》中有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的记载,武则天改其称为大华严寺。到了明代重修时才由明太祖朱元璋赐额"大显通寺"。明万历中年改为永明寺。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又改名为“大显通寺”。

显通寺
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占地面积43700平方米,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寺院。现存建筑均为明、清遗构。中轴线上,一连七进殿堂,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七重殿宇各具特色,辉煌壮丽。显通寺位居五台山十大青庙和五大禅寺之首。
显通寺的平面布置图;
显通寺的主要建筑都排列在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等,寺内苍松翠柏参差其间,佛教气息非常浓郁。游览显通寺有三大看点:全木结构的大佛殿、全铜铸成的铜殿、纯砖结构的无量殿。
寺内建筑精美,风格独特.为明清两代佛寺建筑的精华。中轴线上建殿宇七座,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体殿、铜殿各藏经殿,两侧建有地藏殿、伽蓝殿、老爷殿、祖堂、罗汉殿、东西厢房和东西僧舍,全寺计有殿堂、楼阁、禅房、僧舎等健筑110座,多カ明清重建.主体建筑高大宏伟,附属建筑规整完备,体现了中国传统佛寺的布局特征。
寺内现存明清彩塑700余尊,明清碑14通,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铸造的铜塔2座,元代木塔1座.明版大藏经210
册,明钢钏2口,其中1口为五台山最大的钟,另存明铁钟5口。
显通寺的大殿___大雄宝殿。此殿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历代都有修葺。目前这座大雄宝殿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大殿明七暗三,面宽34.4米,进深21米,占地667平方米。上为四阿顶,下为四出廊,四周立有108根高擎粗壮的木柱,气宇轩昂。前置前檐抱厦,雕梁画栋,巍峨壮观,是五台山从古迄今最大的一座大雄宝殿。
殿外的古钟;
殿的前檐柱上有两副木刻对联。一联为:“跨五大洲雄立宇宙,越三界天出离世界。”
另一副木刻对联为:“锦绣云峰法轮常转,胜境清凉佛量无疆。”
大雄宝殿
又称大佛殿。相传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重建。大眼明七暗三,面宽34.4米,进深21米,占地667平方米,重檐九脊顶。殿内正前方高悬乾隆亲笔题写“真如权应”横匾。内供奉三世佛、十八罗汉等,背面为三大士像。该殿巍峨壮观、肃穆堂皇,五台山的重大佛事活动,多在此殿举行。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的建造地之一。自东汉永平(公元58年~75年)年间起,历代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辉煌,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殿堂外院落有明清时期的碑刻;

还有计时的日晷;
万佛阁;
万佛阁
万佛阁为寺内最早建筑,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殿宇坐东向西,
面宽三间,两层三檐歇山顶,上下两层,下层主供毗卢遮那佛,周围围绕有万尊泥塑贴金小佛像,“万佛阁”因此得名。上层正中供地藏菩萨。两侧为十殿阎王,悬有明万历年间所铸铜钟一口,重达7000斤。
铜钟;
显通寺铜殿
这座铜殿从外表来看是重檐歇山顶,上下分两层,上层四面,每面安着六幅格,下层四面,每面安着八幅格扇。格扇的上下两端,雕铸着草木花卉,飞禽走兽.它的形象生动,神态逼真,给人以自然美的感受。格扇的中间,分别雕铸着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喜鹊登梅、犀牛望月、牡丹出瓶玉兔拜月、鲤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老鼠盗葡萄等三十六幅精巧玲珑、活灵活现的优美画图,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铜殿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殿高8.3米,宽4.7米,入深4.5米,它是我国仅有的三铜殿中的一座。另外两座,一在浙江的普陀山,一在四川的峨眉山。不过就其建筑艺术和美观俊雅而言,那两座都不及这座铜殿,而且峨眉山的铜殿早巳在战火中焚烧坏了。
菩萨顶
位于显通寺后的灵鹫峰上,传说为文殊菩萨居住之处,又名文殊寺,也称真容院。寺前一百零八级石阶,向上迎面是一座木牌坊,上书“灵峰胜境”四个大字。佛家认为,人有一百零八(种)烦恼,解脱烦恼之道称为“法门”。寺前的每一级台阶就象征着一个“法门”,踏上一级台阶,就意味着解脱一种烦恼,石阶尽处就是超凡脱俗的佛土。
这里也是最佳观景点;

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史籍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
俯瞰“罗睺寺”;
殊像寺,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创建于东晋(公元317-420)初年,唐代(公元618-907)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殊像寺与显通寺、菩萨顶、塔院寺、罗睺寺并称五台山之“五大禅处”,和显通寺、塔院寺、碧山寺、南山寺、金阁寺、广宗寺、圆照寺、永安寺、灵境寺共为五台山之“十大青庙”。
文殊殿
殊像寺主殿,明代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殿宇雕甍高耸,巍峨壮观。殿内郑重为闻名遐迩的文殊骑狻猊像,塑像总高9.87米,是五台山最高的文殊菩萨塑像。文殊菩萨头戴五佛冠,手执如意,足踏莲花,神态庄严肃穆,康熙皇帝题匾“瑞相天然"。
大文殊殿,是显通寺的第二重大殿。 重建于1746年(清乾隆11年), 系木结构建筑。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各寺庙均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自然显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
台阶上的龙形砖雕;
普化寺,始建于明崇祯年间( 1628-1644 )
,初名帝释宫。该寺地势平坦,布局整严对称。殿建坐东向西,以中院为主,南北各有两层院落护持,形成五院并排,占地面积为一万五千八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百余间。
普化寺是五台山建造时间最晚的一座寺庙,明崇祯年间(1628-1644),因这里建有一座玉皇阁,里面供着玉皇大帝,所以又有玉皇庙之称。现在建筑是1925年在玉皇庙的废墟上重建的。
普化寺以其独具特色的三教合一与砖石雕刻闻名于世。天王殿外砖石雕刻举目都是,有孙悟空大闹芭蕉洞、盘丝洞、无底洞、琵琶洞故事,还有石雕牧童吹笛、羊倌放羊、牧人赶像、老人骑驴过桥等,可以称得上是近代雕刻艺术佳作。这些砖石雕刻是20世纪上半叶南山寺普济和尚的弟子募化修建的,所以石雕内容与南山寺的一样,染上了儒教、道教的色彩。

天王殿,面宽15米,进深11米,正面并排三个砖石雕砌的拱形殿门,殿内砖砌佛坛上,是一座木雕蛟龙柱佛龛,内供木雕弥勒佛,背后是韦陀菩萨,左右平台上塑哼、哈二将和四大天王,通道上有降龙、伏虎二尊者,点后墙上雕刻“二十四孝图”和降福、施寿、取仕、赐禄四位天官。
精美的石雕,让人惊叹!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
面宽15.1m,进深14.5m,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殿内供奉华严三圣。殿后墙左角,供有一尊老文殊,须发皆白,衣着颇具生活气息,在五台山塑像中别具一格。殿两壁供有十八罗汉,其中包括释迦牟尼圣母摩耶夫人,是五台山寺院中唯一的女罗汉塑像。
寺院内挂满祈福丝带;
据妙舟法师所撰《蒙藏佛教史》载,五台主要藏传佛教寺庙为文殊寺、镇海寺、寿宁寺、普乐院、目罗睺寺、台麓寺、金刚窟、涌泉寺、七佛寺、三泉寺、善财寺、普恩寺、慈福寺、十方堂。在上述寺庙中,规模和名声最大的当数位于灵鹫峰的文殊寺(又称喇嘛宫),“此寺位于台怀镇海拔1789米的灵鹫峰上,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气势宏伟,规模巨大。”该寺占地45亩,殿堂400余间,最盛时有千余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