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宁波(7)东钱湖__走街串巷陶公三村(陶公、建设、利民三村)

标签:
杂谈 |
分类: 江浙苏皖长三角 |
东钱湖有座陶公岛。陶公,中国商祖、财神菩萨陶朱公范蠡,范蠡与西施的爱情传说经久不衰。而东钱湖有陶公村,围绕着湖边的三个自然村落,陶公村、建设村、利民村,被统称:陶公村。(为旅游资源沾古人光吧)
上一篇写到去了“岳鄂王庙”,见上图的标注,这次去“小普陀”之前,先游览了陶公三村。

陶公三村陶公村、建设村、利民村地处东钱湖西岸,三面环水的陶公山山脚下,环境幽静,是农耕时代宁波地区的水乡渔村。渔歌樵斧,扁舟柳堤,堪称中国乡村人居环境的理想模式。2013年,陶公村获“发现中国最美村镇人文奖”,2014年列入宁波市二批历史文化名村。

村前湖水荡漾,村内河网交织,河上小船夜泊,山上树木茂盛……一派江南水乡的迷人风光。这就是东钱湖畔的陶公村。


“扁舟去稳似乘槎,眼瞥轻鸥掠浪花。绝爱陶公山尽处,淡烟斜日几渔家。”——这是陶公村人日常生活的写照,扁舟泛湖,渔樵耕读,悠然自得。且吟且醉,参差人家,几缕斜阳,美如一幅画卷。

只有“深入”其中才能见识这原汁原味的村落,目睹历经岁月洗涮的石桥;

如今,《陶公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已修编完成,规划定位为:东钱湖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宁波市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浙东地区传统内湖渔村活化石,将以保护性修缮为途径,保护村庄历史文脉、传统功能和原住民生活的延续,让古村落之美延续下来,并焕发新的活力。

继续走街串巷……

两千五百多年前春秋之末,范蠡帮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复国称霸天下之后,功成身退,与西施一叶扁舟下江湖,隐居于甬东大湖之畔伏牛山中,先栖山洞,后筑草堂,以“逃诛公”的谐音“陶朱公”自称。他经商成功,钱多得在家里放不下,就贮在水潭中、湖湾里,三致富而三散财,泽被四方。


斑驳陆离的巷道~

极赋年代的建筑~

基柱还“烙”上“外留余地五尺”~

正宗的古建筑,门楣上方的雕刻已模糊;


庭院内看出现在还有多户居住~

尚能看出曾经的木雕精致;

庭院内有手书一个大大的“廉”字,想必曾是家中有为官者,祖训留下告诫吧~

这一户的门楣上方雕刻保存的清晰许多;

如是祖屋,必定祖上殷实;

得女主人点首入内看看~

为数不多的灶台~

生活殷实了,重新修建的宗祠、戏台,或沿湖,或“参与”村落之中;

据说这是一位上海人在此地买的房子,不装修不住人,也不外借,这一说都懂了~

陶公三村临东钱湖,近水美景倒映,远望绵绵山脉,美轮美奂;

临湖一栋百年老洋房;
民国二十五年(
1936年)曹兰彬返回东钱湖畔故里,花费五万余银元兴建了这座气势宏伟的西式洋房,并将其捐献出来做小学校,小学以其家族堂号“光裕”命名,是为陶公山光裕完全小学。这座建筑设施全新,简约大气,堪称陶公山第-一洋房,
在整个东钱湖范围亦称数-数二。过去,凡陶公山人几乎都在这座小学读过书。滨湖洋房,学生云集,书声朗朗,是当时道不可多得的风景。


原来是:溥仪之师郑孝胥亲撰亭记、题写匾额~

时代变迁,光裕小学几易其名,用途也几经变化。唯一不变的是,近百年来,这座灰砖洋瓦砌成的洋房,历经风雨,始终屹立于碧波荡漾的东钱湖畔,阅尽东钱潮起,雨上来风。


湖边的“奢华”铺地石碑,有:宣统三年、

清·光绪十三年、

还有道光年间的~

走进这栋百年洋房~

2018年,重逢久住品牌民宿进驻东钱湖,将百年洋房改造为“重逢·久住钱湖1936”精品民宿及餐厅,让这座民国建筑重现昔日风采。






据此宅院东边不远的胡公祠前,有亭日济众亭,亦是曹兰彬在民国七年,眼见乡亲渡口乘船,苦于无遮阳避雨栖脚之处,乃发心修建,并延请溥仪之师郑孝胥亲撰亭记、题写匾额(至于郑孝胥其人其字,则是另一段历史公案了
)。曹兰彬泽被乡里还不止于此,民国十一年,他与其他乡贤-起出巨资 筹建鄞县普益医院(今钱湖医院前身)
;凡此种种善举,不胜枚举。
原来这是为乡亲渡口乘船遮阳避雨栖脚而修建的!

原来是:溥仪之师郑孝胥亲撰亭记、题写匾额~

时代变迁,光裕小学几易其名,用途也几经变化。唯一不变的是,近百年来,这座灰砖洋瓦砌成的洋房,历经风雨,始终屹立于碧波荡漾的东钱湖畔,阅尽东钱潮起,雨上来风。


湖边的“奢华”铺地石碑,有:宣统三年、

清·光绪十三年、

还有道光年间的~

走进这栋百年洋房~

2018年,重逢久住品牌民宿进驻东钱湖,将百年洋房改造为“重逢·久住钱湖1936”精品民宿及餐厅,让这座民国建筑重现昔日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