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浦江(2)江南第一家___白麟溪畔十桥九闸

标签:
郑氏规范节孝坊昌三公祠孝感泉十桥九闸 |
分类: 江浙苏皖长三角 |
郑氏家族看重有序,『长幼有序、管理有序、工作有序、生活有序』,有序则不乱,不乱则安。
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感叹说:“人家有法守之,尚能长久,况国乎!”而易王讲得更明白“岂特郑氏一家可行,我国家用之亦宜”直接把它比喻为国法了。


嘉庆年,距今500年
青砖获取地址:郑宅镇老岭脚村
郑义门,是一个千年古镇,我们从一个废弃的乡村,倒塌的老宅,断墙的废墟寻来了这些老石。
我们暂时还无法考证出这些老石的历史资料,也不能进入博物馆收藏,但我们通过这些裂痕,沧桑,残片,真真实实地感觉到郑义门曾经的辉煌。

明天顺三年(1459年),一场大火,烧毁郑义门无数房产,义门同居的物质基础遭到严重破坏,同居被迫结束。并以义字辈兄弟二十六个为号,实行分家。其中义十八号郑

郑义门同居19世孙郑果,娶妻张氏。妻怀胎五月。郑果病亡,张氏欲从死,公婆慰媳曰:遗子能生,荣于死矣。张氏涕泣受命,然生子未几,夭亡。公婆也相继亡故,叔弟年幼,终不再嫁,尽心养育幼弟,三十年如一日。乾隆乙末(1755)题旌建“节孝坊”于白麟溪南。1966年被毁,现仅存建筑构件。
同居三世祖郑廻,娶妻金氏,妻与小姑性情相投,相敬如宾。小姑出嫁徐司村徐氏,姑嫂常常往来,归时,互送不止,家长见状,曰:礼不可废,但须有个度。遂定送往溪头桥为界。后人为纪念姑嫂情深故事,将此桥称为义门桥。

郑氏义门有一溪名九曲溪,郑氏始祖为纪念先祖改成白麟溪。
传说郑氏居住地为金盘地,由于郑氏人丁兴旺,将九曲桥改直用于建房。当地风水名士蓝布衣一看,“坏了,坏了,金盘凿破,金水外泄。家中长者闻知,连忙请有何补救办法。蓝布衣告知在溪上建十座桥,把凿破的金盘补起来,在溪里修九座闸,使其滴水不漏。即现今的十桥九闸。虽然金盘补好,但元气大伤,原本能同居500年被提前中断,只保得子孙平安。

“郑义门”始祖郑绮是个孝子,有一年夏天,久旱无雨,江河干涸,郑绮从田里收工回家,见患重病长期瘫痪在床的母亲辗转反侧,渴得难受,喊着要喝泉水。郑绮不忍违背母亲的意愿,于是安慰母亲后,背上锄头走出家门四处挖掘泉眼。早已干涸的白麟溪,却连一滴水也找不到。郑绮想着重病在床的母亲连这点小小愿望也得不到满足,心中凄苦,不由得悲从中来,跪倒在地放声大哭。
人们都说这泉水是郑绮孝心所感,故名“孝感泉”。后因浪湍沙淤,时间一长,终至湮没。郑氏六世孙郑文融分溪流,砌石堤,重行疏浚,围栏作井。后人又在泉上立碑建亭,以资纪念。“孝感泉”井呈方形,纵横丈许,却不深邃,井中泉水清冽,澄清见底。亭后立有石碑一座,“孝感泉”三字为明朝蜀献王朱椿所书。亭柱上嵌有一副楹联,上书“千古风流麟溪水,一泓懿范孝感泉”,为郑氏后裔郑修珧所撰,同邑书法家何保华所书。
眉寿桥
同居八世祖郑深,曾为皇太子研席,宠遇殊甚。后在朝为官,因母寿,回乡,太子闻之,亲书“眉寿”二字织锦以赐。郑氏将其制成匾,挂昌三公祠内,称眉寿堂,将祠堂门前桥,称为“眉寿桥”。
青瓦白墙的古旧房屋,承载着历史的沉淀;
昌三公祠也称眉寿堂,太子亲书“眉寿”二字织锦以赐。郑氏将其制成匾,挂昌三公祠内。这里也是郑氏家族举办婚礼的地方。现在,仍有郑氏子孙在这里成亲。
郑氏画“老佛像”悬于昌三公祠之正位,意在祠旁悼念建文帝。其旁有盥联一副“枯井念章龙隐迹,合村富社凤来仪。”昌三公祠因供奉老佛而易名老怫社,祠字保存完好。
白麟溪,这条细长的溪流由西向东横贯全镇,小桥密布流水潺潺,婉约而别致,充满古韵;
天神阁
天神阁俗称(天将台),明朝建立,郑氏走向鼎盛,也历经磨难。天神天将的传说,就是其最好的佐证。
元明交替,军阀混战,群雄割据。有白宏猿、白卫猿兄弟,武功高强,招兵买马,骑兵造反。随着朱元璋消灭群雄,建立明王朝。白氏兄弟兵败落难,慕义门名节,率亲从来投。郑氏以礼相待,安顿家小。时白氏兄弟常往返京师,闻义门之事,均提前速告,使郑氏有时间提前应对,避免了几次灾祸。白氏兄弟亡故,郑氏不忘其恩,建庙纪念。庙内不但供奉关羽、关兴、周仓,也供奉天神天将,此可谓之天神阁(天将台)的由来。
天神阁,四面环水 ,左右引小桥入阁,阁楼纯木材结构,飞檐斗角;
天神阁香炉,“公元二〇一 一年”,用静静的数字,向世人讲述曾经恢弘的庙宇被焚毁,现在的只是重建……
金盛巍峨三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