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浦江(1)江南第一家___罕见的九道牌坊(郑氏家族)

标签:
孝义门、三朝旌表有序、恩德麟凤、取义成仁礼部尚书、大宗伯一门尚义九世同居 |
分类: 江浙苏皖长三角 |
说到“浦江镇”,上海人肯定会想到是“闵行区的浦江镇”,可我今天要说的是“浙江的浦江”,隶属于金华市浦江县(不是浦江镇,起先我也以为是浦江镇呢),浦江县的郑宅镇。
浦江历史悠久,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建县,唐天宝十三年(754)置浦阳县,五代吴越天宝三年(910)改浦阳为浦江,已有1800多年历史。
现辖区有7个镇5个乡3个街道。其郑宅镇的镇中心,有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南第一家"。
“江南第一家"景区的入口广场;

广场上的江南第一家景区简介

广场上的江南第一家景区简介
“江南第一家"坐落于浦江县城东面12公里的郑宅镇。景区以丰富的古代家族文化和明代建筑组合为特色。"青山田园古镇,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组独具情味的古镇风貌景点。江南第一家是国家AAAA级景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自南宋开始,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330年。鼎盛时3000余人同吃一“锅”饭,孝义治家名冠天下,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
(博主注:简介中【见图】: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用词不当,先有宋、元,再有明,博文中略改动词语的先后顺序)

九座牌坊矗立在古镇入口。这么多牌坊集聚一起,在全国是罕见的。
江南第一家___郑氏家族,讲究忠、孝、廉、礼,历经宋、元、明三代300多年,无一贪赃枉法之人。那耸立的九道牌坊诉说着郑氏曾经的故事,曾经的辉煌。
江南第一家___郑氏家族,讲究忠、孝、廉、礼,历经宋、元、明三代300多年,无一贪赃枉法之人。那耸立的九道牌坊诉说着郑氏曾经的故事,曾经的辉煌。
第一座牌坊
江南第一家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赐郑氏一家为“江南第一家”。

圣旨 “江南第一家”匾;

江南第一家
同居始祖郑绮性仁慈友爱,事亲至孝,奉『修身、齐家、平天下』为崇高理想,临终之时命子孙同居不分家,到郑氏家族解体长达十五世,三百三十余年,人口三千余同吃共食、共事,受到宋、元、明三朝多次旌表而名震朝野。洪武十八年即一三八五年,时为家长的八世祖郑濂率郑栎进京谢恩。召见时口谕:“你家九世同居,孝义名冠天下,可谓江南第一家”。

“江南第一家”牌坊另一面~

一座牌坊,一段故事,娓娓道来~

第二座牌坊

圣旨

孝义门成了地名很久。郑宅最早原名承恩里,郑氏迁浦始祖郑淮,其祖先由安徽迁入,其父亲郑安仁,曾到浦江求学,深感朱栓先生是个真才实学的大儒,便叫他的儿子郑淮到浦江朱栓家拜师求学,朱栓先生爱他天资好,聪明肯学,便将外甥女宣氏许配给郑淮,郑淮便在承恩里安家立业。

孝义门
一年浦江遇大旱,灾民遍地,迁浦始,祖郑淮跟宣氏商量,卖农田千余亩,用来救济灾民,并花掉了大部分家财,救活了无数灾民和乡亲,后人为纪念郑淮夫妻的大恩大德,便称他们的居住地方为『仁义里』。
郑淮孙子郑绮,倡导家族同居,其人以孝义闻名,到同居六世家族大兴,名震乡里,乡老黄汝霖以郑氏“不裂籍者凡六世,历二百年,一钱尺帛无敢私,凛凛如绮在日”上报县知府,知府即呈文上达中书礼部,朝庭旌表其为“孝义门”,后人就称郑氏居住地为孝义门。

“孝义门”另一面;
孝义门唤作地名直到1385年(洪武十八年)赐封“江南第一家”后,“孝义门和江南第一家”的名称一直沿用。建国后,才以姓氏命名为郑宅镇。

象征九世同居的九座牌坊,演绎郑氏家族忠孝仁义传家,以“孝义”名冠天下,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

第三座牌坊
三朝旌表

“三朝旌表”牌坊,指孝义家风受宋、元、明三朝代的旌表;




象征九世同居的九座牌坊,演绎郑氏家族忠孝仁义传家,以“孝义”名冠天下,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

第三座牌坊

“三朝旌表”牌坊,指孝义家风受宋、元、明三朝代的旌表;

三朝旌表
郑氏同居事迹受到宋、元、明三朝旌表。南宋乾道年间,赐号郑绮『冲素处士』。元至大四年即一三一一年,首次旌表为『孝义门』。元至正四年即一三三八年,再次旌表郑义门,是年报下,再次旌表为『郑氏孝义之门』。元至正二十年即一三三六年,时为吴王的朱元璋,命有司建“旌表郑氏孝义之门”即木牌坊。明洪武十八年即一三八五年七月,家长郑濂进京谢恩,帝曰:“你家九世同居,孝义名冠天下,可谓江南第一家”,今后每岁朝见,可与颜、曾、思孟子孙来朝者同班行礼。明洪武二十三年即一三九〇年四月,家长郑濂再次进京谢恩,帝曰:“你家累世同居,人敦孝义,看来天下只有你一家。”即亲书孝义家,明建文三年即一四四〇年,同居八世祖,郑涣进京觐帝,建文帝曰:先帝已书“孝义家”,朕为你书“孝友堂”。

“三朝旌表”匾另一面;

第四座牌坊
有序
有序
郑氏家族特创看重有序,在郑氏宗祠专门辟有『有序厅』『有序堂』作为明礼的场所,有求族人『长幼有序、管理有序、工作有序、生活有序』。为了实践家庭的有序,就涌现出了一批明载史册的『郑氏规范』。明朝建立之初,郑氏家长将『郑氏规范』作为礼物赠送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感叹说:“人家有法守之,尚能长久,况国乎!”而易王讲得更明白“岂特郑氏一家可行,我国家用之亦宜”直接把它比喻为国法了。

郑氏家族特创看重有序,在郑氏宗祠专门辟有『有序厅』『有序堂』作为明礼的场所,有求族人『长幼有序、管理有序、工作有序、生活有序』。为了实践家庭的有序,就涌现出了一批明载史册的『郑氏规范』。明朝建立之初,郑氏家长将『郑氏规范』作为礼物赠送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感叹说:“人家有法守之,尚能长久,况国乎!”而易王讲得更明白“岂特郑氏一家可行,我国家用之亦宜”直接把它比喻为国法了。

恩德
明成祖继承大统,即任郑榦为湖广道监察御史,出使南闽,榦上任后,议罪问刑不可苛虐,多从宽议,务在平反,著绩两省。百姓们在海滨建立郑榦的生祠,表示永不忘其恩德。
郑氏家族对出仕为官的子孙要求甚严,在其『郑氏规范』中专门制有三条规章,要求出仕者,忠君爱国,清濂勤政。如有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因此,元、明、清三朝,郑氏在朝为官的多达一百七十三人,却无一人贪赃枉法。郑氏家族以其家庭立规,来制约仕官者清廉为政,这也是廉政建设上的一大创举,足可资后人借鉴。

明成祖继承大统,即任郑榦为湖广道监察御史,出使南闽,榦上任后,议罪问刑不可苛虐,多从宽议,务在平反,著绩两省。百姓们在海滨建立郑榦的生祠,表示永不忘其恩德。
郑氏家族对出仕为官的子孙要求甚严,在其『郑氏规范』中专门制有三条规章,要求出仕者,忠君爱国,清濂勤政。如有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因此,元、明、清三朝,郑氏在朝为官的多达一百七十三人,却无一人贪赃枉法。郑氏家族以其家庭立规,来制约仕官者清廉为政,这也是廉政建设上的一大创举,足可资后人借鉴。

麟凤
郑深师从吴莱,元至正年间,游学京师,时值丞相别儿怯不花,出镇安抚江浙,命郑深随行,后谒太师脱脱,脱脱命教授其子哈刺章,举为太傅府长史。时皇太子由脱脱负责教学。元顺帝即下旨让皇太子一起求学于郑深。次年,脱脱被贬出居西宁,以哈刺章托深。一年后,脱脱还朝,复拜为右丞相,迁郑深为宣文阁授经郎,阶徵事郎,召见于明仁殿。时皇太子习书端本堂,深家以孝义闻名,因此,常处端本堂日侍皇太子砚席。宠遇殊甚。常问郑氏同居之事,郑深如实告知,皇太子赞叹不已。太子乃书『麟凤』二大字以赐,取同居为国家之瑞,有若麟凤云。

郑深师从吴莱,元至正年间,游学京师,时值丞相别儿怯不花,出镇安抚江浙,命郑深随行,后谒太师脱脱,脱脱命教授其子哈刺章,举为太傅府长史。时皇太子由脱脱负责教学。元顺帝即下旨让皇太子一起求学于郑深。次年,脱脱被贬出居西宁,以哈刺章托深。一年后,脱脱还朝,复拜为右丞相,迁郑深为宣文阁授经郎,阶徵事郎,召见于明仁殿。时皇太子习书端本堂,深家以孝义闻名,因此,常处端本堂日侍皇太子砚席。宠遇殊甚。常问郑氏同居之事,郑深如实告知,皇太子赞叹不已。太子乃书『麟凤』二大字以赐,取同居为国家之瑞,有若麟凤云。

“取义成仁” 说的是郑洧保护兄长,毅然替死的舍生取义之举,
取义成仁
郑氏家族崇尚『孝义 』,在同居期间发生了许多舍生取义的事迹,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扬州祖兄弟争死和银头太公的故事。
洪武十九年,帝召颁全国丈量耕地,编绘鱼鳞图册,浦江有的田产户向人行贿,隐瞒田产,事败,作为粮长的郑濂也受牵连,将械押京师。时郑洧公闻知,毅然挺身而出,曰:“此行必死不返。兄长年高八十,白发苍苍而远行,客死他乡,是义门无人也。吾得死于兄弟情义,才不愧对扬州之祖。”遂代兄起解。竟屈死金陵。事后查明被冤屈,明太祖闻知深感痛惜,赐用银子铸郑洧头像一尊,并谥号『贞义处士』,故后人俗称郑洧为『银头太公 』。

郑氏家族崇尚『孝义 』,在同居期间发生了许多舍生取义的事迹,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扬州祖兄弟争死和银头太公的故事。
洪武十九年,帝召颁全国丈量耕地,编绘鱼鳞图册,浦江有的田产户向人行贿,隐瞒田产,事败,作为粮长的郑濂也受牵连,将械押京师。时郑洧公闻知,毅然挺身而出,曰:“此行必死不返。兄长年高八十,白发苍苍而远行,客死他乡,是义门无人也。吾得死于兄弟情义,才不愧对扬州之祖。”遂代兄起解。竟屈死金陵。事后查明被冤屈,明太祖闻知深感痛惜,赐用银子铸郑洧头像一尊,并谥号『贞义处士』,故后人俗称郑洧为『银头太公 』。

礼部尚书
明朝建国之初,由于连年战祸,人才奇缺,洪武帝常破格录取人才,授以重任。洪武三十年,明太祖召郑沂至殿前,帝曰:“你家大孝大义,累世同居,前朝虽有仕官,但未达显贵,朕今使你大贵。”郑沂奏曰:“臣乃一介布衣,恐才不满,难当大宗伯之重任。”帝曰:“你休没有志气,你是义家,与我掌天下礼仪,只要你把守家法六十年与我义掌一颗印。”郑沂又奏道:“臣家蒙皇上隆恩,有田地山塘,已够臣家开支,朝廷俸禄不敢领取。”帝曰:“俸禄乃朝廷养贤者,你却不要,随你就是。”洪武帝在位三十一年,于一三九九年闰五月驾崩,由礼部尚书郑沂主持举行了宾天葬礼。
郑沂长辞已近六百年,但其做官辞俸的美谈却传唱至今。

明朝建国之初,由于连年战祸,人才奇缺,洪武帝常破格录取人才,授以重任。洪武三十年,明太祖召郑沂至殿前,帝曰:“你家大孝大义,累世同居,前朝虽有仕官,但未达显贵,朕今使你大贵。”郑沂奏曰:“臣乃一介布衣,恐才不满,难当大宗伯之重任。”帝曰:“你休没有志气,你是义家,与我掌天下礼仪,只要你把守家法六十年与我义掌一颗印。”郑沂又奏道:“臣家蒙皇上隆恩,有田地山塘,已够臣家开支,朝廷俸禄不敢领取。”帝曰:“俸禄乃朝廷养贤者,你却不要,随你就是。”洪武帝在位三十一年,于一三九九年闰五月驾崩,由礼部尚书郑沂主持举行了宾天葬礼。
郑沂长辞已近六百年,但其做官辞俸的美谈却传唱至今。

第九座牌坊
九世同居
九世同居
郑氏家族的辉煌史不仅仅是十五世同居,而更重要的是在同居这个平台上创造了灿烂的家族文化。
首先制定下彪炳史册的『郑氏家仪 』和『郑氏规范』二部礼法典章,把儒家思想贯穿其中。被明朝的君王堪比为国法。同时创办了东明精舍。并广延名师,先后聘请柳贯、黄溍、吴莱、宋濂等宿家名儒来此执教,使东明精舍名满天下,四方学士闻风响应。东明精舍不但为家族毓秀培英,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因此,郑氏家族到同居七、八、九世时,已人才济济,仅在明朝为官的就达四十七人。元朝翰林学士承旨月禄帖木耳亲书『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八大字。

郑氏家族的辉煌史不仅仅是十五世同居,而更重要的是在同居这个平台上创造了灿烂的家族文化。
首先制定下彪炳史册的『郑氏家仪 』和『郑氏规范』二部礼法典章,把儒家思想贯穿其中。被明朝的君王堪比为国法。同时创办了东明精舍。并广延名师,先后聘请柳贯、黄溍、吴莱、宋濂等宿家名儒来此执教,使东明精舍名满天下,四方学士闻风响应。东明精舍不但为家族毓秀培英,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因此,郑氏家族到同居七、八、九世时,已人才济济,仅在明朝为官的就达四十七人。元朝翰林学士承旨月禄帖木耳亲书『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八大字。

题外话:有传:元顺帝听大臣回报郑氏家族同居和睦后,一时兴来,提笔写了"天下第一家"五个大字,并赐国宝"紫鸦杯"一只。连同敕书,派员前往郑义门表彰恩赐。国相得知问元顺帝:“闻得万岁为江南郑氏赐字可有此事?
”继而问:"那么圣上属于第几家?"
"啊?!"元顺帝怔住了。知道自己写错了字,后悔莫及。立即下了一道谕旨,派一员大将,带领轻骑数百,要杀尽号称"天下第一家"的浦江郑义门郑氏一家。
兵马来到郑义门,包围了宅房,大将到门首一望,不觉愣住了。原来门首的巨匾上写的不是"天下第一家",而是"江南第一家"。踌躇良久,不敢滥杀无辜,便策马回去复旨。
元顺帝听完,对旁边的国相拍案高叫道:"我原来是写'江南第一家'的,我没有错,起先是与爱卿说着玩的……"随即大笑一阵,此事就作罢了。
兵马来到郑义门,包围了宅房,大将到门首一望,不觉愣住了。原来门首的巨匾上写的不是"天下第一家",而是"江南第一家"。踌躇良久,不敢滥杀无辜,便策马回去复旨。
元顺帝听完,对旁边的国相拍案高叫道:"我原来是写'江南第一家'的,我没有错,起先是与爱卿说着玩的……"随即大笑一阵,此事就作罢了。
那么,这"天下第一家"怎么会变成"江南第一家"呢?
原来郑氏一家人收了紫鸦杯和敕书,聘请能工巧匠,将"天下第一家"描制于匾上。忽一人走来看了说:"郑氏一家大祸至矣!"此人正是当地的名师宋濂。宋濂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你们郑氏一家和睦相处,本属天下第一,并非过誉。可是历代帝王从来都以"天下老子第一"自居。说明白一点,难道帝王之家还不是'天下第一家'吗?
郑氏遂将"天下第一家"中的"天下"两字抹掉,换上"江南"两字,便成了"江南第一家"。巨匾刚制好挂上,兵马就来包围了郑宅。幸亏宋濂先生料事如神,使郑氏一家得免灭门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