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成都游记(5)武侯祠之三桃园结义三义庙-群贤堂及游喜神方

标签:
三义庙迁建记谒三义祠明李贽大凉山产墨玉石 |
分类: 张家界、成都、桂林、西安 |
三义庙,成都市级文物单位。原位于成都提督街,始建于康熙年间,1997年因城建需要,整体迁建于武侯祠内,建筑构件、匾额等均采用原物。
现三义庙由拜殿、大殿和两廊组成。大殿内塑有刘、关、张的泥塑像。如果说武侯祠原塑像造型更多参考历史的话,三义庙塑像造型则主要表现了文学与民俗。
现三义庙由拜殿、大殿和两廊组成。大殿内塑有刘、关、张的泥塑像。如果说武侯祠原塑像造型更多参考历史的话,三义庙塑像造型则主要表现了文学与民俗。
在“三义庙”前的路口处,有一墩大石,上书“喜神方”。游喜神方是我国古老的民俗,宋、明时期,成都某些道教的宫观中已经常接“喜神”。清代,成都人逐步形成了春节到武侯祠游喜神方的民俗活动。喜神,即能给人们带来吉利、带来欢喜、增添智慧、财运、官运之神,助学童金榜题名、助新婚夫妇吉祥如意之神。喜神方,即喜神所在的地方。传统的方位观念中,南方被视为吉祥之方。武侯祠位于成都南郊吉祥之地。武侯祠内的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物塑像,逐步被视为“喜神”。清代中晚期及民国时期,成都人流行在大年三十晚或正月初—
—早就到武侯祠烧香拜神、吃茶会友。以前争烧第一炷香、能喝到武侯祠的早茶为最吉。1999年,成都武侯祠恢复了游喜神方这一传统民俗活动,迄今为止,我国拜忠义、游喜神的民俗,只有成都武侯祠开展。


三义庙迁建记
……成都三义庙,初名三义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道光时期加修,原在提督街,庙为四进五殿,规模宏大,后渐湮废,仅存拜殿、正殿,一九八一年公布为成都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因城市建设之需,原址征用,为保留和恢复胜迹, 市政府遂于一九九六年决定异地迁建于成都武侯祠。
三义庙迁建后整旧如旧,殿宇崇丽,其形制风貌与武侯祠之孔明殿、刘备殿天然相偕,二者相辅相依,浑然一体。……

因城市建设之需,原址征用,为保留和恢复胜迹, 市政府遂于一九九六年决定异地迁建于成都武侯祠。
三义庙迁建后整旧如旧,殿宇崇丽,其形制风貌与武侯祠之孔明殿、刘备殿天然相偕,二者相辅相依,浑然一体。……

谒三义祠 明 李贽 (谒河北涿州三义庙时所作)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谁知桃源三结义,黄金不解结同心? 我来拜祠下,吊古欲沾襟。在昔岂无重义者,时来恒有白头吟。三分天下有斯人,逆旅相逢成古今。天作之合难再寻,艰险何愁力不任?桃源桃源独蜚声,千载谁是真弟兄?千载原无真弟兄,但闻季子位高金,多能令叔嫂霎时变重轻。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谁知桃源三结义,黄金不解结同心? 我来拜祠下,吊古欲沾襟。在昔岂无重义者,时来恒有白头吟。三分天下有斯人,逆旅相逢成古今。天作之合难再寻,艰险何愁力不任?桃源桃源独蜚声,千载谁是真弟兄?千载原无真弟兄,但闻季子位高金,多能令叔嫂霎时变重轻。

异地迁建的三义庙巍峨耸立,其建筑形制与刘备殿一致。屋顶为单檐硬山式,青色简瓦覆盖其上,结构为木石结构,抬梁式木构架,立柱及柱础均为石质。有40根整石雕成的圆形立柱,柱径0。5米。有24根石柱上刻对联12副,联文描金。
三义庙拜殿,外柱楹联:在三在 亡三亡 而今享祀犹同伴,合义合 战义战 自昔铭勋匪异人。

三义庙拜殿,外柱楹联:在三在 亡三亡 而今享祀犹同伴,合义合 战义战 自昔铭勋匪异人。

桃园结义
刘关张桃园结义,千古佳话,家喻户晓。
我国著名的雕塑家叶毓山教授,应成都武侯祠之邀,选取四川省宝兴县产彩条纹汉白玉、雅安县产红色花岗岩、大凉山产墨玉石,分别塑造了仁惠爱民的刘备、义凛春秋的关公、忠勇超凡的张飞。利用巨石的天然造型,以大写意手法,大刀阔斧,粗中见细,刻画出三义士的神韵和个性。

刘关张桃园结义,千古佳话,家喻户晓。
我国著名的雕塑家叶毓山教授,应成都武侯祠之邀,选取四川省宝兴县产彩条纹汉白玉、雅安县产红色花岗岩、大凉山产墨玉石,分别塑造了仁惠爱民的刘备、义凛春秋的关公、忠勇超凡的张飞。利用巨石的天然造型,以大写意手法,大刀阔斧,粗中见细,刻画出三义士的神韵和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