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南浔古镇(9)刘氏悌号、红房子、崇德堂、达礼堂、清醒书屋

标签:
庄氏史案西欧罗马式建筑罗马广场古篆文字清醒书屋 |
分类: 江浙苏皖长三角 |
刘氏悌号门口悬挂的一排排大红灯笼煞是好看,给古镇平添了一份喜庆、热闹;
【刘氏悌号】(因为主人号 悌青,该是“悌号”吧)
俗称“红房子”,系南浔“四象”之一刘镛第三子刘悌青所建。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为主体,最有特点的是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高达恢宏,尤为壮观。洋楼下还沉埋过一场不可忘怀的历史悲剧___清初第一文字狱“庄氏史案”。
俗称“红房子”,系南浔“四象”之一刘镛第三子刘悌青所建。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为主体,最有特点的是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高达恢宏,尤为壮观。洋楼下还沉埋过一场不可忘怀的历史悲剧___清初第一文字狱“庄氏史案”。
(博主注:查阅资料,“庄氏史案”是清代有名的第一大案。起因是南浔富户庄允城其长子庄廷鑨购得前明大学士朱国桢的明史遗稿,请人编成《明史辑略》一书,刊版通行,结果被告“私编明史、诽谤朝廷、大逆不道”。在鳌拜等人查办下,经清廷胡乱审定,南浔朱、庄两家被满门抄斩。案发后房屋被毁,以后,刘家在此旧址上建造的“悌号”。)

崇德堂
崇德堂(又称刘梯号,俗称红房子),是南浔“四象”之首富刘镛的三子刘安泩(字渊叔,号梯青)的居处。据史料记载,元至正时由承事郎华宏纲在此建一园林,名“小桃源”。旁边有一小巷,故名“花园弄”。至明季时后为富户庄允城所居,其子庄廷钺曾在内建“百尺楼”为藏书读书处。清初“庄氏史案”后,刘梯青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从钱氏购地筑宅,于同年冬破土,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竣工。

崇德堂(又称刘梯号,俗称红房子),是南浔“四象”之首富刘镛的三子刘安泩(字渊叔,号梯青)的居处。据史料记载,元至正时由承事郎华宏纲在此建一园林,名“小桃源”。旁边有一小巷,故名“花园弄”。至明季时后为富户庄允城所居,其子庄廷钺曾在内建“百尺楼”为藏书读书处。清初“庄氏史案”后,刘梯青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从钱氏购地筑宅,于同年冬破土,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竣工。

刘梯青(1876-1950),禀贡生,直隶省候补道员,钦加三品衔,因劝办山西赈捐,奏保二品顶戴,赏戴花翎,特赏头品顶戴,正一品封典。他不仅是文物收藏家,也是实业家,在上海、杭州等地拥有不少房地产,据民国17年(1928)4月出版的《上海总商会会员录》排列的当时最具规模的16家房地产大户,其中他与刘承干、刘湖涵皆榜上有名,且名列前茅。他还与庞赞臣等人集资28万两,于民国16年(1927)在余杭塘栖创办崇裕丝厂,当时有职工1340人,引进意大利式5绪坐缫丝机492台及日本先进技术设备,年产白厂丝40余吨,产品销往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区,为当时浙江乃至全国一流的大型缫丝厂(解放后,该厂更名杭州新华丝厂,属国有大型缫丝企业)。


刘梯青在西湖边北山路的孤云草舍,为古罗马式别墅。因他长住上海,故将该别墅借给了湖州同乡朱家骅,一度成为浙江省政府主席的官邸,现保存完好。
崇德堂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厢为主体;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尤为壮观。大宅高敞恢宏,以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见胜。宅后曾辟一草地为网球场,边上一角饲养奶牛,东西潭边钟楼上曾有一口巨大的自呜钟,远近都能听见它的钟声。

崇德堂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厢为主体;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尤为壮观。大宅高敞恢宏,以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见胜。宅后曾辟一草地为网球场,边上一角饲养奶牛,东西潭边钟楼上曾有一口巨大的自呜钟,远近都能听见它的钟声。

崇德堂宅后义仓河对岸拓地二十亩,种树栽花,叠石为山,坡植白皮松,蓄水栽荷,且有楼、亭、阁、榭和欧式小洋房。因刘梯青“有述袭为园之志,抱守存故迹之心”,沿承三百年前“小桃源”之意,故取名“留园”,正好“留”与“刘”同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刘园一部分赠予外甥徐氏,故称“徐家花园”,毁于抗日战争期间,仅荷池犹存。

中间的西式喷水泉;
中西合璧的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