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青龙塔、青龙古寺~上海稀有实物古迹

标签:
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青龙塔又名吉云禅寺塔青龙江松江天马山上的护珠塔水晶观音像 |
分类: 松江、金山、青浦 |
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有一座千年古塔____青龙塔,又名吉云禅寺塔,又称“隆福寺塔”,“青龙寺塔”,“青龙雁塔”,是上海市稀有的实物古迹。

上海市人民政府于一九六二年公布:吉云禅寺塔(青龙塔)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塔是上海最老的古塔。唐宋年代青龙镇曾是上海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青龙塔就是镇内标志性的建筑,那时烟火万家、商贾云集、市政繁华,有"小杭州"之称。青龙塔为砖木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楼阁式。此塔当年高耸入云,是海船驶向青龙港的航行标志,巍巍屹立,为上海一绝。南宋后期,青龙江日渐游塞,海船不可停泊,从此衰落。

饱经风霜却迄今不倒的七层塔,现处于围墙保护之中,锈迹斑斑的大门紧闭着,已经不“容忍”游客踏足。

当年的青龙江不见踪影,只有一条并不清澈的小河~

青龙塔建于唐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重建,元致和元年又由里中大族任仁发捐资修葺。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513年),康熙帝南巡时,将青龙镇上的隆福寺赐额:"吉云禅寺",塔也改称吉云禅寺塔。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又修缮。

塔自1648年进行修缮后,300多年来,未曾大修,以至腰檐、平座、外檐、斗拱,枋等,不断脱落。1956年台风又将塔刹吹倒,刹上宝瓶等随之落下。宝瓶是紫铜铸葫芦状,上有"明祟祯十七年三月铸"等字。由于塔顶损坏,雨水灌入塔内,楼板与木扶梯均已腐烂,塔心木也下坠,仅存塔身,且已向东北方向倾斜约3°左右。1992年初,经建筑物纠偏专家曹时中运用特殊技术,将其扶正,使这座千年古塔挺直了"腰杆"。

青龙塔旁边就是青龙古寺,也叫报德寺。是一座有着近1300年悠久历史的古刹。青龙寺塔创建于公元743年(唐天宝二年),当时寺名为“报德寺”,俗称青龙寺。80年后,时至公元821年(唐长庆元年)古寺重建,改名“隆福寺”。同年始建塔,名“隆福寺塔”。俗称“青龙寺塔”,又名“青龙雁塔”。
公元1041-1048年(宋庆历年间)寺塔重建,形七层八角,砖木结构。
公元1062年(宋嘉佑七年)杭州梵天寺僧人了空来寺弘扬天台宗,寺名因此改称“隆福教寺”。
公元1299-1343年(元德三年--元至正三年间)画家、水利专家任仁发祖孙三代相继出资修茸寺塔。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寺塔重建,此后失修三百多年,塔身一度倾斜至14度。
公元1715年,清康熙皇帝南巡江南,慕名游寺,亲书“精严寿相”匾额,御赐寺名“吉增禅寺”。并御赐水晶观音一尊,紫衣袈裟一袭、鏖金书画扇一柄为镇寺之宝。当时古寺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华丽。享有“佛塔为天下之雄” 美誉,为当时江南著名佛教丛林之一。
【寺、塔合一】

公元1041-1048年(宋庆历年间)寺塔重建,形七层八角,砖木结构。
公元1062年(宋嘉佑七年)杭州梵天寺僧人了空来寺弘扬天台宗,寺名因此改称“隆福教寺”。
公元1299-1343年(元德三年--元至正三年间)画家、水利专家任仁发祖孙三代相继出资修茸寺塔。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寺塔重建,此后失修三百多年,塔身一度倾斜至14度。
公元1715年,清康熙皇帝南巡江南,慕名游寺,亲书“精严寿相”匾额,御赐寺名“吉增禅寺”。并御赐水晶观音一尊,紫衣袈裟一袭、鏖金书画扇一柄为镇寺之宝。当时古寺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华丽。享有“佛塔为天下之雄” 美誉,为当时江南著名佛教丛林之一。
【寺、塔合一】

当年,青龙寺钟鼓之声不绝,梵呗之声达旦,有“佛角为天下之雄”之誉。
青龙古寺创建于公元743年(唐天宝二年),当时名为“报德寺”,俗称“青龙寺”,公元821年(唐长庆元年)古寺重建,改名“隆福寺”。始建塔,名“隆福寺塔”。俗称“青龙寺塔”。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寺塔重建,宋嘉佑七年(公元1063年)又有杭州梵天寺僧人了空来寺弘扬天台宗,寺名改为“隆福教寺”。由于弘法笃信,使青龙寺远近闻名,公元1299-1343年(元朝画家、水利专家任仁发及子任贤德、孙任士祖孙三代相继出资修茸寺塔,公元1644年再度重建,此后又失修300多年。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皇帝南巡,慕名而来,亲书“精严寿相”额,并赐寺名“吉云禅寺”(又名“吉增禅寺”),塔也改称“吉云禅寺塔”并赐水晶观音像一尊,荷花溅金扇(又称鎏金书画扇)一把,杏黄袈裟(又称紫衣袈裟)一袭为“镇寺三宝”。
公元1993年经上海市、青浦县人民政府批准古寺重新对外开放,如今,寺院殿堂雄伟,佛像庄严,独具一格,全堂佛像皆为玉佛,佛龛皆为红木,据考证唯全国之仅有。

山门两边围墙书:南无阿弥陀佛“;


公元1993年经上海市、青浦县人民政府批准古寺重新对外开放,如今,寺院殿堂雄伟,佛像庄严,独具一格,全堂佛像皆为玉佛,佛龛皆为红木,据考证唯全国之仅有。

山门两边围墙书:南无阿弥陀佛“;


走进山门首先是天王殿,金壁粉墙,老式窗体结构。
天王殿楹联:四大部洲统领诸天大千世界,八功德水普施泉地不二法门。
天王殿楹联:四大部洲统领诸天大千世界,八功德水普施泉地不二法门。
主殿___大雄宝殿;
银杏树的身份标注;银杏树,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科目;
青龙寺,清嘉庆三年(1798年)失火,崇阁大殿均成废墟。道光初年,寺僧生建殿宇。咸丰十年(1860年)又遭兵燹,寺屋废损大半。民国25年(1936年)寺僧募建观音阁及大钟一口,今俱废,仅存碑刻两块:重兴青龙隆福寺碑记和敕赐吉云禅寺重建大殿碑铭。


清晰可见碑文末了有“道光十二年岁次壬辰仲夏之月”等字样;
西天取经行
唐朝贞观十三年九月十二日,唐僧奉旨从长安城洪福寺出发前往西天取经,唐太宗和唐僧结为金兰,为唐僧赐雅号,作“三藏”。赐其袈裟、金钵、宝马,率文武百官出城送行,亲子敬素酒一杯,并捻尘土一撮弹入酒中,意喻:“宁恋家乡一捻土,莫念他乡万两金”。

唐朝贞观十三年九月十二日,唐僧奉旨从长安城洪福寺出发前往西天取经,唐太宗和唐僧结为金兰,为唐僧赐雅号,作“三藏”。赐其袈裟、金钵、宝马,率文武百官出城送行,亲子敬素酒一杯,并捻尘土一撮弹入酒中,意喻:“宁恋家乡一捻土,莫念他乡万两金”。

回望黛色的青龙古塔,臆想当年青龙镇的繁华,不禁默颂起宋人《青龙赋》里的文辞:
粤有巨镇,其名青龙。控江而浙淮辐辏,连海而闽楚交通。
咫尺天光,依稀日域,市尘杂夷夏之人,宝货当东南之物。……”
粤有巨镇,其名青龙。控江而浙淮辐辏,连海而闽楚交通。
咫尺天光,依稀日域,市尘杂夷夏之人,宝货当东南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