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__ 嘉定游
标签:
中国科举博物馆学而优则仕张謇童试乡试状元榜眼探花 |
分类: 杨浦宝山嘉定崇明区 |
「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简介」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存在了一千三百年。
科举制度坚持「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任用」的原则,在一千多年里大量出身寒门的才俊之士,得以获得晋身仕途,一展才华的机会;中国古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和学问家,大都是经过科举道路而崭露头角的。
中国的科举制度从唐宋以后东渐西传,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都曾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员也都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启示。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文体以八股文为主,成为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扼杀了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到清朝末年,在封建制度行将灭亡之际,「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一九O五年清政府颁布了停止科举的上谕,科举制度宣告结束。
《中国科举博物馆》陈列以「科举制度沿革」、「科举与儒学」、「科举与社会文明」、「科举考试程序」、「科举与教育」等五个版块,全方位地展示了科举制度的历史变迁。

孔庙大成殿两边的厢房「东庑」、「西庑」,及大成殿的右侧,就是《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以「科举制度沿革」、「科举与儒学」、「科举与社会文明」、「科举考试程序」、「科举与教育」等五个版块,全方位地展示了科举制度的历史变迁的进程;

科举与社会文明
科举制几乎占据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它对于祖国的统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崇文重教民风民俗的形成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
科举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关科举取仕的种种故事,不但存在于史书、小说,表演于戏剧舞台,而且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习俗、饮食起居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学而优则仕”的文化现象。

各个时期的文人墨客;


从“文章魁首”到“实业巨擘”
张謇院试成绩欠佳,老师责之:“如果有1000人应试,取999人,唯一不取的就是你。”张謇羞惭至极,在住宅的窗户和帐顶上“并书九百九十九为志”,以示发愤。

图文并茂加之蜡像,再现张謇当年发愤之境;

科举制度源远流长,它是在数百年的酝酿中逐渐成长而后定形,最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选举制度。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举算起,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创始于隋代~

金榜~


历朝外籍人进士登科简表

明伦堂内,更深层次剖析科举的考试程序、历代状元榜及嘉定的文人;嘉定,文人辈出;嘉定也是一块科举的沃土,嘉定历史上曾经出过192名文武进士,其中有三位状元,一位榜眼和两位探花。

历代状元榜;

殿堂两侧有蜡像再现当年“送子赶考”、“中举报喜”之情景;


科举考试程序
科举取仕各个时期在考试科目、程序、场期、科第名称等方面虽不禁相同,但科举考试程序均大体分为地方考试和京师考试。唐及五代称“解试”和“省试”;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创立殿试,形成“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并为后代所沿袭。元明清各朝,改称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及第可否任官,各代规定不一,但“殿试”及第后,先取得出身资格,后即量能授职。

童试
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应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的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生员经科试合格,即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

乡试
乡试是地方考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在各省城举行。每届三年,考期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称“秋闱”(秋试),为正科。遇皇帝寿诞庆典,新君登极
加科为恩科。考三场,每场三日。由钦命的主考官主持,本省生员经科试(参加乡试的资格考试)合格,方可应试,贡生、监生可直接参加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可于次年春进京应会试,即便会试没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殿试
会试与殿试是中央考试。乡试翌年,即丑、辰、末、戍年春季,举人汇集京城,先应由礼部举行的会试,又称“礼闱”、“春闱”,考三场,每场三日。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后贡士再应由皇帝亲自御殿覆试、决定取舍、等第的殿试,试期一天,依成绩分甲赐及第、出身、同出身,然后释褐授官。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初称“榜首”,亦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一名称“金殿传胪”,三甲一名称“玉殿传胪”。

明清科举考试选官简图

这是清代顺天贡院的模型,位于北京,是举行会试和顺天府乡试的场所,每排号舍是根据《千字文》来排列的,共九千余间,可容纳九千余名考生应试;

当年也有考试作弊,这就是! 将文字写在内衣上,当然,被抓到,不是象现在这么简单;

这里记载五十篇文;

纸夹带条(清)
“夹带”,俗称“小抄”,自古有之。清代对夹带考生惩处严厉不仅驱逐出场,而且革除功名,取消终身应试资格,甚至进行枷号杖责等肉体刑罚。


榜眼王鸣盛殿试卷
王鸣盛(1722—1797年)字凤喈,号西庄,今上海市嘉定区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一甲二名榜眼,清代著名学者。

第一甲第一名殿试卷;

这是根据1:1比例复制的号舍,考生就在这种环境中参加考试,考生要在号舍内考三场,共要住9天6夜;

白天是上下两块板,坐着考试;

晚上就把上面的一块板放下来,然后人就半坐半躺着休息, “十年寒窗苦”,为的就是考取功名;

古碑林;

回廊;

碑记;

木雕“鼎甲游街”(明)
骑着马,周围簇拥着敲箩打鼓的人群;

“状元及第”铜镜;

<嘉定县学之记>石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