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焦段

标签:
摄影器材杂谈 |
分类: 关于摄影的杂七杂八 |
今天本不准备发博文的,晚上没事把自已最近的博文翻了翻。
有不少朋友点击了“喜欢”,泥巴十分感谢您的支持!
(也真心希望您没受到泥巴的胁迫,自觉自愿点了“谢谢”)
其实,或喜欢,或不喜欢,或评论,对俺都是反馈;
贵在交流,这是俺开博的意义之一,也是可贵的双赢互利的局面。:)
没反馈,没支持,原创也就缺了动力。。。
翻了几下,俺也看出些规律了;
多数俺侃得比较多,文字部分较重的博文,喜欢率比较高。
合着,大家喜欢话痨呀。。。
得,那俺今天就再啰嗦一篇,准备接您板砖!
话说,俺跟不少人一样,学摄影是从长焦入手;
那时候拍野生动物很多,俺上班的地方,出了楼就有四五十种野生动物和谐共存共生。
早出晚归,乐趣颇多。。。
(除了野生的,还有野合的;泥巴自然积善行德,不做棒打鸳鸯之事)
相对而言,长焦和微距比较容易掌握,画面元素相对较少,易于控制。
而焦段偏广以后,元素大幅增加,变化也更为丰富,则不易控制,不易出彩。
另外,用好广角,通常要接近主体,控制物距;
过近之后,摄影人自身心理障碍难以突破,也是广角难用的原因之一。
各焦段都玩了个遍,泥巴更喜欢人文题材多一些,焦段也愈加偏广。
当然,标头是必修课,俺在长焦过后,实实在在地用了几年的标头,收获很大。
随着人文题材的深入,焦段也越用越广,片子承载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
这时候,焦段偏向极化,也就是(定焦的)广角+中焦的搭配。
比如,35+90,35主打,90负责特写(其实标头也是偏“长焦”的感觉)。
最近的旅行,28和35,拍了90%以上的片子,还是挺顺手的。
但是,28和35的感觉非常接近。
俺的M6和35ASPH是要长期持有的,脑子发热就浇浇凉水,也要冷静下来继续持有。
因为35视角跟标头一样,是基本功,特别需要耐心和坚持。
同时,标头和35视角的片子也都有着沉静平和的力量,耐得了岁月。
而不象现在的新闻摄影中,随处可见的超广,急急的,象洋快餐,多了就是垃圾。
话说,回来后,就想着有没有可能找个再广点的镜头,搭配35和90/100使用。
老镜头中,最常见的广角就是28和35;再广点,象24之类已属于超广的范畴,难找了。
这不,今天手一滑,收了上面的这套A-1和24mm f2.8。手感着实不赖,就是A-1要用电池。
接下来,又要把手上器材清理一遍,简化简单进而专注。
题外一下,说句实话,上了底扫玩胶片以后,真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俺手上现在有L,P,C,N,O,K,M多家的器材,几乎是各家通吃。
用器材品牌来区分摄影人,真是脑袋让驴踢了的作法,不是吗?
有用手术刀品牌来区分外科大夫的吗???
夜深了,不多聊了;愿您新的一周工作愉快!
喜欢这篇,就请点一下“喜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