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天我路过护仓胡同

(2012-05-14 00:14:08)
标签:

泥巴中国行2012

摄影

e-pl1

松徕25f1.4

休闲

文化

分类: 人文纪实题材

那天我路过护仓胡同

 

胡同是个有意思的话题,也的确有很多人拍过。
泥巴没有在胡同里生活过,但多少始终有些好奇。

 

胡同之所以成其为胡同,是因为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人文环境。
因为这种环境下的人和事,让它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
一定意义上说,并不是具有了这种建筑形式,就一定能还原胡同文化。
还有各种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上的因素。


前面这篇:东长安街附近的那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e0d1cc0102dyrs.html

提到了新四合院和新胡同,但人文环境跟传统意义上的胡同文化相差太远了。

还是喜欢老北京的胡同文化,有着天然包容的亲合力和富于人情味儿的生活。。。

 

这组片子都是泥巴爆走于北京西城拍的,俺终究是个过客。。。 那天我路过护仓胡同

 

那天我路过护仓胡同

 

这种场景特典型,现代生活在胡同环境下的冲突。
牛XX的奥迪,死命按响的喇叭,寸步难行的局面和一群热心出谋划策的街坊。

(除了奥迪,其它车都是停在路边的)

 

听听不同地方的喇叭声,也能从中分辨出各种丰富有意思的信息。
俺开车,喇叭声多为清脆短促,音量不高,有时会是清晰可辨的连续两声,主要用来友善地提醒。
北京街头的喇叭声大多为嘹亮,持久和不耐烦;即便是车子慢速面对路人也是如此。

 

那天我路过护仓胡同

 

杂居的胡同,自然也有各色人等。
这哥哥电吹风的用途是我第一次看到,也许我是孤陋寡闻了。。。 那天我路过护仓胡同


那天我路过护仓胡同

 

这是一张拍得很失败的片子。
实际第一眼看到的场景是:画面右侧的古刹门楼和左侧临街卧室里雪白的大腿
这样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场景真的难得一见。
第一反应之下没有好意思举起相机,走过去了。
还是想拍,回来时,场景已经不在了;
想来是卧室里的女人也不愿如此面对大街上正面而立的男人吧。。。

 

不过,还是把片子发上来。

胡同里临街的卧室,一定意义是也是不少北京人的生存状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