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意推荐:泥巴制造

标签:
加国记忆摄影e-pl1minoltarokkor-x135mmf2.8杂谈 |
分类: 关于摄影的杂七杂八 |
You don't take a photograph, you make it. - Ansel Adams
这张片子在前面“人在旅途”一文中出现过,最近被《影像视觉》选用。
N久以前,我就只用RAW了,不管用什么数码机器。
如果您习惯于相机JPEG直出,请略过本文余下的部分。
在数码时代,充分发挥相机潜力的唯一/最佳途径是用RAW,别无它法。
RAW就象一堆原材料,为数码暗房保留了所有可能;同时,也在前期解放了摄影人!
记得不久前,还有个摄影界挺牛的人叫嚣:不是从相机直出的,就不能!#$!#·,云云。
其实,即便是在胶片时代,适当的暗房技术也是必须的。
否则本文开篇的胶片大牛也不会说出那番话来。
适当的后期是“制造”作品的必要步骤(这与过度PS无关)。
回到片子上来,当时的场景是夕阳西下,对面建筑的反光映在桥下冰封的河面上。
在冰天雪地里,突然间感受到那份温暖!挺受用的。
这第二张片子大体上是RAW导入LR后不作任何调整输出的结果。
可以看出来,总体而言,白平衡的感觉并不到位。
调整了这些内容:
1)采用阴天白平衡,复现当时的暖调
2)剪裁成喜欢的方构图
3)因为使用的镜头反差偏低,+BLACKS/+CONTRAST/+VIBRANCE
4)出片
前后总计一两分钟。两片对比,几乎是天壤之别。:)
作为创作的强大武器,RAW给后期调整带来了无限便利;
一定范围内,欠曝/过曝也可以无损调整到较为理想的状态。
后期调整,即便是只拍黑白,影调的调整也是必须的;
彩色片子当然更复杂一些,需要调整的内容可能更多。
(甚至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下,出片调整意图也不一样,RAW提供了这样的可能)
一般熟悉后,一张片子从RAW到JPEG的过程也只不过三两分钟的功夫。
看了本文以后,还有什么理由用JPEG直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