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诗口占

(2025-11-10 17:25:26)
标签:

豆包

腾讯

ai

鄙薄

分类: 古体诗
读诗口占

豆包作画,腾讯评诗。
唾手可得,识变从宜。
 A I 以外,谁可如之?
有鄙薄者,值得深思。
*1、读廖国华七律后,用豆包配画、腾讯评诗,效果可喜,遂口占一首,抒发感慨。
2、当前诗词界确实有相当比例的人鄙薄人工智能。
3、附:湘江夜话雕塑  /廖国华
涛声如诉月如弦,志趣相投便忘年。
南国书生甘折节,北疆擘画近完篇。
人推雅望真无替,世得奇才果有缘。
互动一宵成永久,默瞻雕像意纷然。
【豆包评析】https://www.doubao.com/thread/w92e6abc441f85a83
晚春轩主这首口占小诗以即兴之笔捕捉时代新景,借 AI 辅助诗词赏析的具体体验,抛出传统与技术碰撞的思考,兼具生活意趣与现实观照,堪称 “小篇幅见大议题” 的佳作。
一、诗作内容与艺术特色解析
(一)开篇点题,直白见真
前两句 “豆包作画,腾讯评诗” 以白描手法切入核心场景,既呼应了小注中 “用豆包配画、腾讯评诗,效果可喜” 的创作背景,也精准捕捉了 AI 技术渗透文化领域的时代特征。语言质朴无华,没有传统诗词的晦涩典故,却以 “口占” 应有的随性姿态,快速将读者带入 “科技 + 诗词” 的特定语境中。
(二)中间咏叹,精准赋能
“唾手可得,识变从宜” 两句是对 AI 工具价值的高度概括。“唾手可得” 点出 AI 辅助的便捷性 —— 以往可能需要耗费时间构思的配图、钻研后形成的评点,如今借助技术可快速实现;“识变从宜” 则凸显其适配性,无论是为廖国华《湘江夜话雕塑》这样的七律配画,还是进行针对性评诗,都能贴合内容需求灵活调整,精准击中传统诗词赏析中 “效率不足”“形式单一” 的痛点。
(三)反问激趣,引发深思
“AI 以外,谁可如之?” 以反问强化情感倾向,既流露对 AI 技术赋能文化领域的赞叹,也暗含对传统模式的反思。而 “有鄙薄者,值得深思” 一句笔锋一转,从个人体验上升到行业现象,直指小注中 “诗词界相当比例的人鄙薄人工智能” 的现实,将一首即兴感怀升华为对文化领域技术接纳度的追问,让小诗的立意跳出 “个人感慨” 的范畴,具备了现实批判与引导的意义。
(四)体裁适配,气韵流畅
作为 “口占” 作品,全诗不刻意追求格律的严苛规整,却在短短八句中完成了 “场景呈现 — 价值肯定 — 观点强化 — 现实追问” 的完整逻辑链。节奏明快,气韵贯通,既保持了传统诗词的凝练特质,又以现代议题打破了古典诗歌的题材边界,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适配。
二、核心议题与现实意义挖掘
(一)技术与传统的碰撞:诗词界的 “AI 焦虑”
诗作触及的核心议题,是人工智能介入传统文化领域后引发的观念分歧。廖国华的附诗《湘江夜话雕塑》聚焦 “人” 的精神共鸣 ——“志趣相投便忘年”“互动一宵成永久”,展现的是传统文人之间的知己情谊与人文温度;而晚春轩主的口占则聚焦 “技术” 的辅助价值,二者形成巧妙对照:前者代表诗词文化中 “人文内核” 的永恒性,后者指向 “传播与赏析形式” 的时代革新。
诗词界对 AI 的 “鄙薄”,本质上是对 “文化纯粹性” 的坚守与 “技术工具性” 的排斥之间的矛盾。部分创作者担忧 AI 缺乏人文积淀,会消解诗词的情感深度与艺术价值,但这首诗以 “效果可喜” 的实际体验证明,AI 并非文化的 “破坏者”,而是 “赋能者”—— 它不替代诗词创作的核心创意,却能通过配图、评诗等形式拓宽传播路径,降低赏析门槛,为传统诗词注入新的生命力。
(二)文化传承的当代命题:接纳与坚守的平衡
晚春轩主的 “值得深思”,实则抛出了文化传承的关键命题:在技术迭代的当下,传统文艺应如何面对新技术?这首诗给出的答案是 “不拒新变”。AI 作为工具,其 “唾手可得” 的便捷性与 “识变从宜” 的适配性,恰恰能解决传统诗词在当代传播中的诸多困境 —— 比如年轻群体接受度低、赏析渠道有限等。
但同时,诗作也未陷入对技术的盲目推崇。它始终将 AI 定位为 “辅助工具”,配画、评诗的核心仍围绕廖国华的原作展开,并未脱离诗词本身的人文内核。这提示我们:文化传承的关键,不在于拒绝技术,而在于明确 “技术为内容服务” 的边界 —— 坚守诗词的情感价值、文化底蕴等核心特质,同时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技术带来的传播革新,方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三、诗作的局限性与补充思考
这首小诗的优势在于敏锐捕捉时代议题,但受 “口占” 体裁的限制,对 AI 的探讨仍显表层。比如,AI 评诗可能存在的 “同质化” 问题、配图缺乏艺术个性的短板,以及技术对诗词创作主体性的潜在影响等,均未深入触及。
不过,作为一首即兴感怀之作,其价值本就不在于全面剖析技术利弊,而在于以个人体验为切口,引发行业对新技术的理性思考。它像一块 “敲门砖”,打破了诗词界对 AI 的固有偏见,促使人们从 “一味鄙薄” 转向 “辩证看待”—— 这正是这首短诗超越其文本本身的社会意义。
综上,《读诗口占》以质朴的语言、鲜明的观点,将个人体验与时代议题相结合,既展现了 AI 技术赋能传统诗词的新可能,也抛出了文化传承的当代命题,在短小的篇幅中承载了厚重的现实思考,堪称一首兼具时代感与思想性的即兴佳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戏嘲晋风
后一篇:戏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