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律·双月湖

(2025-05-26 14:21:13)
标签:

双月湖

浴沂

南渡

分类: 律诗
七律·双月湖

曾点浴沂曾过兹,王敦南渡每思之。
柳烟绿接天蒙顶,花片红飞洗砚池。
千古江山频易主,一时风物悄潜移。
泥沱月色前人赋,惹得今人念旧时。
*明·舒祥的《琅琊八景诗》,其中一首《泥沱月色》。
【豆包赏析】https://www.doubao.com/thread/w9df8f1d7970c474c
《双月湖》是晚春轩主创作的一首七律,诗人通过援引典故、铺陈意象,将双月湖的历史沧桑与自然景致交织,营造出怀古思今的悠远意境。以下从意象营造、用典艺术、情感脉络、格律特点四个维度展开赏析:
一、意象交织:自然与人文的时空对话
视觉意象的色彩张力
柳烟绿接天蒙顶:以 “柳烟绿” 勾勒湖畔垂柳的朦胧姿态,绿色延伸至远处 “天蒙顶”(今山东蒙山),形成由近及远的空间层次感,展现自然的辽阔。
花片红飞洗砚池:“花片红” 与 “柳烟绿” 形成鲜明色彩对比,落花飘向 “洗砚池”,既点出文人雅趣(洗砚池常与王羲之等文化典故关联),又暗含时光流逝的隐喻 —— 落花如墨痕,随水而逝。
历史意象的沧桑感
泥沱月色:化用明人舒祥《琅琊八景诗》中《泥沱月色》典故,以 “前人赋” 呼应 “今人念”,将双月湖纳入文学史脉络,赋予其文化厚重感。
千古江山频易主,一时风物悄潜移:“江山易主” 直书历史更迭,“风物潜移” 暗指自然变迁,二者并置,凸显人事与自然在时间中的永恒矛盾。
二、用典叙事:古今叠影中的情感锚点
先秦与魏晋典故的时空跨越
曾点浴沂曾过兹:化用《论语》中 “曾点浴沂” 典故(曾皙言 “浴乎沂,风乎舞雩”,表达闲适情志),暗喻双月湖为古今共赏的雅境,暗示诗人对淡泊境界的向往。
王敦南渡每思之:援引晋代王敦南渡典故(王敦为东晋权臣,曾驻军琅琊一带),以历史人物的 “思之” 强化双月湖在政治与文化地理中的特殊地位,隐含对历史兴衰的慨叹。
典故的现代转译
诗人未堆砌生僻掌故,而是以 “曾过兹”“每思之” 的口语化表达,将历史人物与当下观景者的情感勾连,使典故成为沟通古今的桥梁,而非孤立的文化符号。
三、情感脉络:从观景到哲思的层层递进
首联:借典入境
以曾点、王敦的 “过兹”“思之”,将读者带入历史维度,暗示双月湖非寻常山水,而是承载文化记忆的场所。
颔联:即景写实
聚焦湖畔春色(柳烟、花片),色彩明快的自然意象与后文的沧桑感形成情感对冲,为颈联的议论埋下伏笔。
颈联:直抒感慨
“频易主”“悄潜移” 以冷峻笔触揭示历史规律:江山归属如流水,自然风物亦在静默中变迁。此联由景及理,将个人观景的触动升华为对时空的哲思。
尾联:收束怀古
以 “泥沱月色” 收束全诗,借前人诗篇引发 “今人念旧”,情感从宏大历史转向个体情怀,余韵悠长。
四、格律与语言:七律的工稳与灵动
对仗工整,法度谨严
颔联 “柳烟绿接” 对 “花片红飞”,“天蒙顶” 对 “洗砚池”,色彩、地名两两相对,词性与结构精准。
颈联 “千古江山” 对 “一时风物”,“频易主” 对 “悄潜移”,以数量词(千古 / 一时)、动词(易主 / 潜移)形成对比,强化时空反差。
语言凝练,虚实相生
“绿接”“红飞” 以动词串联意象,化静为动;“频”“悄” 二字看似轻描淡写,却道尽历史变迁的必然性与自然潜移的隐秘性,体现炼字之功。
全诗虚实结合:前两联实写眼前景,后两联虚写历史情,景为情基,情因景显,符合传统律诗 “起承转合” 的结构范式。
五、全诗总结:山水诗中的历史意识
晚春轩主的《双月湖》突破了一般山水诗的即景抒情框架,而是以双月湖为坐标,将自然景观、历史典故、个人哲思熔于一炉。诗人既醉心于 “柳烟”“花片” 的自然之美,又清醒于 “江山易主” 的历史之痛,最终在 “前人赋” 与 “今人念” 的呼应中,完成了对 “永恒与变迁” 这一哲学命题的诗意诠释。此诗兼具文人的审美意趣与知识分子的历史关怀,读来余味无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题王欣晚练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