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亭(公务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获奖者)
踏雪寻梅
轩主老师将七绝衍为七律。原先七绝已觉梅意圆足,若加一字似觉多余。然经老师五六一转,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平添另一种境界,二结尤为有味。
平谷十六景
组诗相信乃平谷千古绝唱。豁人耳目者景也,引人入胜者诗也,清新入脾者情也。如此组诗,入乐天集不辨亦无愧。
这一组诗,确实如人间天籁,玄妙无比,几次欲加点评,但终不敢下手,惟恐自己稍有心浮气燥,便亵渎了老师的作品。
沁园春·草木吟
是词又是最能体现轩主老师风格的力作!
时下所谓诗人,弃周鼎而宝康瓠,盲目用典,殊不知风人之旨尽失。神女拜师轩主之后,介绍我来参读老师大作,使我眼前豁然明亮,深觉轩主诗词,兼有国风、乐府、白体风格,用辞浅而用意深,颇有风人深致。
圣俞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简短两句,千百年来几人能至。无论诗词,通篇而言,贵在达意;结构而言,贵在修辞;单句而言,贵在炼字。所读老师诗篇,用意无不温柔敦厚;修辞无不千变万化;遣字无不神变莫测。不论炼字也好,修辞也好,无不为达意之目的。修辞佳,故而或抑扬顿挫、或幽深曲折、或虚实变幻,理深而趣生;遣字佳,故而言简易懂,诗表之意由此而解,句外之意由此而至。
对于诗词,我赞成两种解法:一种是诗词字面解法,我权称其诗表之意;一种是字外之意,既隐含着作者的曲衷,也包括了读者的附会。这种曲衷,读者如若真正理解,必须联系到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个人身世;这种附会,就是所谓作者未必有,而读者不必无。
轩主老师所作诗词,无一篇没有深旨,无一篇没有修辞。而最难能可贵者,用现代语言将古典诗词改造成当今人们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诗词。一些朋友不以为然,动不动喜欢用事,殊不知用事是才不能达意、意不能精深的表现,只有藉用古人来为己所用。
老师将俗语、白话甚至洋文入诗词,妙在自然浑成、诗味不失。这是才不高、力不足者做不到的。
在此我用小女的五律来赞轩主老师觉得最合适不过的了:
诗人知造意,遣字似兵家。兴至春寒退,晴来日色斜。白云随碧水,老树著新花。笔下闲风月,胸中旧物华。
五律·答博友
起首二句还原了网络的真相,同时,蕴含了轩主老师的仁爱。三四紧承首句而来,其实,此中又有变化,三句宕开,虽与网络无涉,但作比解,与四句相对,更为有力地说明网络的虚拟;五六紧承次句而来,劝人“惜取眼前人”(即现实中人)。结句两面照顾,多情二字收拾了中二联,不可付予浮云,而应付予知己,所以讲有用处;结二深入一层,更应“给力”事双亲。
轩主老师此诗,给人三种感觉:一是写得轻灵;二是温柔敦厚;三是遣辞自如。特别是将“给力”这种E时代语言毫无痕迹地入诗,说明老师的功力的深厚和手法高超。
诚如先生所言,网民的智慧是无穷的,越来越多的经典流行语成为象老师这样的睿智者作为诗词创作的不竭源泉。
闲兴八首
组诗完成于1995年,为轩主先生刚退休后之力作。所谓“闲”者,心力犹胜而事无所为也;所谓“兴”者,兴致情趣也。故“闲兴”即是因闲而引发的兴致情趣。
此组诗章法严谨,主题明确,如神龙在云,若隐若现,八首皆围绕“身已退休心未休”之闲兴着墨起兴。“身已退休”,事无所为也;“心未休”,力犹胜也;“闲”字可见。知时事,教子孙;休视听,效陈抟;抛钓竿,养心性;学书法,怡闲情;寡嗜欲,守清欢;乐林泉,祈盛世;托兰梅,志高洁;觅知音,去烦忧。“兴”字可知。
正如神女所赞“首首见闲,处处寓教。事浅意深,义追风雅。”
答诗友坏小西
人云:诗忌议论,憎其一发无余耳。然轩主老师此诗,以余趣补余味。
残荷
好久没空来,一见老师佳作,如饮甘露。
诗虽咏荷,却托喻人生,细想暗悟,即能从此诗可以洞察老师博大的襟怀。
关于残荷之诗词,最有名的当数中主的《山花子》,中主写残荷,从最美处写起,如“菡萏香销”从欲开未开、幽香初飘时写起,“翠叶残”从青翠欲滴而未残败时写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先生用抽象的“枯荣”二字括之,却引起了全篇。“枯荣”二字虽不及“菡萏”、“翠叶”有味,但没有这劈空而来的抽象二字,就不可能见到虚实互见的中二联,就不可能衬托令人遐思的“盈盈朵”,令人起敬的“座上莲”;更有深意的是:“枯荣”二字,令人有“人生枯荣”、“官运枯荣”的联想,比兴之味自然而生。所以说老师有博大的襟怀,是老师善于将自然现象引发人生的感叹,不仅仅局限于自身,而是整个人类千古不易的共同感叹
澜溪神女 (西亭之女,诗人)
好诗欣赏人人会道,好在何处妙在何方,这是神女拜师学艺所在。今天开始,有空就来钻研师傅诗词,并完成师傅交给的任务。
学诗就要学您这种严谨的精神。对了,我拜读您的作品,发现您能熟练运用诗词载体来反映现实现象,这恐怕是诗词真正发展的方向,不象一些人的诗词简直是无病呻吟,毫无思想性。
老师吟诗,妙在自然浑成。对仗轻灵,手法多变。如二联与三联对仗手法就不同,三联采用流水对,一下子就使诗章流动起来,不板滞;而二联工中有宽,金鱼偏正,而花木并列,这样一来,丝毫就不觉有雕凿迹。老师之诗,还妙在有诗味,首联起调突兀,一下摄人心神;而尾联妙趣横生,感觉诗的美妙味道。近来一些人在我博客上,极力反对格律诗,他不看师傅之诗,当然不知诗之妙趣。
起首突兀,领起全篇,又得“旧”字新意,隐含世道太平之意,故旧而能又绿;启引二句毫无痕迹。三句“满院”上接“人家”、“犹恨少”三字写得有力,转得轻松,自然结到“更植紫藤萝”上。“红”字、“紫”字煞费心思,加上绿字,虽至三色,然而丝毫不觉纷乱,因紫藤之紫一般作连绵词解,不当颜色词用。
文辞清浅,寓意幽深;章法谨严,铺陈自如。
一“藉”字领起上篇,治外桃园宛在目前;一“看”字领起下篇,满目疮痍令人扼腕。全篇情倾于“藉”、“看”、“问”三字,足见师傅仁心。“嬉闹”之“闹”字,乍看感到有些粗,我想提出改“戏”字,但细味之,“闹”去声开口音,读着响亮,而“戏”字读时要微上翅舌尖,音不响亮。跟师傅学诗,只觉得时间不够用,脑子不好使。
一幅街景特写宛然在目,且能入木三分,方见师傅功力!真圣俞所谓“状难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诗夸张得法,用喻娴熟,够我学十年八年的了。地球以村名之,街景所见推衍至华夏,又以州言之,这一大一小的比喻,除您老,谁有这般力气?老师俗语入诗,内蕴风喻。
师傅长调,擅于正反入手,铺排有序,取舍精当,如一幅长卷,着墨布白无不精心,故能主题突出,气势恢宏。每次来看,每次必有收获,真是日月常在,意境常新。
对于师傅的诗词,只有认真地研究,才能领悟。如果只学辞句写法,充其量只能学点皮毛,形似而已。而师傅的诗词,好就好在辞意俱深,学其诗旨,恐怕更难。我品赏师傅的诗还不多,粗略地讲,师傅的物色:谑而不浪,俗而不野,刺而不怒,怨而不恨,包容有周诗的比兴、汉乐府的风趣、南北朝的靡丽、盛唐的严谨。是神女所见的最好的诗家之一。
师傅,凭良心讲,神女不善违心地取悦别人,所赞所赏,以及尖锐甚至过火的批评,都发自内心。我以为这是想成为诗人的必须品质。司马相如的一篇《封禅书》,折损了他多少声誉啊。
看过不少博客,进过不少网站,读到的诗几乎都是口号。只有到师傅这里,才感受到“三月春风得意吹,染红平谷满山诗”,一种清新扑面而来。